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來的思想,在李白等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裡也煥發了光彩。
此外佛教的流傳,除對王維等作家的思想有影響外,對變文及其他講唱文體也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儒道釋思想對文學也各有消極的影響。
國家空前規模的統一,對文學繁榮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過去由于南北對立,文化發展殊途。
在學術上是"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在文學上是"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但自隋代統一,雙方就開始互相吸收。
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學應"各去所短,合其所長"(《隋書?文學傳叙》)的要求。
這種願望終于在統一局面下實現了。
盛唐的詩歌,中唐的古文,正體現出南北文化彙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
同時國家的統一,水陸交通的發達,也使作家生活視野擴大了。
唐代作家如李、杜、高、岑、元、白、韓、柳等都走過很多地方,都有許多出身地位、思想性格不同的朋友,這是六朝文人,乃至許多兩漢文人所不及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國内各民族關系比過去更為融洽,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比過去更為活躍。
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飲食、服飾,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有重要的發展。
唐代在中國各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外來音樂,建立了燕樂、清樂、西涼、高昌等十部樂曲。
舞蹈方面,劍器舞、胡旋舞等也來自西域。
繪畫方面也吸收外國色彩、暈染的技巧,出現了敦煌許多壯麗的壁畫,也出現了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等繪畫大師。
各種藝術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王維的山水詩,号稱"詩中有畫",顯然受到山水畫的積極影響。
音樂的發展,不僅有助于詩歌的入樂傳唱,還直接促成了詞的誕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使唐人精神生活大大地豐富了。
我們讀李颀、岑參、杜甫等人描寫音樂、舞蹈、繪畫的詩歌,可以看出當時藝術創作飽滿的内容,新鮮的活力,也可以看出當時作家們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時代精神。
魯迅說:"遙想漢人多少闳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
唐人也不算弱。
例如漢人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
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着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鴕鳥,則辦法直前無古人。
......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
"(《墳?看鏡有感》)這種魄力和信心,正是來自國家的強大和統一。
唐代文學的繁榮,也是文學本身不斷發展的結果。
從先秦到漢魏六朝,文學經曆了長遠的曆史發展過程,詩歌、散文、小說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遺産。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光輝傳統的建立和發展,不同思想傾向的表現,不同題材領域的開拓,不同文體特征的探索,以及聲律的運用,語言風格的創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為唐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财富,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訓。
這些都是唐代文學繁榮的必要條件。
但是,更值得重視的是唐代作家對文學遺産所采取的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态度。
隋及初唐時期,齊梁形式主義詩風雖然還占統治地位,但初唐四傑已開始對它表示反對,到了陳子昂,更大力掃蕩齊梁詩風,标榜"風雅比興"、"漢魏風骨"的傳統,在複古之中實現革新。
李白繼承着陳子昂的革新精神,一面說"自從建安來,绮麗不足珍",一面又學習楚辭和樂府,創造了獨特的浪漫主義的詩風,完成詩歌革新的使命。
到了杜甫,更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明确提出"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的主張,既有批判,又有繼承,既注意内容精神,又注意聲律形式。
正因為如此,他的現實主義的詩歌才能夠"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負起了繼往開來的任務。
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的傳統。
在散文方面,韓愈一方面指責六朝文風:"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但是他并不全廢骈俪,而且他的"陳言務去"的主張,也受南朝文人"辭必窮力而追新"的啟發。
這些唐代傑出作家在對待遺産上,都體現了一種既批判又繼承的共同精神。
雖然他們批判的标準、繼承的目的和我們顯然不同,但是這種既不拜倒在古人腳下,又能虛心向古人學習的精神,使他們借鑒而不流于摹仿,繼承而又能有所創造。
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
唐代的君主,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太宗、玄宗的詩曾為某些文人所稱贊。
