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南北朝時代,由于社會政治的原因,以及文學思潮的影響,形成了骈文畸形繁榮的局面。
但是,在一部分曆史、地理之類的學術性著作裡,散文也還有一定的發展馀地。
在帝王和貴族左右着文壇的南北朝時代,作家們大多數都生活在帝王、貴族的周圍,他們的生活、思想、藝術趣味都受到很大的束縛。
為了用華麗纖巧的形式來掩飾空虛貧乏的内容,骈文這種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體,便受到當時文人們普遍的歡迎,大大地繁榮起來了。
骈文的形式技巧也比魏晉時代更加精密了。
在句法上,不僅講求對偶,而且把偶句分類歸納為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等類型,加以探讨研究。
句的字數也漸漸趨向骈四俪六,《文心雕龍?章句篇》說:"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
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變也。
"在聲律上,骈文雖然不像詩歌那樣有"八病"的限制,但也要求平仄配合,"辘轳交往"。
其他如用典、比喻、誇飾、物色等等的技巧,《文心雕龍》也各有專篇讨論。
由于文學的發展,特别是文學形式技巧的發展,南北朝作家們開始探索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别。
他們最初是把經、史、諸子劃在文學範圍之外,又區分文學範圍以内的作品為"有韻"的"文"和"無韻"的"筆"兩類。
後來梁元帝蕭繹認為隻有"騎彀紛披,宮徽靡曼。
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的作品,才可以稱之為"文",至于"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雲取義"的章表、書記等類的實用骈散文字,則隻能稱之為"筆"(見蕭繹《金樓子?立言篇》)。
這就表現出重文輕筆的輕向。
他這種理論雖然對文學界限的劃分作了積極的嘗試,并對文學技巧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他所強調的文學獨立性,實質上和他哥哥蕭綱講的"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的觀點是互為表裡的,這就鼓勵作家走上忽視文學思想内容的形式主義歧途。
同時,他過分地強調形式,重文輕筆,也使原來較多地采用散文形式的各種筆體文章,都紛紛改用"绮彀紛披,宮徽靡曼"的骈體形式,這也促成了骈文更加畸形繁榮的局面。
起源于兩漢辭賦的骈文,到了南北朝,在形式上和骈賦的關系也就更為密切了。
骈文注重形式美,當然并不等于形式主義。
但是,形式主義的作家特别喜歡骈文,形式主義文風的流行促成了骈文的畸形繁榮,而骈文的畸形繁榮又進一步造成形式主義文風的泛濫,卻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南北朝時代,除産生了大量的形式主義的骈賦和骈文之外,還有少數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擺脫宮庭貴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豔文風的影響,寫出了一些内容比較充實深刻,具有獨創風格的骈賦和骈文。
鮑照的《蕪城賦》,是他憑吊廣陵(今江蘇揚州)的作品。
廣陵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孝武帝大明三年,曾經兩次遭受戰禍,後一次災禍是竟陵王劉誕割據叛亂所引起的。
鮑照在賦裡借用了西漢時代曾在廣陵建都的吳王劉濞叛亂失敗的故事,諷刺竟陵王叛亂所帶來的災禍。
這篇賦描寫了劉濞稱雄的氣焰和悲慘的結局,對比了廣陵昔盛今衰的面貌。
其中描繪戰後荒涼景象,尤為動人: 澤葵依井,荒葛罥塗。
壇羅虺蜮,階鬥麏鼯。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饑鷹厲吻。
寒鸱吓雛。
伏虣藏虎,乳血飧膚。
崩榛塞路,峥嵘古道。
白楊早落,塞草前衰。
稜稜霜氣,蔌蔌風威。
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這的确是如姚鼐所說的"駁邁蒼涼之氣,驚心動魄之辭"。
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寫自己"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的行役生活,寫九江、廬山一帶煙雲變幻、氣象萬千的景物,在縱橫排奡之中見奇麗峭拔之緻,脫盡了一般骈文中常見的華靡、平庸、萎弱的作風。
齊朝孔稚圭(448-501)的《北山移文》,用檄移的文體,假借"鐘山之英,草堂之靈"的口吻,對一個"纓情好爵"的虛僞隐士周颙加以誅筆伐。
文中寫周颙奉诏出山,給鐘山帶來了莫大的恥辱,引起了"南嶽獻嘲,北隴騰笑"。
所以當周颙秩滿入京,再經鐘山的時候,就引起了山靈無比的憤怒,"于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
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迹"。
整篇文章都用妙想天開的拟人手法,使山嶽草木都充滿嬉笑怒罵的聲音和姿态。
