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關燈
小
中
大
獨坐》)之類。
此外,他還從莊子學來一套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
如《過酒家》: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這和他的"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贈程處士》)等都是表現對現實的不滿,不過這種不滿并沒有多大的積極意義。
但是,比之同時虞世南的宮廷詩,王績這些有一定生活内容,風格清新樸素的詩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以下兩首詩,更可以顯出他的詩歌藝術的成就: 東臯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 北場芸藿罷,東臯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秋夜喜遇王處士》 這兩首詩不僅生動地寫出田園景色和他的閑适生活,而且在風格上也是唐詩中最早擺脫齊梁浮豔氣息的近體詩。
他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詩,在一連串的問話裡,也洋溢着一種關懷家園的殷切心情。
無論從思想或藝術來說,他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
在高宗至武後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他們地位都比較低下,但在唐詩開創時期,都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對詩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
青年時代就"迫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
出仕以後,又兩次因事廢官,一生處于下位。
最後溺海而死。
他是一個才學兼富的青年詩人,寫過很多學術著作。
在詩歌創作上,他和那些宮廷詩人走着不同的道路。
楊炯《王勃集序》說:"(勃)嘗以龍朔初載(661年左右),文場變體。
争構纖微,競為雕刻。
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
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
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思革其弊,用光志業,......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
積年绮碎,一朝清廓。
"可以看出他對"龍朔初載"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人所持的反對态度以及詩歌革新的初步成績。
從他現存的數量不多的詩篇來看,内容雖然還開拓得不夠廣,但的确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同是宦遊人"的贈别,心情本來是複雜的,但他卻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開朗壯闊的詩句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變悲涼為豪放,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抱負。
他還有一首小詩《山中》: 長江悲已滞,萬裡念将歸。
況複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用寥寥二十字,表現出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
此外,他的《滕王閣詩》、《采蓮曲》等,在七言、雜言詩體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創造。
他的創作,初步地實踐了他詩歌革新的主張,他的優秀詩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實的生活閱曆作基礎的。
有風有骨,擺脫了齊梁浮華補假的習氣,顯露唐詩的獨特風貌。
楊炯(650-693?),陝西華陰人,曾官盈川令。
在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最低。
隻有幾首寫邊塞的五律較有特色。
《從軍行》是他的名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反映了許多士人向往邊塞生活的慷慨心情。
盧照鄰(637?-689?),字升之,号幽憂子,河北範陽(今北京附近)人。
他一生隻作過幾任小官,很不得意。
他在《釋疾文》中說:"先朝好吏,予方學孔墨;今上好法,予晚愛老莊。
"晚年又得惡疾,卧病十餘年,最後自沉穎水而死。
他的詩以七言歌行最為擅長。
《長安古意》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在這篇長詩裡,他以縱橫奔放、富麗鋪陳的詩筆揭露了長安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辇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争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阙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識?借問吹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 這裡有如雲的車騎,壯麗的宮館,也有貴族們豢養的歌姬舞女。
詩裡還寫出遊俠子弟、廷尉、禦史、執金吾、乃至驕橫的将相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紛紛來到市井娼家:"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但是詩裡又指出這一切繁華狂熱、堕落颠狂的生活終于會發展到空虛幻滅的結局。
為了對這種繁華堕落生活保持清醒批判的态度,在長詩的結尾,詩人故意用蕭疏清冷的詩句,寫他在長安的寂寞清貧的生活:"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首詩的題材、辭句和蕭綱的《烏栖曲》等齊梁宮體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卻大不相同。
它雖然繼承了宮體詩,但也變革了宮體詩。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作過長安縣主簿、臨海縣丞等小官,曾遭事下獄,最後因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後的活動,寫了著名的《讨武照檄》,事敗被殺。
他的生活經曆很豐富,在四傑中他的詩也最多。
他也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和《長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大,更多辭賦鋪排的成分,"當時以為絕唱"。
他曾久戍邊城,寫了不少邊塞詩。
如《夕次蒲類津》: 二庭歸望斷,萬裡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竈火通軍壁,烽煙上
此外,他還從莊子學來一套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
