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南北朝詩人

關燈
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個詩人。

    自他之後,南朝的謝朓、何遜,唐朝的孟浩然、王維等許多山水詩人相繼出現,他們以優美的山水詩篇豐富了詩歌的園地,謝靈運又是一個用全力雕章琢句的詩人,這方面他也為齊梁以後的新體詩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宋代和謝靈運齊名的詩人顔延年,其作品雖然名稱"體裁明密",卻缺乏興會和才華,又好用典故,"文章殆同書抄",成就遠不及謝靈運。

    但所作的《五君詠》、《北使洛》等詩,仍有一定的内容。

     第二節 鮑照和七言詩 鮑照(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縣)北人。

    他出身寒庶,少有文學才情,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得到賞識,擢為國侍郎。

    以後作過秣陵令、永嘉令、臨海王子顼參軍。

    後子顼因謀反賜死,他也死于亂軍之中。

     鮑照由于"身地孤賤",曾經從事農耕,生活在門閥士族統治的時代,處處受人壓抑。

    他在《瓜步山揭文》裡曾經歎息說:"才之多少,不如勢之多少遠矣!"這和左思《詠史》中"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的憤慨不平是完全一緻的。

     他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曆使他在創作上選擇了一條和謝靈運不同的道路。

    當謝靈運大力創作富豔精工的山水詩時,鮑照也開始了創作生活,并以"文甚遒麗"的古樂府逐漸聞名于詩壇。

    他現存的詩約有二百多首,其中樂府詩就占八十多首,而且他的優秀詩篇大多數都是樂府詩。

    他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民歌的傳統精神,描寫了廣泛的社會生活,對受壓迫的人民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邊塞戰争,征夫戍卒的生活,是他樂府詩内容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代出自薊北門行》裡,他歌頌了邊塞将士們"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殇"的英勇戰鬥的精神,也寫出了"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猥,角弓不可張"的邊塞戰場景色。

    而寫得更為動人的,是《代東武吟》: 主人旦勿喧,賤子歌一言。

    仆本寒鄉土,出身蒙漢恩。

    始随張校尉,召募到河源。

    後逐李輕車,追虜窮塞垣。

    密途亘萬裡,甯歲猶七奔。

    肌力盡鞍甲,心思曆涼溫。

    将軍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時事一朝異,孤績誰複論。

    少壯辭家去,窮老還入門。

    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

    昔如鞲上鷹,今似檻中猿。

    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

    棄席思君幄,疲馬戀君軒。

    願垂晉主惠,不愧田子魂。

     這首詩寫出了一個窮老還家的士兵報國無路的痛苦。

    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倉皇北顧(辛棄疾詞《永遇樂》)的時代,鮑照寫出這首為士卒請命的詩篇,他的憂憤是深廣的。

    這是劉琨死後一百多年中久已成為絕響的悲涼慷慨的愛國主義的詩篇。

     他的樂府詩裡,還反映了門閥統治下的社會不平現象。

    《代放歌行》裡對比描寫了不願入仕途的曠達賢士和熱中于利祿的龌龊小人,并以正言若反的語氣曲折有力地寫出了賢士受壓抑的痛苦心情。

    《代貧賤愁苦行》寫貧賤之士"黯顔就人惜"的屈辱沉痛,《代白頭吟》寫"人情賤恩舊,世議逐衰興。

    毫發一為瑕,丘山不可勝"的炎涼世态,都是當時下層寒士受壓抑的痛苦心情的反映。

    他還有一首《拟古詩》很值得我們注意: 束薪幽篁裡,刈黍寒澗陰。

    朔風傷我肌,号鳥驚思心。

    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

    田租送函谷,獸藁輸上林。

    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

    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

    不謂乘軒意,伏枥還至今。

     這首詩寫他"負锸下農,執羁末皂"的生活,抒發他不能用世的憤慨,同時也流露出對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

    雖然用的是《拟古》的詩題,但在思想内容上正是發揚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

     以上所舉的都是鮑照的五言樂府。

    但是最能顯示鮑照反抗現實的精神和藝術上的獨創性的,還是他的七言和雜言的樂府詩。

    《拟行路難》十八首,尤其是他傑出的代表作。

    這一組詩,并非一時一地之作,内容非常豐富。

    首先,他在這裡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它能行歎複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踯躅不敢言。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太息。

    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辛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前一首雖然沒有說出他所愁歎的是什麼,但是從他的吞聲踯躅之中,我們已經深深感到他胸中的一股悲憤不平之氣。

    在後一首裡,這種悲憤不平之氣,一開始就在對案不食、拔劍擊柱之中爆發出來,他甯肯棄置罷官,也不願蹀躞垂翼,受人壓抑,這就是他所以憤慨不平的内容。

    最後兩句,更鮮明地表現了他孤直耿介的性格和對門閥社會傲岸不屈的态度。

    在這一組詩裡,他對愛情不自由的婦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羅幕。

    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采芳藿。

    春燕差池風散梅,開帏對景弄禽爵(雀)。

    含歌攬涕恒抱愁,人生幾時得為樂?甯作野中之雙凫,不願雲間之别鶴! 詩中女主人公甯作"野中雙凫",不願過貴家姬妾的生活,表現了向往愛情自由的堅強意志。

    在"剉蘖染黃絲"一首裡,他寫一個女子曾經和男子結帶贈钗,誓同白首,但是當男子變心以後,她就決心"還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見之益愁思"!其憤惋決絕的态度,令我們想起《漢铙歌?有所思》中的那個女子。

    由于作者對現實的深刻不滿,以及他詩中主人公那種強烈反抗的精神,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堅強意志,就使這些詩歌帶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在這一組詩裡,也寫到了邊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婦寡居的悲歎。

    例如"君不見少壯從軍去"一首唱出了稽留邊塞的士卒還鄉絕望的哀音。

    "春禽喈喈旦暮鳴"一首,又借過客和從軍士兵的對話,更為曲折地表達了征人思家的痛苦。

    "中庭五株桃","今年陽春花滿林"等篇,則深刻細膩地寫出了思婦寡居的悲歎。

    這些篇章顯然又是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現實主義的傳統精神。

    當然,這組詩中也有少數篇章,流露了聽天由命、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如"君不見柏梁台"、&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