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同形成了邊塞詩派,這是浪漫主義中一個重要流派。
他們的詩表達了将士們從軍報國的英雄氣概,不畏邊塞艱苦的樂觀精神,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戰士們懷土思家的情緒,揭露了将士之間苦樂懸殊的不合理現象,使唐詩增加了無限新鮮壯麗的光彩。
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受佛老消極思想影響較深,在政治失意後過着退隐生活。
他們的作品以描寫悠閑甯靜的山水田園生活為主,思想雖然不高,但藝術上很有成就。
他們的詩使晉宋以來形成的田園、山水詩更加豐富,在文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偉大的詩人李白,具有進步的理想,宏偉的抱負。
但他生活在唐代統治階級開始走向腐化,社會各種矛盾逐漸顯露的時代,理想無法實現。
他寫出許多熱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擊黑暗現實,極度蔑視腐朽無能的權貴人物,勇敢沖擊封建禮教制度的光輝詩篇,表現出強烈的叛逆精神。
他的詩風壯浪縱恣,擺脫拘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不愧是屈原以後另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生在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時代。
在天寶年間,他已經密切注意社會的種種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專橫驕奢、窮兵黩武以及貧富對立的黑暗現實。
安史之亂發生後,許多盛唐詩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對動亂的現實也很少反映,杜甫卻和人民一起經曆了一段饑寒流浪的生活,寫出了很多驚心動魄的詩篇,憤慨外敵的入侵,期待國家的中興,描繪了人民深重的災難。
他的詩象一面鏡子,照見了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赢得了"詩史"的稱号。
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海涵地負的藝術才力,"轉益多師"的學習态度,"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中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
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次動亂雖然最後被平定,國家元氣已經大傷。
原來存在的社會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而且随着曆史的發展日趨尖銳。
首先,王朝統治的力量衰微了,無力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
這些藩鎮擁有土地、人民、甲兵、财富,"喜則連衡以叛上,怒則以力相并"。
王朝權力所及的地域大大縮小,百姓們飽受他們的屠殺掠奪。
在王朝内,宦官也掌握了軍政大權,任意廢立皇帝,政治極度腐朽混亂。
在官僚中,舊門閥世族的代表和新科舉出身的代表又分成兩派,勢同水火,這就是所謂"牛李黨争"。
這一鬥争一直延續到晚唐,對許多文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影響。
宦官和官僚之間,有時互相勾結,有時又彼此對立,使中唐以後中央政權長期處在動蕩不安的局面之下。
帝國的邊患,也日益嚴重,使唐王朝疲于應付。
為安史之亂所破壞的社會經濟,雖然到貞元、元和時代逐漸恢複,但整個北方已今非昔比,經濟重心逐漸轉向南方。
德宗時權德輿說:"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
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
"(《新唐書?權德輿傳》)南方的揚州、蘇州、杭州、廣州、鄂州、洪州、成都等城市比以前更加繁華,歌樓妓館,更加發達。
但是這種畸形的繁榮,更助長官僚、地主的享樂欲望。
安史亂後,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劇,地主的莊園經濟日益發展。
以前的許多均田戶,逐漸淪為莊園地主的佃戶,有很多農民則流亡道路,衣食無着。
王朝的稅收辦法,也不能不适應土地兼并迅速、無數田園易主的形勢,在德宗建中元年,改租庸調為兩稅法。
這個新的稅法解除了一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負擔,一度保證了國家财政的收入。
加以航運的恢複,江淮物資能夠順利北運。
憲宗時,國家實力有所增強,曾經先後平定了劍南、淮西兩個藩鎮,其餘藩鎮也開始表面上歸附中央。
這就是史家所謂的"中興",對中唐文學的繁榮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但這個局面沒有維持很久,随着政治的日益腐敗,兩稅法的弊端百出,人民的負擔又越來越加重了。
到穆宗時,人民的賦稅負擔比德宗時增加了三倍。
其他雜稅徭役,更有增無已。
皇帝公開獎勵各地官僚進奉"羨餘",立"月進"、"日進"等名目。
各地藩鎮官僚更借進奉為名,殘酷搜刮,"唯思竭澤,不慮無魚"。
人民起義反抗的浪潮,此伏彼起,終于在僖宗乾符元年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的大起義。
這支勢力雄厚的起義軍,風馳電掣地掃遍了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各個地區,誅殺貪官、摧毀暴政,并攻入長安,沿途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起義雖然被唐王朝和藩鎮的聯合力量鎮壓下去,但唐帝國也終于在藩鎮割據勢力更加猖狂的火并中滅亡了。
