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關燈
小
中
大
宴等類的作品。
隻有《詠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等個别詩句尚有興寄。
但他死後,唐太宗卻歎息說:"今其雲亡,石渠東觀無複人矣!"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貞觀年間的詩壇,實在比隋代還要空虛。
倒是詩壇以外的魏征,還寫了一首《述懷詩》,表現了他在隋末群雄起義中的經曆和豪情。
而且他也是當時文臣中對唐太宗、虞世南等人的詩風深表不滿的唯一人物。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齊梁詩風就繼續蔓延下來,即使有少數新起的優秀詩人,也很難扭轉這種頹風。
上官儀(?-664),字遊韶,陝州(今河南陝縣)人。
他是繼虞世南之後受到太宗、高宗寵信的詩人。
他的詩,十之八九也是奉和應诏之作。
例如《八詠應制》一詩就是典型的齊梁宮體詩。
"瑤笙燕始歸,金堂露初唏。
風随少女至,虹共美人歸",完全是一派浮華腐化的生活氣息。
"殘紅豔粉映簾中,戲蝶流莺聚窗外",更是極盡暗示色情的能事。
他除了寫這種"绮錯婉媚"的詩而外,還把作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的方法。
這雖是為他的宮廷詩服務,但對律詩形式的發展多少起了一點促進作用。
繼上官儀之後出現在武後時代的宮廷詩人是号稱"文章四友"的李峤、蘇味道、崔融、杜審言。
"四友"之中,杜審言的成就較高。
杜審言(645?-708?),字必簡,河南鞏縣人,是杜甫的祖父。
他雖然也寫了許多應制詩,但是他身居宮廷的時間較短,在"十年俱薄宦,萬裡各他方"(《贈崔融二十韻》)的遊宦中寫過一些較有生活實感的好詩。
如《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台。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這首詩氣魄相當雄渾。
"楚山"兩句,筆力尤其橫壯。
他的《春日京中有懷》,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 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裡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将軍西第幾留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從以上兩詩以及他的另一名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詩風貌開始變化,而且在五律、七律的形式創造上,曾經用過不少的功夫。
他的《守歲侍宴應制》、《大鋪》兩詩,已完全符合七律的規格。
和四友同時而稍晚,在武後的宮廷裡出現了沈全期、宋之問這兩個在律詩形式上有重要貢獻的詩人。
沈全期(卒于開元初),字雲卿,相州内黃(今河南内黃)人。
宋之問(?-712),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他們都媚附張易之等權貴,并以善寫應制詩得到武後的賞識。
但兩人都曾經貶谪荒遠之地,他們所寫的非宮廷應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優秀的篇章: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将旗鼓,一為取龍城? --沈全期《雜詩》三首之一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全期《古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驿》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盡管沈、宋兩人都還沒有擺脫齊梁的影響,但這些詩都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作基礎。
語言的錘煉,氣勢的流暢,和齊梁浮豔之作不同。
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為曆代批評家所推崇。
沈、宋對詩歌的貢獻,主要是在聲律方面。
《新唐書·宋之問傳》說: 魏建安迄江左,詩律屢變。
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全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号為沈、宋。
沈、宋兩人關于詩律的言論,我們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從現存南北朝、隋、唐詩歌來看,南北朝陰铿的《夾池竹》、《昭君怨》,徐陵的《關山月》、《鬥雞》,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舟中望月》等約二十多篇詩,已暗合五律規格。
隋及唐初以來,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
至于七律,則庾信的《烏夜啼》,隋炀帝的《江都宮樂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雛形,到杜審言已完全合格。
由此可見,沈、宋在詩律上的貢獻,并不在他們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于從前人和當代人應用形式格律的各種實踐經驗中,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最後完成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使以後作詩的人有明确的規格可以遵循。
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詩歌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自此以後,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劃分,詩人在創作上,專工新體和專工古體也漸漸有了分道揚镳之勢。
這的确是"詞章改革之大機"(《詩薮》内篇卷四)。
第三節 王績和四傑 在上述初唐宮廷詩人之外,先後或同時,還陸續出現了一些新起的詩人。
他們在創作上努力突破宮廷詩風的統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唐開國初年的王績和高宗武後時期的四傑,便是這一批詩人的代表。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号東臯子,绛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
他是隋代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弟,在隋唐兩代都曾經出仕。
他早年有過一些事業抱負,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了,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際,他并沒有什麼積極的作為。