在習用于歌功頌德的骈文中,很少看到這種辛辣有力的諷刺雜文。
江淹是南朝最優秀的骈文作家之一,向來與鮑照齊名。
他的代表作《恨賦》和《别賦》是兩篇主題和題材很新穎别緻的骈賦。
它們既非專事體物圖貌,也不完全是寫志抒情,而是把詩歌中詠史和代言的傳統引入辭賦之中。
《恨賦》寫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英雄烈士"飲恨吞聲"的死亡,取材和漢魏以來詠史詩傳統非常接近,在構思上和他拟古的《雜體詩》也有接近之處。
《别賦》寫從軍邊塞的壯士、感恩報主的劍客、服食求仙的道士、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們"黯然銷魂"的離别,取材構思又與樂府的代言體相似。
這兩篇賦有很高的藝術技巧。
如《恨賦》寫秦始皇的死,着重寫他空前煊赫的功業和未完成的雄圖,以突出他"一旦魂斷,宮車晚出"的無窮遺恨。
寫嵇康的死,則着重刻劃他臨刑前那種從容堅定的氣度: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
濁醪夕飲,素琴晨張。
秋日蕭索,浮雲無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别賦》或刻劃臨别的銜涕傷神,或描寫别後的四季相思。
或慷慨悲歌,或纏綿往複。
也同樣寫得參差錯落,豐富多采。
文詞富麗高華,熔鑄詩經、楚辭、樂府、古詩的詞語句法,能作到渾成無迹,言約意豐,音韻既铿锵優美,句法又錯綜變化。
而且善于在篇中插入富有詩意的白描,使全文映照生姿。
例如: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
桑中衛女,上宮陳娥。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
明月白露,光陰往來。
與子之别,思心徘徊。
這一段寫情人離别的文字,幾乎完全采取民歌抒情獨白的形式;明轉天然的語言,珠圓玉潤的音調,也說明作者對南朝民歌有深細的體會。
梁代陶宏景(452-536)、吳均的幾篇短劄也是曆來傳誦的寫景名作: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昀《與宋元思書》 這些書劄雖用骈體,但直叙白描的散行句子頗多。
風格簡淡清新,沒有浮豔氣息,可以和二謝山水詩比美。
吳均還有《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也都是以善寫山水為其特色。
庾信是南北朝骈賦、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哀江南賦》是代表他的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
這篇賦是他晚年在北周懷念故國、自悲身世的作品。
其内容與他的《拟詠懷》詩是相為表裡的。
賦的序文說: 信年始二毛,即逢雜亂。
藐是流離,至于暮齒
但是,在一部分曆史、地理之類的學術性著作裡,散文也還有一定的發展馀地。
在帝王和貴族左右着文壇的南北朝時代,作家們大多數都生活在帝王、貴族的周圍,他們的生活、思想、藝術趣味都受到很大的束縛。
為了用華麗纖巧的形式來掩飾空虛貧乏的内容,骈文這種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體,便受到當時文人們普遍的歡迎,大大地繁榮起來了。
骈文的形式技巧也比魏晉時代更加精密了。
在句法上,不僅講求對偶,而且把偶句分類歸納為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等類型,加以探讨研究。
句的字數也漸漸趨向骈四俪六,《文心雕龍?章句篇》說:"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
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變也。
"在聲律上,骈文雖然不像詩歌那樣有"八病"的限制,但也要求平仄配合,"辘轳交往"。
其他如用典、比喻、誇飾、物色等等的技巧,《文心雕龍》也各有專篇讨論。
由于文學的發展,特别是文學形式技巧的發展,南北朝作家們開始探索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别。
他們最初是把經、史、諸子劃在文學範圍之外,又區分文學範圍以内的作品為"有韻"的"文"和"無韻"的"筆"兩類。
後來梁元帝蕭繹認為隻有"騎彀紛披,宮徽靡曼。
唇吻遒會,情靈搖蕩"的作品,才可以稱之為"文",至于"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雲取義"的章表、書記等類的實用骈散文字,則隻能稱之為"筆"(見蕭繹《金樓子?立言篇》)。
這就表現出重文輕筆的輕向。
他這種理論雖然對文學界限的劃分作了積極的嘗試,并對文學技巧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他所強調的文學獨立性,實質上和他哥哥蕭綱講的"立身先須謹重,文章且須放蕩"的觀點是互為表裡的,這就鼓勵作家走上忽視文學思想内容的形式主義歧途。
同時,他過分地強調形式,重文輕筆,也使原來較多地采用散文形式的各種筆體文章,都紛紛改用"绮彀紛披,宮徽靡曼"的骈體形式,這也促成了骈文更加畸形繁榮的局面。
起源于兩漢辭賦的骈文,到了南北朝,在形式上和骈賦的關系也就更為密切了。
骈文注重形式美,當然并不等于形式主義。
但是,形式主義的作家特别喜歡骈文,形式主義文風的流行促成了骈文的畸形繁榮,而骈文的畸形繁榮又進一步造成形式主義文風的泛濫,卻是非常明顯的事實。
