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炙手可熱的氣焰:"手握王爵,口含天憲","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
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
"痛快淋漓的氣勢,往往寓于整齊麗密的骈文句法之中。
他的《獄中與諸甥侄書》也是自述寫作甘苦的論文名作,從這裡可以看到他是南朝時代最早注意聲律、文筆問題的作家之一。
南朝自齊梁以後,散文已日就衰微。
北朝這時卻出現了兩部頗有文學價值的學術著作,這就是郦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衒佷之的《洛陽伽藍記》。
郦道元(?-527),字善長,範陽汲鹿(今河北汲縣)人。
他很好學,曆覽奇書,作過州刺史、禦史中尉等官職。
他的《水經注》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注釋。
但他的注釋,實際是一部"别開生面"的著作。
他博采了漢魏以來許多山川土風、曆史掌故的文獻,并根據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長城、陰山,以及自己作冀州、魯陽颍川、東荊州等地太守、刺史時"訪渎搜渠"的調查記錄,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傳說。
書中對五胡十六國的君主都直用其名,對劉裕則稱為"劉公"、"宋武王",對晉軍則稱為"王師",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思想。
從《江水注》中對秦代李冰的各種水利建設的歌頌,《河水注》中對秦始皇築長城造成的人民《冤痛》的同情,也可以看出他對人民利益有一定的關懷。
從文學上來看,這部書在描寫山川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視的成就。
《江水注》"巫峽"一節、《夷水注》"很山北溪"一節,都是自古傳誦的名篇。
"佷山北溪"曰: 夷水又迳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泾渭之比。
亦謂之佷山北溪。
水所經皆石山,略無土岸。
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恒有清響。
百鳥翔禽,哀鳥相和。
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山水木石,飛禽遊魚,寫得有聲有色,特别是借遊魚"乘空"的錯覺,寫水之清澄,明寫魚,暗寫水,虛實相兼,尤為高妙。
唐代散文家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寫遊魚"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景象,正是借鑒其巧思。
其寫山水如此隽永傳神,我們可以引作者自己的話說:"山水有靈,亦将驚知己于千古矣!"《江水注》中"黃牛灘"一節,寫"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的岩石,寫"三朝三暮,黃牛如故"的江水纡回的形勢,也非常樸素生動。
此外,《河水注》"孟門山"一段,寫黃河的"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具有非常宏偉的氣勢。
《濟水注》中寫大明湖上"左右楸桐,負日俯仰。
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風光,又令人心曠神怡。
《滱水注》中"陽城澱"一節,寫農村兒童們乘舟采菱折芰的生活,"長歌陽春,愛深綠水。
掇拾者不言疲,謠歌者自流響",又别有一番田園水鄉的勞動生活氣氛。
這些雖然都是片斷的文字,但可以看出書中所寫的景物是豐富多樣的。
他的散文,或用白描,或施彩筆,也不拘一格。
總的來說,都能在比較簡潔生動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辭精細的特色。
例如寫水的清澈,便有"漏石分沙"、"淵無潛甲"、"俯視遊魚,類若乘空"、"下見底石,如樗蒲矣"等各種不同的形容,的确是"片語隻字,妙絕古今"!唐代柳宗元、宋代蘇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經受過他的影響。
蘇轼《寄周安孺茶詩》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可以想見此書吸引人的藝術魅力。
郦道元死後二十多年,楊衒之寫出了他的具有文學價值的曆史文獻《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生卒年不詳),北平(今河北完縣)人。
曾作過北魏的撫軍府司馬、北齊的期城郡守等官職。
北魏自公元四九五年遷都洛陽以後,統治階級崇信佛教,大量修建佛寺。
當極盛時代,"京城表裡,凡一千馀寺"。
公元五三四年孝靜帝被高歡逼迫遷都邺城以後,這些佛寺大半都在兵火中毀滅了。
公元五四七年,楊衒之因行役重過洛陽,見"城郭崩毀,宮室傾覆。
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恐後世無聞,故撰斯記"。
但是,他寫這部書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佛教作宣傳,而是通過這些佛寺曆史的追叙,揭露"王公相競侵漁百姓"(《廣弘明集》卷六)的罪惡。
例如本書《高陽王寺》及《壽丘裡》兩節中,他以諷刺的文筆描述了北魏幾個王侯窮奢極欲的生活,以及他們的特權思想和貪鄙性格。
河間王元琛公開對人說:"晉世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
況我大魏天王,不為華侈!"章武王元融看見元琛的豪富氣派以後,更氣得"不覺生疾,還家卧三日不起"。