歸田以後,常以阮籍、陶潛自此,作詩也處處模仿他們,但缺乏陶詩那種内在的理想和熱情。
結果隻剩下一種封建士大夫閑适懶散的生活情調,如"阮籍生涯懶,嵇康事業疏"(《田家三首》),"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
隻有《詠蟬》的"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等個别詩句尚有興寄。
但他死後,唐太宗卻歎息說:"今其雲亡,石渠東觀無複人矣!"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貞觀年間的詩壇,實在比隋代還要空虛。
倒是詩壇以外的魏征,還寫了一首《述懷詩》,表現了他在隋末群雄起義中的經曆和豪情。
而且他也是當時文臣中對唐太宗、虞世南等人的詩風深表不滿的唯一人物。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齊梁詩風就繼續蔓延下來,即使有少數新起的優秀詩人,也很難扭轉這種頹風。
上官儀(?-664),字遊韶,陝州(今河南陝縣)人。
他是繼虞世南之後受到太宗、高宗寵信的詩人。
他的詩,十之八九也是奉和應诏之作。
例如《八詠應制》一詩就是典型的齊梁宮體詩。
"瑤笙燕始歸,金堂露初唏。
風随少女至,虹共美人歸",完全是一派浮華腐化的生活氣息。
"殘紅豔粉映簾中,戲蝶流莺聚窗外",更是極盡暗示色情的能事。
他除了寫這種"绮錯婉媚"的詩而外,還把作詩的對偶,歸納為六種對仗的方法。
這雖是為他的宮廷詩服務,但對律詩形式的發展多少起了一點促進作用。
繼上官儀之後出現在武後時代的宮廷詩人是号稱"文章四友"的李峤、蘇味道、崔融、杜審言。
"四友"之中,杜審言的成就較高。
杜審言(645?-708?),字必簡,河南鞏縣人,是杜甫的祖父。
他雖然也寫了許多應制詩,但是他身居宮廷的時間較短,在"十年俱薄宦,萬裡各他方"(《贈崔融二十韻》)的遊宦中寫過一些較有生活實感的好詩。
如《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台。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這首詩氣魄相當雄渾。
"楚山"兩句,筆力尤其橫壯。
他的《春日京中有懷》,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 今年遊寓獨遊秦,愁思看春不當春。
上林苑裡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将軍西第幾留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從以上兩詩以及他的另一名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我們可以看出他的詩風貌開始變化,而且在五律、七律的形式創造上,曾經用過不少的功夫。
他的《守歲侍宴應制》、《大鋪》兩詩,已完全符合七律的規格。
和四友同時而稍晚,在武後的宮廷裡出現了沈全期、宋之問這兩個在律詩形式上有重要貢獻的詩人。
沈全期(卒于開元初),字雲卿,相州内黃(今河南内黃)人。
宋之問(?-712),字延清,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他們都媚附張易之等權貴,并以善寫應制詩得到武後的賞識。
但兩人都曾經貶谪荒遠之地,他們所寫的非宮廷應制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優秀的篇章: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将旗鼓,一為取龍城? --沈全期《雜詩》三首之一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全期《古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複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驿》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 盡管沈、宋兩人都還沒有擺脫齊梁的影響,但這些詩都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作基礎。
語言的錘煉,氣勢的流暢,和齊梁浮豔之作不同。
在格律形式的完整上,更為曆代批評家所推崇。
沈、宋對詩歌的貢獻,主要是在聲律方面。
《新唐書·宋之問傳》說: 魏建安迄江左,詩律屢變。
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
及之問、全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
學者宗之,号為沈、宋。
沈、宋兩人關于詩律的言論,我們已經看不到了。
但是,從現存南北朝、隋、唐詩歌來看,南北朝陰铿的《夾池竹》、《昭君怨》,徐陵的《關山月》、《鬥雞》,庾信的《蒲州刺史中山公許乞酒一車未送》、《舟中望月》等約二十多篇詩,已暗合五律規格。
隋及唐初以來,暗合格律的五律更增加了。
至于七律,則庾信的《烏夜啼》,隋炀帝的《江都宮樂歌》、《江都夏》等篇已具雛形,到杜審言已完全合格。
由此可見,沈、宋在詩律上的貢獻,并不在他們自己制定一套格律,而在于從前人和當代人應用形式格律的各種實踐經驗中,把已經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最後完成律詩"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任務,使以後作詩的人有明确的規格可以遵循。
律詩形式的定型,在詩歌發展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自此以後,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劃分,詩人在創作上,專工新體和專工古體也漸漸有了分道揚镳之勢。
這的确是"詞章改革之大機"(《詩薮》内篇卷四)。
第三節 王績和四傑 在上述初唐宮廷詩人之外,先後或同時,還陸續出現了一些新起的詩人。
他們在創作上努力突破宮廷詩風的統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唐開國初年的王績和高宗武後時期的四傑,便是這一批詩人的代表。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号東臯子,绛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
他是隋代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弟,在隋唐兩代都曾經出仕。
他早年有過一些事業抱負,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了,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際,他并沒有什麼積極的作為。
歸田以後,常以阮籍、陶潛自此,作詩也處處模仿他們,但缺乏陶詩那種内在的理想和熱情。
結果隻剩下一種封建士大夫閑适懶散的生活情調,如"阮籍生涯懶,嵇康事業疏"(《田家三首》),"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
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