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北朝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子升、邢邵、魏收,但他們的詩文基本上是規撫齊梁的沈約、任昉,沒有什麼創造。
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給北朝詩壇帶來了轉機。
他一方面把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産和新的成就帶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詩歌腐化浮豔的内容,創造了新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父親是梁代著名宮庭文人庾肩吾。
他自幼聰敏,博覽群書,尤好左傳。
十五歲作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十九歲作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
他們父子和當時也在東宮任職的徐摛、徐陵父子都深得蕭綱的寵信,并且是蕭綱所倡導的宮體詩的重要作家,當時号稱"徐庾體"。
侯景之亂,他任建康令,全軍潰退,潛奔江陵。
梁元帝承聖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當時西魏大軍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長安,屈仕敵國。
以後又仕北周,官至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官位雖高,心裡卻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國。
後來陳朝請求北周放他回國,北周因為愛惜他的文才,不肯放還。
終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個宮庭的文學侍臣。
他前期保留下來的少數詩中,像《詠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詩也是形式绮豔,内容空洞和奉和、應制之作,其中縱有少數佳句如"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奉和山池》),顯示了一點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寫過"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折楊柳》)的蕭綱究竟高明多少。
他到北朝以後,也寫過少數的奉和應酬、宮體色情的詩,但這些詩顯然已經不能代表他後期詩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節于敵國,是他生活、思想變化的轉折點,也是他詩賦内容風格發生變化的轉折點。
他的名作《拟詠懷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後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這些詩并非一時之作,内容相當豐富深刻。
在第一首裡,他自叙了作詩的心情: 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
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驚飛每失林。
風雲能變色,松竹且悲吟。
由來不得意,何必往長岑? 詩中涸鲋思水,驚鳥失林,風雲變色,松竹悲吟,說明了他失去故國的處境以及悲涼沉痛的心情。
在第二十首裡,他更以無比沉痛的詩筆解剖了自己的痛苦: 在死猶可忍,為辱豈不寬?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雖可熱,其心常自寒。
...... 這種因為屈身事故而感到面熱心寒的心情,經常折磨着他,在他的《拟詠懷》及其他感慨身世的詩裡經常流露出來。
他詩裡還反複地傾訴了對故國的深沉懷念。
這也是他《拟詠懷》的中心主題。
例如第十一首: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
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
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
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 這首詩追述了梁元帝在江陵敗亡的悲劇。
三、四兩句,寫的是南朝人民在國破家亡後被西魏俘擄、屠殺的悲慘情景。
《南史?元帝紀》說,江陵陷落後,西魏"乃選男女數萬口為奴婢,小弱者俱殺之"。
詩人雖然不敢明言,但是從杞梁妻哭倒長城的冤痛悲怆的哭聲中,我們可以想見北朝統治者的殘酷罪行。