尤其突出的,是胡太後有一次把宮中絹帛賜給百官,任他們自取。
别的官僚都是拿得起多少就取多少,而元融和另一個豪富陳留侯李崇卻貪心不足,"負絹過任,蹶倒傷踝"。
其他寫窮奢極侈的王侯邸第的建築,也頗寓諷刺之意。
本書善于用簡短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
《法雲寺》一節,寫善吹壯士歌的軍樂家田僧超,他追随征西将軍崔延伯作戰,每次臨陣,"僧超為壯士聲,甲胄之士,莫不踴躍。
延伯單馬入陣,旁若無人"。
用語不多,頗能顯示這個民間音樂家所吹軍樂的動人力量。
同篇中寫劉白堕的釀酒,烘托尤為神妙: 河東人劉白堕善能釀酒。
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罂貯酒,暴于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
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饷饋,逾于千裡。
以其遠至,号曰"鶴觞",亦名"騎驢酒"。
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赍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此複名"擒奸酒"。
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惟畏白堕春醪"。
書中寫建築物也相當精彩。
如寫永甯寺的九級浮圖,"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铎含風,響出天外",使我們驚牙于當時勞動人民建築藝術的高度水平。
從波斯國僧人達摩對此寺及浮圖的贊歎中,可以看到這在當時是"極佛境界亦未有此"的偉大建築。
書中還記載了許多類似南朝志怪小說的宗教神怪故事。
這部書文字基本是散文,但比《水經注》更多骈俪成分。
顔之推(約529-591),字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初仕梁,梁元帝江陵敗亡後,由南朝輾轉奔竄北齊,官至平原太守。
後仕周、隋。
學識淵博,閱曆深廣。
所著《顔氏家訓》,雖多是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弟,但往往插叙他親身的見聞,從中可以窺見南北士族風尚的不同。
文詞雖時有骈體,但風格平易親切。
間用諷刺之筆,亦能引人注目。
如《教子篇》舉北齊一個士大夫公然對人說:"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名實篇》叙一個"近世大貴"在居喪服禮時,竟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
着墨不多,人物的無恥、虛僞的面目已躍然紙上。
在《文章篇》中,他紀錄了一些南北朝作家論文的見解。
也發表了他自己對文章的看法,觀點頗近劉勰。
總的來說,南北朝是散文中衰的時代,要徹底改變這個局面,還有待于唐代的古文運動。
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
"痛快淋漓的氣勢,往往寓于整齊麗密的骈文句法之中。
他的《獄中與諸甥侄書》也是自述寫作甘苦的論文名作,從這裡可以看到他是南朝時代最早注意聲律、文筆問題的作家之一。
南朝自齊梁以後,散文已日就衰微。
北朝這時卻出現了兩部頗有文學價值的學術著作,這就是郦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衒佷之的《洛陽伽藍記》。
郦道元(?-527),字善長,範陽汲鹿(今河北汲縣)人。
他很好學,曆覽奇書,作過州刺史、禦史中尉等官職。
他的《水經注》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作的注釋。
但他的注釋,實際是一部"别開生面"的著作。
他博采了漢魏以來許多山川土風、曆史掌故的文獻,并根據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長城、陰山,以及自己作冀州、魯陽颍川、東荊州等地太守、刺史時"訪渎搜渠"的調查記錄,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條水道的源流經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傳說。
書中對五胡十六國的君主都直用其名,對劉裕則稱為"劉公"、"宋武王",對晉軍則稱為"王師",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思想。
從《江水注》中對秦代李冰的各種水利建設的歌頌,《河水注》中對秦始皇築長城造成的人民《冤痛》的同情,也可以看出他對人民利益有一定的關懷。
從文學上來看,這部書在描寫山川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視的成就。
《江水注》"巫峽"一節、《夷水注》"很山北溪"一節,都是自古傳誦的名篇。
"佷山北溪"曰: 夷水又迳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泾渭之比。
亦謂之佷山北溪。
水所經皆石山,略無土岸。
其水虛映,俯視遊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恒有清響。
百鳥翔禽,哀鳥相和。
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山水木石,飛禽遊魚,寫得有聲有色,特别是借遊魚"乘空"的錯覺,寫水之清澄,明寫魚,暗寫水,虛實相兼,尤為高妙。
唐代散文家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寫遊魚"皆若空遊無所依"的景象,正是借鑒其巧思。
