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曾寫詩悼念白居易,這對倡導作詩風氣,提高詩人聲譽,是頗有作用的。
我們知道,唐代特重進士之科,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摭言》)的諺語。
在進士科考試中,詩歌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謂"丹霄路在五言中"。
這種制度對一般文人普遍重視詩歌技巧的訓練及詩歌形式的掌握,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唐代人民群衆愛好詩歌成為普遍風氣。
《全唐詩》中收錄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宮人、歌妓,以及無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到詩歌在唐代的确不是少數文人的專利品。
唐代小說不少引用詩歌,變文和其他通俗文學大量應用五言、七言詩歌作唱詞,都說明群衆對詩的喜愛。
高适、王昌齡、王之渙在旗亭聽歌妓唱詩的故事,以及白居易的詩傳誦于"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的事實,更可以想見著名詩人作品在人民群衆中廣泛流傳的盛況。
這種詩歌和群衆之間的親密關系,是過去的詩人所無法想象的。
這固然是唐詩繁榮的結果,但反過來對詩歌創作也是一種促進的力量。
上面是隋唐五代文學(主要是唐詩)所以繁榮的一般原因。
但是,隋唐五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特色。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四百年的分裂混亂局面,社會一度出現繁榮的景象。
到了隋炀帝繼位,卻窮奢極欲,又多次發動侵略戰争,嚴重地破壞社會生産力,不數年便弄得經濟雕敝,民怨沸騰,隋王朝也就在四面八方的人民起義中滅亡了。
隋朝前後隻統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舊人,受南朝文風影響極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陳宮體,因此浮豔淫靡文風仍然泛濫文壇。
但是,由于隋初國勢增強,對外戰争取得一定勝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風,隋初的一些詩歌,尤其是邊塞詩歌中也曾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新剛健的作品。
這又表明隋代文風開始向唐代過渡的特點。
唐開國以後,唐太宗吸取了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調、府兵、科學等一系列的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生産、加強國家力量的措施,同時整頓吏治,改革政府機構,使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
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中,國家政治、經濟達到了我們前面所描述的昌盛繁榮的頂點。
伴随着經濟的繁榮,國家實力也日益加強。
從太宗、高宗到玄宗時代,取得了一系列對外戰争的勝利,解除了東、北邊境的威脅,并使廣大的西域地區各國紛紛内附。
在帝國四境先後設置了六個都護府,使邊境長期保持鞏固安定的局面,并以積極友善的種種政策措施,促進了和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我國文化的全面繁榮發展。
但是封建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也繼續存在,繼續發展。
這首先突出地表現在土地兼并問題上。
唐代雖然有過均田的措施,占田的限制,但到高宗時代,洛陽豪貴占田逾限者已很多。
到玄宗天寶年間,更"法令弛壞,兼并之弊,有逾于漢成哀之間"。
在經濟繁榮外衣下面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玄宗早年雖頗能"勵精圖治",晚年卻沉湎酒色,信任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内政日趨腐敗,對外窮兵黩武。
天寶十載、十三載兩次征南诏,全軍覆沒,更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玄宗為加強邊防,設置節度使,更種下了邊鎮節帥擁兵作亂的禍根。
天寶十四載(755)終于爆發了"安史之亂"。
這一變亂持續了八年,唐帝國的統治力量受到嚴重打擊,開始由盛而衰,逐漸走向沒落。
唐初詩歌,并沒有随着政治經濟的統一繁榮而迅速轉變,相反地齊梁詩風憑借着帝王的勢力還繼續統治着詩壇。
唐太宗時的虞世南、高宗時的上官儀,都是皇帝優寵的專寫浮豔的宮廷詩的代表人物。
武後時的沈全期、宋之問也寫了大量宮廷詩,但是他們繼承前人的成績,完成了五、七言律詩形式的創造,對詩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唐代詩風轉變的關鍵,在于代表中下層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起詩人和宮廷詩人展開了鬥争。
高宗時,"初唐四傑"崛起于詩壇,他們雖然還沒有脫盡齊梁詩風的影響,但是已經提出了輕"绮碎",重"骨氣"的主張,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深表不滿。
他們的詩或表現從軍報國的壯志,或揭發貴族生活的荒淫空虛,或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題材内容擴大了,思想感情也開始變化了。
武後時代,陳子昂更高地舉起了詩歌革新的旗幟,有破有立,提出了在複古中實現革新的主張。
而且在創作實踐上完全擺脫了齊梁浮豔習氣,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上存在的種種矛盾。
顯示了剛健的風骨。
終于改變了齊梁詩風統治的局面。
端正了唐詩發展的方向。
盛唐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充滿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義的詩風是這時期詩壇的主流。