直虹、長星兩句,寫梁元帝的兵敗情景,也有很強的暗示力量。
最後兩句,感慨梁朝君臣隻顧眼前享樂,不服國家安危,心情也極為沉痛。
庾信的《拟詠懷》中也流露了消極悲觀的心情。
"一朝人事盡,身名不足親"、"獨憐生意盡,空驚槐樹哀"、"殘月如新月,新秋似舊秋"、"昏昏如坐霧,漫漫疑行海",這些都是他在觍顔事敵的屈辱境遇中完全喪失生活樂趣的自白。
庾信自悲身世的重要作品,還有《和張侍中述懷》、《傷王司徒褒》等篇,其心情也和《拟詠懷》完全一緻。
我們必須提到的,是幾首寄贈朋友的五言小詩,例如: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裡書。
--《寄王琳》 故人徜思我,及此平生時。
莫待山陽路,空聞舊笛悲。
--《寄徐陵》 這些詩在寥寥數語中寫出他懷念故國的百轉千回的痛苦。
境界開闊,感慨深沉,超過了謝朓的小詩。
總之,庾信後期的詩無論思想内容或藝術風格都具有和前期迥然不同的面貌。
他後期的詩除了表現身世遭遇的痛苦外,還有北方邊塞的風沙氣息。
像"陣雲平不動,秋蓬卷欲飛";"流星夕照鏡,烽火夜燒原";"輕雲飄馬足,明月動弓弰"(以上均見《拟詠懷》);"胡笳遙警夜,塞馬暗嘶群"(《和趙王送峽中軍》):"馬嘶山谷動,弓寒桑柘鳴"(《伏聞遊獵》)等等詩句,都是南朝詩中罕見的。
生活和環境的改變,是他的詩風從豔冶轉入剛健的決定因素。
庾信在詩歌的形式格律上也有所發展。
他的五言新體詩如《對宴齊使》、《寄徐陵》、《秋日》,在聲律上已暗合後來唐代的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
在七言詩形式上,《燕歌行》比鮑照七言篇幅規模更大,《烏夜啼》、《秋夜望單飛雁》、《代人傷往二首》,從句數、章法、對仗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絕的先驅。
用典較多,是他的詩歌的重要特點。
有些詩,如前面所舉的,用典很有創造性,靈活變化,自然合拍,增強了藝術表現力量。
但是有的詩也由于堆砌典故過多,以緻語意晦澀。
庾信的詩,初步融合南北詩風,是南北朝最後的一個優秀詩人,也是唐詩的先驅,對唐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詩人的重視。
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又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正是對他後期作品的正确評價。
庾信到北朝以後不久,王褒(513-576)也因為江陵敗亡被西魏俘擄到了長安,受到西魏和北周統治者的優待,在北朝文壇上也頗有聲名。
他的名作《渡河北》也寄寓了故國之思: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風格的質樸剛健,和他在南朝時的作品也頗有不同。
此外如《關山月》的"天寒光轉白,風多暈欲生",刻畫北方月色也能融合關塞苦寒的心境。
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給北朝詩壇帶來了轉機。
他一方面把南朝詩歌的豐富遺産和新的成就帶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北方文化中比較健康的精神,批判了南朝詩歌腐化浮豔的内容,創造了新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南北文學合流的新趨勢。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
父親是梁代著名宮庭文人庾肩吾。
他自幼聰敏,博覽群書,尤好左傳。
十五歲作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十九歲作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
他們父子和當時也在東宮任職的徐摛、徐陵父子都深得蕭綱的寵信,并且是蕭綱所倡導的宮體詩的重要作家,當時号稱"徐庾體"。
侯景之亂,他任建康令,全軍潰退,潛奔江陵。
梁元帝承聖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當時西魏大軍正南侵江陵,他被留在長安,屈仕敵國。
以後又仕北周,官至骠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官位雖高,心裡卻非常痛苦,常常想念故國。
後來陳朝請求北周放他回國,北周因為愛惜他的文才,不肯放還。
終于老死北方。
庾信前期完全是一個宮庭的文學侍臣。
他前期保留下來的少數詩中,像《詠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詩也是形式绮豔,内容空洞和奉和、應制之作,其中縱有少數佳句如"荷風驚浴鳥,橋影聚行魚"(《奉和山池》),顯示了一點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寫過"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折楊柳》)的蕭綱究竟高明多少。