其寫山水如此隽永傳神,我們可以引作者自己的話說:"山水有靈,亦将驚知己于千古矣!"《江水注》中"黃牛灘"一節,寫"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的岩石,寫"三朝三暮,黃牛如故"的江水纡回的形勢,也非常樸素生動。
此外,《河水注》"孟門山"一段,寫黃河的"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赑怒,鼓若山騰",具有非常宏偉的氣勢。
《濟水注》中寫大明湖上"左右楸桐,負日俯仰。
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風光,又令人心曠神怡。
《滱水注》中"陽城澱"一節,寫農村兒童們乘舟采菱折芰的生活,"長歌陽春,愛深綠水。
掇拾者不言疲,謠歌者自流響",又别有一番田園水鄉的勞動生活氣氛。
這些雖然都是片斷的文字,但可以看出書中所寫的景物是豐富多樣的。
他的散文,或用白描,或施彩筆,也不拘一格。
總的來說,都能在比較簡潔生動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辭精細的特色。
例如寫水的清澈,便有"漏石分沙"、"淵無潛甲"、"俯視遊魚,類若乘空"、"下見底石,如樗蒲矣"等各種不同的形容,的确是"片語隻字,妙絕古今"!唐代柳宗元、宋代蘇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經受過他的影響。
蘇轼《寄周安孺茶詩》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
"可以想見此書吸引人的藝術魅力。
郦道元死後二十多年,楊衒之寫出了他的具有文學價值的曆史文獻《洛陽伽藍記》。
楊衒之(生卒年不詳),北平(今河北完縣)人。
曾作過北魏的撫軍府司馬、北齊的期城郡守等官職。
北魏自公元四九五年遷都洛陽以後,統治階級崇信佛教,大量修建佛寺。
當極盛時代,"京城表裡,凡一千馀寺"。
公元五三四年孝靜帝被高歡逼迫遷都邺城以後,這些佛寺大半都在兵火中毀滅了。
公元五四七年,楊衒之因行役重過洛陽,見"城郭崩毀,宮室傾覆。
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恐後世無聞,故撰斯記"。
但是,他寫這部書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佛教作宣傳,而是通過這些佛寺曆史的追叙,揭露"王公相競侵漁百姓"(《廣弘明集》卷六)的罪惡。
例如本書《高陽王寺》及《壽丘裡》兩節中,他以諷刺的文筆描述了北魏幾個王侯窮奢極欲的生活,以及他們的特權思想和貪鄙性格。
河間王元琛公開對人說:"晉世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
況我大魏天王,不為華侈!"章武王元融看見元琛的豪富氣派以後,更氣得"不覺生疾,還家卧三日不起"。
尤其突出的,是胡太後有一次把宮中絹帛賜給百官,任他們自取。
别的官僚都是拿得起多少就取多少,而元融和另一個豪富陳留侯李崇卻貪心不足,"負絹過任,蹶倒傷踝"。
其他寫窮奢極侈的王侯邸第的建築,也頗寓諷刺之意。
本書善于用簡短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
《法雲寺》一節,寫善吹壯士歌的軍樂家田僧超,他追随征西将軍崔延伯作戰,每次臨陣,"僧超為壯士聲,甲胄之士,莫不踴躍。
延伯單馬入陣,旁若無人"。
用語不多,頗能顯示這個民間音樂家所吹軍樂的動人力量。
同篇中寫劉白堕的釀酒,烘托尤為神妙: 河東人劉白堕善能釀酒。
季夏六月,時暑赫晞,以罂貯酒,暴于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醉而經月不醒。
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饷饋,逾于千裡。
以其遠至,号曰"鶴觞",亦名"騎驢酒"。
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鴻賓赍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獲,因此複名"擒奸酒"。
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惟畏白堕春醪"。
書中寫建築物也相當精彩。
如寫永甯寺的九級浮圖,"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铎含風,響出天外",使我們驚牙于當時勞動人民建築藝術的高度水平。
從波斯國僧人達摩對此寺及浮圖的贊歎中,可以看到這在當時是"極佛境界亦未有此"的偉大建築。
書中還記載了許多類似南朝志怪小說的宗教神怪故事。
這部書文字基本是散文,但比《水經注》更多骈俪成分。
顔之推(約529-591),字介,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
初仕梁,梁元帝江陵敗亡後,由南朝輾轉奔竄北齊,官至平原太守。
後仕周、隋。
學識淵博,閱曆深廣。
所著《顔氏家訓》,雖多是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弟,但往往插叙他親身的見聞,從中可以窺見南北士族風尚的不同。
文詞雖時有骈體,但風格平易親切。
間用諷刺之筆,亦能引人注目。
如《教子篇》舉北齊一個士大夫公然對人說:"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
"《名實篇》叙一個"近世大貴"在居喪服禮時,竟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
着墨不多,人物的無恥、虛僞的面目已躍然紙上。
在《文章篇》中,他紀錄了一些南北朝作家論文的見解。
也發表了他自己對文章的看法,觀點頗近劉勰。
總的來說,南北朝是散文中衰的時代,要徹底改變這個局面,還有待于唐代的古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