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北朝詩人
關燈
小
中
大
t諸君莫歎貧"等篇。
這是詩人思想中軟弱性的一面的反映。
總的來說,《拟行路難》是一組成就非常傑出的樂府詩。
思想内容既豐富深刻,感情也強烈奔放。
所用的七言、雜言詩體,音節又激昂頓挫,富于變化,更使這種思想感情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南朝文人讀他的詩感到"發唱驚挺"、"傾炫心魂",并不是偶然的。
他的七言、雜言詩還有《夜坐吟》、《梅花落》等篇,後者歌頌梅花不畏霜露的堅貞品格,也是一篇名作。
七言詩的産生和發展的過程,比五言更為漫長曲折。
先秦西漢時代已經有七言的民間謠諺。
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勞動歌謠寫成的七言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代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等七言謠諺而外,更出現了司馬相如《凡将篇》、史遊《急就篇》等七言韻語的童蒙字書,東方朔的七言射複語,還有被《文選注》征引的東方朔、董仲舒、劉向的七言詩歌。
東漢七言民謠為數更多。
戴良的《失父零丁》是一篇純用七言的較長的俗體韻文。
張衡的《四愁詩》更是趨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詩,不過各章首句參用了騷體的句式。
建安時代曹丕的《燕歌行》兩首,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樂府詩。
由于入樂時間較晚等原因,一般文人對七言體就不很重視,西晉初年傅玄仿張衡作《四愁詩》,還說七言是一種"體小而俗"的形式。
但是從東漢至東晉、十六國時代的《小麥謠》、《行者歌》、《并州歌》、《豫州歌》、《隴上歌》以及北朝樂府中一些七言雜言歌詩來看,七言歌謠一直是在民間(尤其北方民間)流傳的。
鮑照所拟的《行路難》,本來也是北方牧豎的歌曲。
但是,鮑照不僅大膽地采用了這種一般文人視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豐富的内容充實了這種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這種形式,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且可以自由換韻。
這就為七言詩的進一步發展樹立了榜樣,開拓了寬廣的道路。
自他以後,七言體就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日益繁榮起來了。
鮑照是南北朝時代最傑出的詩人。
他的七言及五言樂府等作品,對唐代李白、高适、岑參、杜甫等詩人有很大的影響。
杜甫評論李白、高适、岑參的詩都提到鮑照,絕不是偶然的。
第三節 謝朓和新體詩 自魏晉以來,中國聲韻學由于受印度梵音學的影響,有了新的發展。
齊永明年間,周顒發現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著《四聲切韻》(今佚),同時的著名詩人沈約(441-513)等人,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聲病必須避免。
力求作到"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這樣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的确是詩歌史上的空前創舉。
在這以前,陸機雖然也談過"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但隻是初步地意識到詩歌音韻的必須調協,并未提出具體的調協音韻的辦法。
沈約自稱"自靈均以來,雖文體稍精,而此秘未睹。
至于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雖多少有點誇張,但基本是符合事實的。
沈約等所發現的詩歌音律,和晉宋以來詩歌中對偶的形式互相結合,就形成了"永明體"的新體詩。
這種新體詩是我國格律詩産生的開端。
它的出現,反映了詩歌從比較自由發展到講究格律的必然趨勢。
聲律說的産生,是我國文學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對詩歌的形式有直接影響外,對于辭賦、骈文,以及後來的詞、曲等文學形式,都有很大的影響。
唐封演《見聞記》說自沈約倡導詩歌聲病說以後,"王融、劉繪、範雲之徒,慕而扇之。
由是遠近文學,轉相祖述,而聲韻之道大行"。
可惜沈約等永明作家的詩歌,雖然在運用聲律、詞藻上有新的成就,但思想内容多半平庸乏味,甚至還有不少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作品。
隻有謝朓,是這個時代比較優秀的詩人。
謝朓(464-499),字玄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
出身貴族。
最初作南齊諸王幕下的參軍、功曹、文學等官職,曾得随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的賞識,後來為明帝掌中書诏诰。
公元四九五年出任宣城太守,後回朝任吏部郎,因事牽連,下獄而死。
謝朓的出身經曆,和謝靈運有些類似,他的詩受謝靈運影響較大,現存的優秀的詩篇大部分是山水詩。
有的作品頗有摹仿謝靈運的痕迹。
但總的說來,詩風清新流麗,較少繁蕪詞句和玄言成分,和謝靈運的富豔精工、典麗厚重頗有不同。
例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馀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滞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怅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詩中刻畫春江日暮景色,詞語頗為精警工麗。
"馀霞散成绮"兩句,由于李白的贊美,向來為人們所傳誦。
謝朓現存的詩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作宣城太守的兩年中寫成的。
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闆橋》就寫于赴任途中: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骛。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
嚣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隐南山霧。
這首詩中"天際識歸舟"兩句,寫天邊疏淡的歸帆遠樹,表現了詩人平靜和諧的心境。
"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等句,在表現喜得外任的心情中,又流露了士族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政治态度。
宣城是當時江南大郡,經濟發達,又有敬亭、雙溪等名勝。
因此,他在宣城所寫的山水詩,脍炙人口的佳句也特别多。
例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宣城郡内登望》);"蒼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
日出衆鳥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齋閑望答呂法曹》);"馀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
暧暧江村見,離離海樹出"(《高齋視事》)。
這些詩句,很像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平淡而又富有思緻。