以高适、岑參為主,并有王昌齡、李颀等人共
我們知道,唐代特重進士之科,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摭言》)的諺語。
在進士科考試中,詩歌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謂"丹霄路在五言中"。
這種制度對一般文人普遍重視詩歌技巧的訓練及詩歌形式的掌握,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唐代人民群衆愛好詩歌成為普遍風氣。
《全唐詩》中收錄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宮人、歌妓,以及無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到詩歌在唐代的确不是少數文人的專利品。
唐代小說不少引用詩歌,變文和其他通俗文學大量應用五言、七言詩歌作唱詞,都說明群衆對詩的喜愛。
高适、王昌齡、王之渙在旗亭聽歌妓唱詩的故事,以及白居易的詩傳誦于"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的事實,更可以想見著名詩人作品在人民群衆中廣泛流傳的盛況。
這種詩歌和群衆之間的親密關系,是過去的詩人所無法想象的。
這固然是唐詩繁榮的結果,但反過來對詩歌創作也是一種促進的力量。
上面是隋唐五代文學(主要是唐詩)所以繁榮的一般原因。
但是,隋唐五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特色。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四百年的分裂混亂局面,社會一度出現繁榮的景象。
到了隋炀帝繼位,卻窮奢極欲,又多次發動侵略戰争,嚴重地破壞社會生産力,不數年便弄得經濟雕敝,民怨沸騰,隋王朝也就在四面八方的人民起義中滅亡了。
隋朝前後隻統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舊人,受南朝文風影響極深,加上隋炀帝大力提倡梁陳宮體,因此浮豔淫靡文風仍然泛濫文壇。
但是,由于隋初國勢增強,對外戰争取得一定勝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風,隋初的一些詩歌,尤其是邊塞詩歌中也曾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新剛健的作品。
這又表明隋代文風開始向唐代過渡的特點。
唐開國以後,唐太宗吸取了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并采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調、府兵、科學等一系列的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生産、加強國家力量的措施,同時整頓吏治,改革政府機構,使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
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中,國家政治、經濟達到了我們前面所描述的昌盛繁榮的頂點。
伴随着經濟的繁榮,國家實力也日益加強。
從太宗、高宗到玄宗時代,取得了一系列對外戰争的勝利,解除了東、北邊境的威脅,并使廣大的西域地區各國紛紛内附。
在帝國四境先後設置了六個都護府,使邊境長期保持鞏固安定的局面,并以積極友善的種種政策措施,促進了和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我國文化的全面繁榮發展。
但是封建社會不可調和的矛盾也繼續存在,繼續發展。
這首先突出地表現在土地兼并問題上。
唐代雖然有過均田的措施,占田的限制,但到高宗時代,洛陽豪貴占田逾限者已很多。
到玄宗天寶年間,更"法令弛壞,兼并之弊,有逾于漢成哀之間"。
在經濟繁榮外衣下面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玄宗早年雖頗能"勵精圖治",晚年卻沉湎酒色,信任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内政日趨腐敗,對外窮兵黩武。
天寶十載、十三載兩次征南诏,全軍覆沒,更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玄宗為加強邊防,設置節度使,更種下了邊鎮節帥擁兵作亂的禍根。
天寶十四載(755)終于爆發了"安史之亂"。
這一變亂持續了八年,唐帝國的統治力量受到嚴重打擊,開始由盛而衰,逐漸走向沒落。
唐初詩歌,并沒有随着政治經濟的統一繁榮而迅速轉變,相反地齊梁詩風憑借着帝王的勢力還繼續統治着詩壇。
唐太宗時的虞世南、高宗時的上官儀,都是皇帝優寵的專寫浮豔的宮廷詩的代表人物。
武後時的沈全期、宋之問也寫了大量宮廷詩,但是他們繼承前人的成績,完成了五、七言律詩形式的創造,對詩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唐代詩風轉變的關鍵,在于代表中下層地主階級利益的新起詩人和宮廷詩人展開了鬥争。
高宗時,"初唐四傑"崛起于詩壇,他們雖然還沒有脫盡齊梁詩風的影響,但是已經提出了輕"绮碎",重"骨氣"的主張,對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風,深表不滿。
他們的詩或表現從軍報國的壯志,或揭發貴族生活的荒淫空虛,或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題材内容擴大了,思想感情也開始變化了。
武後時代,陳子昂更高地舉起了詩歌革新的旗幟,有破有立,提出了在複古中實現革新的主張。
而且在創作實踐上完全擺脫了齊梁浮豔習氣,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上存在的種種矛盾。
顯示了剛健的風骨。
終于改變了齊梁詩風統治的局面。
端正了唐詩發展的方向。
盛唐時代,唐詩的發展達到了繁榮的頂峰。
充滿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義的詩風是這時期詩壇的主流。
以高适、岑參為主,并有王昌齡、李颀等人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