他到北朝以後,也寫過少數的奉和應酬、宮體色情的詩,但這些詩顯然已經不能代表他後期詩歌的面目和成就了。
他出使被留而屈節于敵國,是他生活、思想變化的轉折點,也是他詩賦内容風格發生變化的轉折點。
他的名作《拟詠懷二十七首》,反映了他後期的生活、思想、感情。
這些詩并非一時之作,内容相當豐富深刻。
在第一首裡,他自叙了作詩的心情: 步兵未飲酒,中散未彈琴。
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
涸鲋常思水,驚飛每失林。
風雲能變色,松竹且悲吟。
由來不得意,何必往長岑? 詩中涸鲋思水,驚鳥失林,風雲變色,松竹悲吟,說明了他失去故國的處境以及悲涼沉痛的心情。
在第二十首裡,他更以無比沉痛的詩筆解剖了自己的痛苦: 在死猶可忍,為辱豈不寬?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雖可熱,其心常自寒。
...... 這種因為屈身事故而感到面熱心寒的心情,經常折磨着他,在他的《拟詠懷》及其他感慨身世的詩裡經常流露出來。
他詩裡還反複地傾訴了對故國的深沉懷念。
這也是他《拟詠懷》的中心主題。
例如第十一首: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
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
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
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 這首詩追述了梁元帝在江陵敗亡的悲劇。
三、四兩句,寫的是南朝人民在國破家亡後被西魏俘擄、屠殺的悲慘情景。
《南史?元帝紀》說,江陵陷落後,西魏"乃選男女數萬口為奴婢,小弱者俱殺之"。
詩人雖然不敢明言,但是從杞梁妻哭倒長城的冤痛悲怆的哭聲中,我們可以想見北朝統治者的殘酷罪行。
直虹、長星兩句,寫梁元帝的兵敗情景,也有很強的暗示力量。
最後兩句,感慨梁朝君臣隻顧眼前享樂,不服國家安危,心情也極為沉痛。
庾信的《拟詠懷》中也流露了消極悲觀的心情。
"一朝人事盡,身名不足親"、"獨憐生意盡,空驚槐樹哀"、"殘月如新月,新秋似舊秋"、"昏昏如坐霧,漫漫疑行海",這些都是他在觍顔事敵的屈辱境遇中完全喪失生活樂趣的自白。
庾信自悲身世的重要作品,還有《和張侍中述懷》、《傷王司徒褒》等篇,其心情也和《拟詠懷》完全一緻。
我們必須提到的,是幾首寄贈朋友的五言小詩,例如: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裡書。
--《寄王琳》 故人徜思我,及此平生時。
莫待山陽路,空聞舊笛悲。
--《寄徐陵》 這些詩在寥寥數語中寫出他懷念故國的百轉千回的痛苦。
境界開闊,感慨深沉,超過了謝朓的小詩。
總之,庾信後期的詩無論思想内容或藝術風格都具有和前期迥然不同的面貌。
他後期的詩除了表現身世遭遇的痛苦外,還有北方邊塞的風沙氣息。
像"陣雲平不動,秋蓬卷欲飛";"流星夕照鏡,烽火夜燒原";"輕雲飄馬足,明月動弓弰"(以上均見《拟詠懷》);"胡笳遙警夜,塞馬暗嘶群"(《和趙王送峽中軍》):"馬嘶山谷動,弓寒桑柘鳴"(《伏聞遊獵》)等等詩句,都是南朝詩中罕見的。
生活和環境的改變,是他的詩風從豔冶轉入剛健的決定因素。
庾信在詩歌的形式格律上也有所發展。
他的五言新體詩如《對宴齊使》、《寄徐陵》、《秋日》,在聲律上已暗合後來唐代的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
在七言詩形式上,《燕歌行》比鮑照七言篇幅規模更大,《烏夜啼》、《秋夜望單飛雁》、《代人傷往二首》,從句數、章法、對仗看也是唐人七律、七絕的先驅。
用典較多,是他的詩歌的重要特點。
有些詩,如前面所舉的,用典很有創造性,靈活變化,自然合拍,增強了藝術表現力量。
但是有的詩也由于堆砌典故過多,以緻語意晦澀。
庾信的詩,初步融合南北詩風,是南北朝最後的一個優秀詩人,也是唐詩的先驅,對唐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詩人的重視。
杜甫說:"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又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正是對他後期作品的正确評價。
庾信到北朝以後不久,王褒(513-576)也因為江陵敗亡被西魏俘擄到了長安,受到西魏和北周統治者的優待,在北朝文壇上也頗有聲名。
他的名作《渡河北》也寄寓了故國之思: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風格的質樸剛健,和他在南朝時的作品也頗有不同。
此外如《關山月》的"天寒光轉白,風多暈欲生",刻畫北方月色也能融合關塞苦寒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