不僅和謝靈運的富豔精工的詩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以前在建業、荊州寫的詩篇相比,也頗有變化,藻繪流麗的色彩沖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
這裡可以看出陶詩對他的一定
這是詩人思想中軟弱性的一面的反映。
總的來說,《拟行路難》是一組成就非常傑出的樂府詩。
思想内容既豐富深刻,感情也強烈奔放。
所用的七言、雜言詩體,音節又激昂頓挫,富于變化,更使這種思想感情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南朝文人讀他的詩感到"發唱驚挺"、"傾炫心魂",并不是偶然的。
他的七言、雜言詩還有《夜坐吟》、《梅花落》等篇,後者歌頌梅花不畏霜露的堅貞品格,也是一篇名作。
七言詩的産生和發展的過程,比五言更為漫長曲折。
先秦西漢時代已經有七言的民間謠諺。
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勞動歌謠寫成的七言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代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等七言謠諺而外,更出現了司馬相如《凡将篇》、史遊《急就篇》等七言韻語的童蒙字書,東方朔的七言射複語,還有被《文選注》征引的東方朔、董仲舒、劉向的七言詩歌。
東漢七言民謠為數更多。
戴良的《失父零丁》是一篇純用七言的較長的俗體韻文。
張衡的《四愁詩》更是趨向完整的七言抒情詩,不過各章首句參用了騷體的句式。
建安時代曹丕的《燕歌行》兩首,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樂府詩。
由于入樂時間較晚等原因,一般文人對七言體就不很重視,西晉初年傅玄仿張衡作《四愁詩》,還說七言是一種"體小而俗"的形式。
但是從東漢至東晉、十六國時代的《小麥謠》、《行者歌》、《并州歌》、《豫州歌》、《隴上歌》以及北朝樂府中一些七言雜言歌詩來看,七言歌謠一直是在民間(尤其北方民間)流傳的。
鮑照所拟的《行路難》,本來也是北方牧豎的歌曲。
但是,鮑照不僅大膽地采用了這種一般文人視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豐富的内容充實了這種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這種形式,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且可以自由換韻。
這就為七言詩的進一步發展樹立了榜樣,開拓了寬廣的道路。
自他以後,七言體就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日益繁榮起來了。
鮑照是南北朝時代最傑出的詩人。
他的七言及五言樂府等作品,對唐代李白、高适、岑參、杜甫等詩人有很大的影響。
杜甫評論李白、高适、岑參的詩都提到鮑照,絕不是偶然的。
第三節 謝朓和新體詩 自魏晉以來,中國聲韻學由于受印度梵音學的影響,有了新的發展。
齊永明年間,周顒發現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著《四聲切韻》(今佚),同時的著名詩人沈約(441-513)等人,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聲病必須避免。
力求作到"一簡之内,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這樣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的确是詩歌史上的空前創舉。
在這以前,陸機雖然也談過"暨音聲之疊代,若五色之相宣",但隻是初步地意識到詩歌音韻的必須調協,并未提出具體的調協音韻的辦法。
沈約自稱"自靈均以來,雖文體稍精,而此秘未睹。
至于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雖多少有點誇張,但基本是符合事實的。
沈約等所發現的詩歌音律,和晉宋以來詩歌中對偶的形式互相結合,就形成了"永明體"的新體詩。
這種新體詩是我國格律詩産生的開端。
它的出現,反映了詩歌從比較自由發展到講究格律的必然趨勢。
聲律說的産生,是我國文學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對詩歌的形式有直接影響外,對于辭賦、骈文,以及後來的詞、曲等文學形式,都有很大的影響。
唐封演《見聞記》說自沈約倡導詩歌聲病說以後,"王融、劉繪、範雲之徒,慕而扇之。
由是遠近文學,轉相祖述,而聲韻之道大行"。
可惜沈約等永明作家的詩歌,雖然在運用聲律、詞藻上有新的成就,但思想内容多半平庸乏味,甚至還有不少空洞無物的形式主義作品。
隻有謝朓,是這個時代比較優秀的詩人。
謝朓(464-499),字玄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
出身貴族。
最初作南齊諸王幕下的參軍、功曹、文學等官職,曾得随王蕭子隆、竟陵王蕭子良的賞識,後來為明帝掌中書诏诰。
公元四九五年出任宣城太守,後回朝任吏部郎,因事牽連,下獄而死。
謝朓的出身經曆,和謝靈運有些類似,他的詩受謝靈運影響較大,現存的優秀的詩篇大部分是山水詩。
有的作品頗有摹仿謝靈運的痕迹。
但總的說來,詩風清新流麗,較少繁蕪詞句和玄言成分,和謝靈運的富豔精工、典麗厚重頗有不同。
例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
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馀霞散成绮,澄江靜如練。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滞淫,懷哉罷歡宴。
佳期怅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詩中刻畫春江日暮景色,詞語頗為精警工麗。
"馀霞散成绮"兩句,由于李白的贊美,向來為人們所傳誦。
謝朓現存的詩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作宣城太守的兩年中寫成的。
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闆橋》就寫于赴任途中: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骛。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
嚣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隐南山霧。
這首詩中"天際識歸舟"兩句,寫天邊疏淡的歸帆遠樹,表現了詩人平靜和諧的心境。
"既歡懷祿情,複協滄洲趣"等句,在表現喜得外任的心情中,又流露了士族文人流連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現實的政治态度。
宣城是當時江南大郡,經濟發達,又有敬亭、雙溪等名勝。
因此,他在宣城所寫的山水詩,脍炙人口的佳句也特别多。
例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宣城郡内登望》);"蒼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陸"(《冬日晚郡事隙》);"窗中列遠岫,庭際俯喬林。
日出衆鳥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齋閑望答呂法曹》);"馀雪映青山,寒霧開白日。
暧暧江村見,離離海樹出"(《高齋視事》)。
這些詩句,很像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平淡而又富有思緻。
不僅和謝靈運的富豔精工的詩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以前在建業、荊州寫的詩篇相比,也頗有變化,藻繪流麗的色彩沖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
這裡可以看出陶詩對他的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