南北朝時代,除産生了大量的形式主義的骈賦和骈文之外,還有少數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擺脫宮庭貴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豔文風的影響,寫出了一些内容比較充實深刻,具有獨創風格的骈賦和骈文。
鮑照的《蕪城賦》,是他憑吊廣陵(今江蘇揚州)的作品。
廣陵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孝武帝大明三年,曾經兩次遭受戰禍,後一次災禍是竟陵王劉誕割據叛亂所引起的。
鮑照在賦裡借用了西漢時代曾在廣陵建都的吳王劉濞叛亂失敗的故事,諷刺竟陵王叛亂所帶來的災禍。
這篇賦描寫了劉濞稱雄的氣焰和悲慘的結局,對比了廣陵昔盛今衰的面貌。
其中描繪戰後荒涼景象,尤為動人: 澤葵依井,荒葛罥塗。
壇羅虺蜮,階鬥麏鼯。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
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饑鷹厲吻。
寒鸱吓雛。
伏虣藏虎,乳血飧膚。
崩榛塞路,峥嵘古道。
白楊早落,塞草前衰。
稜稜霜氣,蔌蔌風威。
孤蓬自振,驚沙坐飛。
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這的确是如姚鼐所說的"駁邁蒼涼之氣,驚心動魄之辭"。
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寫自己"棧石星飯,結荷水宿,旅客貧辛,波路壯闊"的行役生活,寫九江、廬山一帶煙雲變幻、氣象萬千的景物,在縱橫排奡之中見奇麗峭拔之緻,脫盡了一般骈文中常見的華靡、平庸、萎弱的作風。
齊朝孔稚圭(448-501)的《北山移文》,用檄移的文體,假借"鐘山之英,草堂之靈"的口吻,對一個"纓情好爵"的虛僞隐士周颙加以誅筆伐。
文中寫周颙奉诏出山,給鐘山帶來了莫大的恥辱,引起了"南嶽獻嘲,北隴騰笑"。
所以當周颙秩滿入京,再經鐘山的時候,就引起了山靈無比的憤怒,"于是,叢條瞋膽,疊穎怒魄。
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迹"。
整篇文章都用妙想天開的拟人手法,使山嶽草木都充滿嬉笑怒罵的聲音和姿态。
在習用于歌功頌德的骈文中,很少看到這種辛辣有力的諷刺雜文。
江淹是南朝最優秀的骈文作家之一,向來與鮑照齊名。
他的代表作《恨賦》和《别賦》是兩篇主題和題材很新穎别緻的骈賦。
它們既非專事體物圖貌,也不完全是寫志抒情,而是把詩歌中詠史和代言的傳統引入辭賦之中。
《恨賦》寫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英雄烈士"飲恨吞聲"的死亡,取材和漢魏以來詠史詩傳統非常接近,在構思上和他拟古的《雜體詩》也有接近之處。
《别賦》寫從軍邊塞的壯士、感恩報主的劍客、服食求仙的道士、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們"黯然銷魂"的離别,取材構思又與樂府的代言體相似。
這兩篇賦有很高的藝術技巧。
如《恨賦》寫秦始皇的死,着重寫他空前煊赫的功業和未完成的雄圖,以突出他"一旦魂斷,宮車晚出"的無窮遺恨。
寫嵇康的死,則着重刻劃他臨刑前那種從容堅定的氣度: 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
濁醪夕飲,素琴晨張。
秋日蕭索,浮雲無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别賦》或刻劃臨别的銜涕傷神,或描寫别後的四季相思。
或慷慨悲歌,或纏綿往複。
也同樣寫得參差錯落,豐富多采。
文詞富麗高華,熔鑄詩經、楚辭、樂府、古詩的詞語句法,能作到渾成無迹,言約意豐,音韻既铿锵優美,句法又錯綜變化。
而且善于在篇中插入富有詩意的白描,使全文映照生姿。
例如: 下有芍藥之詩,佳人之歌。
桑中衛女,上宮陳娥。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
明月白露,光陰往來。
與子之别,思心徘徊。
這一段寫情人離别的文字,幾乎完全采取民歌抒情獨白的形式;明轉天然的語言,珠圓玉潤的音調,也說明作者對南朝民歌有深細的體會。
梁代陶宏景(452-536)、吳均的幾篇短劄也是曆來傳誦的寫景名作: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曉霧将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吳昀《與宋元思書》 這些書劄雖用骈體,但直叙白描的散行句子頗多。
風格簡淡清新,沒有浮豔氣息,可以和二謝山水詩比美。
吳均還有《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也都是以善寫山水為其特色。
庾信是南北朝骈賦、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哀江南賦》是代表他的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
這篇賦是他晚年在北周懷念故國、自悲身世的作品。
其内容與他的《拟詠懷》詩是相為表裡的。
賦的序文說: 信年始二毛,即逢雜亂。
藐是流離,至于暮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