武後宴集群臣,宋之問賦詩最佳,曾獲禦賜錦袍;王維死後,代宗曾關心他詩集的編纂工作;宣宗并
此外佛教的流傳,除對王維等作家的思想有影響外,對變文及其他講唱文體也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儒道釋思想對文學也各有消極的影響。
國家空前規模的統一,對文學繁榮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過去由于南北對立,文化發展殊途。
在學術上是"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在文學上是"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但自隋代統一,雙方就開始互相吸收。
唐初文人更明确地提出南北文學應"各去所短,合其所長"(《隋書?文學傳叙》)的要求。
這種願望終于在統一局面下實現了。
盛唐的詩歌,中唐的古文,正體現出南北文化彙流的汪洋浩瀚的局面。
同時國家的統一,水陸交通的發達,也使作家生活視野擴大了。
唐代作家如李、杜、高、岑、元、白、韓、柳等都走過很多地方,都有許多出身地位、思想性格不同的朋友,這是六朝文人,乃至許多兩漢文人所不及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國内各民族關系比過去更為融洽,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比過去更為活躍。
中國傳統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飲食、服飾,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有重要的發展。
唐代在中國各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吸收外來音樂,建立了燕樂、清樂、西涼、高昌等十部樂曲。
舞蹈方面,劍器舞、胡旋舞等也來自西域。
繪畫方面也吸收外國色彩、暈染的技巧,出現了敦煌許多壯麗的壁畫,也出現了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等繪畫大師。
各種藝術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王維的山水詩,号稱"詩中有畫",顯然受到山水畫的積極影響。
音樂的發展,不僅有助于詩歌的入樂傳唱,還直接促成了詞的誕生。
更值得注意的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使唐人精神生活大大地豐富了。
我們讀李颀、岑參、杜甫等人描寫音樂、舞蹈、繪畫的詩歌,可以看出當時藝術創作飽滿的内容,新鮮的活力,也可以看出當時作家們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時代精神。
魯迅說:"遙想漢人多少闳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
唐人也不算弱。
例如漢人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
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着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鴕鳥,則辦法直前無古人。
......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
"(《墳?看鏡有感》)這種魄力和信心,正是來自國家的強大和統一。
唐代文學的繁榮,也是文學本身不斷發展的結果。
從先秦到漢魏六朝,文學經曆了長遠的曆史發展過程,詩歌、散文、小說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遺産。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光輝傳統的建立和發展,不同思想傾向的表現,不同題材領域的開拓,不同文體特征的探索,以及聲律的運用,語言風格的創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為唐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财富,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訓。
這些都是唐代文學繁榮的必要條件。
但是,更值得重視的是唐代作家對文學遺産所采取的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态度。
隋及初唐時期,齊梁形式主義詩風雖然還占統治地位,但初唐四傑已開始對它表示反對,到了陳子昂,更大力掃蕩齊梁詩風,标榜"風雅比興"、"漢魏風骨"的傳統,在複古之中實現革新。
李白繼承着陳子昂的革新精神,一面說"自從建安來,绮麗不足珍",一面又學習楚辭和樂府,創造了獨特的浪漫主義的詩風,完成詩歌革新的使命。
到了杜甫,更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明确提出"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的主張,既有批判,又有繼承,既注意内容精神,又注意聲律形式。
正因為如此,他的現實主義的詩歌才能夠"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負起了繼往開來的任務。
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的傳統。
在散文方面,韓愈一方面指責六朝文風:"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但是他并不全廢骈俪,而且他的"陳言務去"的主張,也受南朝文人"辭必窮力而追新"的啟發。
這些唐代傑出作家在對待遺産上,都體現了一種既批判又繼承的共同精神。
雖然他們批判的标準、繼承的目的和我們顯然不同,但是這種既不拜倒在古人腳下,又能虛心向古人學習的精神,使他們借鑒而不流于摹仿,繼承而又能有所創造。
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
唐代的君主,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太宗、玄宗的詩曾為某些文人所稱贊。
武後宴集群臣,宋之問賦詩最佳,曾獲禦賜錦袍;王維死後,代宗曾關心他詩集的編纂工作;宣宗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