如《過酒家》: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這和他的"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贈程處士》)等都是表現對現實的不滿,不過這種不滿并沒有多大的積極意義。
但是,比之同時虞世南的宮廷詩,王績這些有一定生活内容,風格清新樸素的詩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以下兩首詩,更可以顯出他的詩歌藝術的成就: 東臯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 北場芸藿罷,東臯刈黍歸。
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秋夜喜遇王處士》 這兩首詩不僅生動地寫出田園景色和他的閑适生活,而且在風格上也是唐詩中最早擺脫齊梁浮豔氣息的近體詩。
他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詩,在一連串的問話裡,也洋溢着一種關懷家園的殷切心情。
無論從思想或藝術來說,他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
在高宗至武後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他們地位都比較低下,但在唐詩開創時期,都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對詩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
青年時代就"迫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
出仕以後,又兩次因事廢官,一生處于下位。
最後溺海而死。
他是一個才學兼富的青年詩人,寫過很多學術著作。
在詩歌創作上,他和那些宮廷詩人走着不同的道路。
楊炯《王勃集序》說:"(勃)嘗以龍朔初載(661年左右),文場變體。
争構纖微,競為雕刻。
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
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
骨氣都盡,剛健不聞。
思革其弊,用光志業,......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
積年绮碎,一朝清廓。
"可以看出他對"龍朔初載"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人所持的反對态度以及詩歌革新的初步成績。
從他現存的數量不多的詩篇來看,内容雖然還開拓得不夠廣,但的确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遊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同是宦遊人"的贈别,心情本來是複雜的,但他卻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開朗壯闊的詩句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變悲涼為豪放,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抱負。
他還有一首小詩《山中》: 長江悲已滞,萬裡念将歸。
況複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用寥寥二十字,表現出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
此外,他的《滕王閣詩》、《采蓮曲》等,在七言、雜言詩體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創造。
他的創作,初步地實踐了他詩歌革新的主張,他的優秀詩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實的生活閱曆作基礎的。
有風有骨,擺脫了齊梁浮華補假的習氣,顯露唐詩的獨特風貌。
楊炯(650-693?),陝西華陰人,曾官盈川令。
在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最低。
隻有幾首寫邊塞的五律較有特色。
《從軍行》是他的名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阙,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反映了許多士人向往邊塞生活的慷慨心情。
盧照鄰(637?-689?),字升之,号幽憂子,河北範陽(今北京附近)人。
他一生隻作過幾任小官,很不得意。
他在《釋疾文》中說:"先朝好吏,予方學孔墨;今上好法,予晚愛老莊。
"晚年又得惡疾,卧病十餘年,最後自沉穎水而死。
他的詩以七言歌行最為擅長。
《長安古意》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在這篇長詩裡,他以縱橫奔放、富麗鋪陳的詩筆揭露了長安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辇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争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複道交窗作合歡,雙阙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識?借問吹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 這裡有如雲的車騎,壯麗的宮館,也有貴族們豢養的歌姬舞女。
詩裡還寫出遊俠子弟、廷尉、禦史、執金吾、乃至驕橫的将相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紛紛來到市井娼家:"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但是詩裡又指出這一切繁華狂熱、堕落颠狂的生活終于會發展到空虛幻滅的結局。
為了對這種繁華堕落生活保持清醒批判的态度,在長詩的結尾,詩人故意用蕭疏清冷的詩句,寫他在長安的寂寞清貧的生活:"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這首詩的題材、辭句和蕭綱的《烏栖曲》等齊梁宮體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卻大不相同。
它雖然繼承了宮體詩,但也變革了宮體詩。
駱賓王(640?-684),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作過長安縣主簿、臨海縣丞等小官,曾遭事下獄,最後因參加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後的活動,寫了著名的《讨武照檄》,事敗被殺。
他的生活經曆很豐富,在四傑中他的詩也最多。
他也擅長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和《長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大,更多辭賦鋪排的成分,"當時以為絕唱"。
他曾久戍邊城,寫了不少邊塞詩。
如《夕次蒲類津》: 二庭歸望斷,萬裡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竈火通軍壁,烽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