初盛唐文學主要是詩歌,中晚唐文學卻有多方面的發展。
除詩歌風格流派更加複雜多樣而外,古文運動在這時期取得了勝利,傳奇小說也發展到了全盛的時期。
變文等通俗民間文學也有更大的發展,從民間誕生的詞,也逐漸
他們的詩表達了将士們從軍報國的英雄氣概,不畏邊塞艱苦的樂觀精神,描繪了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也反映了戰士們懷土思家的情緒,揭露了将士之間苦樂懸殊的不合理現象,使唐詩增加了無限新鮮壯麗的光彩。
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受佛老消極思想影響較深,在政治失意後過着退隐生活。
他們的作品以描寫悠閑甯靜的山水田園生活為主,思想雖然不高,但藝術上很有成就。
他們的詩使晉宋以來形成的田園、山水詩更加豐富,在文學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偉大的詩人李白,具有進步的理想,宏偉的抱負。
但他生活在唐代統治階級開始走向腐化,社會各種矛盾逐漸顯露的時代,理想無法實現。
他寫出許多熱烈追求光明理想,猛烈抨擊黑暗現實,極度蔑視腐朽無能的權貴人物,勇敢沖擊封建禮教制度的光輝詩篇,表現出強烈的叛逆精神。
他的詩風壯浪縱恣,擺脫拘束,豐富多彩,千變萬化,不愧是屈原以後另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生在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時代。
在天寶年間,他已經密切注意社會的種種矛盾,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專橫驕奢、窮兵黩武以及貧富對立的黑暗現實。
安史之亂發生後,許多盛唐詩人的浪漫豪情消失了,對動亂的現實也很少反映,杜甫卻和人民一起經曆了一段饑寒流浪的生活,寫出了很多驚心動魄的詩篇,憤慨外敵的入侵,期待國家的中興,描繪了人民深重的災難。
他的詩象一面鏡子,照見了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赢得了"詩史"的稱号。
宏深博大的思想内容,海涵地負的藝術才力,"轉益多師"的學習态度,"毫發無遺憾"的嚴肅創作精神,使他成為中國現實主義詩人的偉大代表。
安史之亂,是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次動亂雖然最後被平定,國家元氣已經大傷。
原來存在的社會矛盾,一個也沒有解決,而且随着曆史的發展日趨尖銳。
首先,王朝統治的力量衰微了,無力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
這些藩鎮擁有土地、人民、甲兵、财富,"喜則連衡以叛上,怒則以力相并"。
王朝權力所及的地域大大縮小,百姓們飽受他們的屠殺掠奪。
在王朝内,宦官也掌握了軍政大權,任意廢立皇帝,政治極度腐朽混亂。
在官僚中,舊門閥世族的代表和新科舉出身的代表又分成兩派,勢同水火,這就是所謂"牛李黨争"。
這一鬥争一直延續到晚唐,對許多文人的生活也有很大影響。
宦官和官僚之間,有時互相勾結,有時又彼此對立,使中唐以後中央政權長期處在動蕩不安的局面之下。
帝國的邊患,也日益嚴重,使唐王朝疲于應付。
為安史之亂所破壞的社會經濟,雖然到貞元、元和時代逐漸恢複,但整個北方已今非昔比,經濟重心逐漸轉向南方。
德宗時權德輿說:"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
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
"(《新唐書?權德輿傳》)南方的揚州、蘇州、杭州、廣州、鄂州、洪州、成都等城市比以前更加繁華,歌樓妓館,更加發達。
但是這種畸形的繁榮,更助長官僚、地主的享樂欲望。
安史亂後,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劇,地主的莊園經濟日益發展。
以前的許多均田戶,逐漸淪為莊園地主的佃戶,有很多農民則流亡道路,衣食無着。
王朝的稅收辦法,也不能不适應土地兼并迅速、無數田園易主的形勢,在德宗建中元年,改租庸調為兩稅法。
這個新的稅法解除了一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的負擔,一度保證了國家财政的收入。
加以航運的恢複,江淮物資能夠順利北運。
憲宗時,國家實力有所增強,曾經先後平定了劍南、淮西兩個藩鎮,其餘藩鎮也開始表面上歸附中央。
這就是史家所謂的"中興",對中唐文學的繁榮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但這個局面沒有維持很久,随着政治的日益腐敗,兩稅法的弊端百出,人民的負擔又越來越加重了。
到穆宗時,人民的賦稅負擔比德宗時增加了三倍。
其他雜稅徭役,更有增無已。
皇帝公開獎勵各地官僚進奉"羨餘",立"月進"、"日進"等名目。
各地藩鎮官僚更借進奉為名,殘酷搜刮,"唯思竭澤,不慮無魚"。
人民起義反抗的浪潮,此伏彼起,終于在僖宗乾符元年在山東爆發了王仙芝、黃巢的大起義。
這支勢力雄厚的起義軍,風馳電掣地掃遍了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各個地區,誅殺貪官、摧毀暴政,并攻入長安,沿途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起義雖然被唐王朝和藩鎮的聯合力量鎮壓下去,但唐帝國也終于在藩鎮割據勢力更加猖狂的火并中滅亡了。
初盛唐文學主要是詩歌,中晚唐文學卻有多方面的發展。
除詩歌風格流派更加複雜多樣而外,古文運動在這時期取得了勝利,傳奇小說也發展到了全盛的時期。
變文等通俗民間文學也有更大的發展,從民間誕生的詞,也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