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關燈
前。

    在流傳過程中,它可能經過隋唐文人的潤色,以緻"中雜唐調",如"萬裡赴戎機"六句。

    但全詩看,仍然保持着北朝民歌的特色。

     木蘭的英雄形象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義的。

    她是一個勤勞織布的普通姑娘,但當戰争到來的時候,竟自勇敢地承擔起一般婦女所不能承擔的代父從軍的任務,買了"駿馬""長鞭",經曆黃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萬裡長征,十年轉戰。

    凱旋歸來後,功成不受賞,氣概又表現得如此的磊落軒昂。

    回到家裡,在爺娘姊弟一片熱烈歡迎的氣氛中,她"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同行的夥伴才驚訝地認出這個轉戰十年,功勳卓越的"壯士",竟是一個"女郎"。

    撲朔迷離的傳奇色采,更使這個勇敢、堅毅、純潔的姑娘顯出了天真、活潑、機智的本來面目。

     《木蘭詩》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篇。

    木蘭既是現實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

    在北朝,婦女中出現像木蘭這樣勇敢善戰的人物是不足為奇的。

    隻如《北史?李安世傳》所載《李波小妹歌》就提供了一個武藝卓越的婦女的真人真事:"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雙。

    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但是木蘭的形象,比之李波小妹的形象卻有本質的差别。

    李波小妹是殘害人民的豪強地主家庭的婦女,而木蘭卻自始至終都不失勞動人民女兒的本色。

    她不惜自我犧牲,也不顧"男女有别","彎弓征戰作男兒",既保全了老父,又捍衛了邊疆。

    由于故事本身的正義性、傳奇性,使民歌作者有可能在木蘭身上集中地體現勞動人民高貴的品質,突破"女不如男"的封建傳統觀念,把她塑造成一個壓倒須眉的女英雄,為千百年來千千萬萬的婦女揚眉吐氣。

    這點在封建社會具有嶄新的教育意義。

     在表現手法上,《木蘭詩》也具有兩結合的因素。

    繁則極繁,簡則極簡。

    如開頭一段寫木蘭的問答和買馬都很繁。

    但不如此誇張鋪叙就無法渲染人物的緊張心情和戰争氣氛。

    謝榛《四溟詩話》說:"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

    "是有道理的。

    又如末段寫木蘭還家,也很繁。

    但這裡卻不是誇張,而是精雕細琢,通過人物行動來刻劃人物性格。

    十年征戍,艱苦備嘗,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卻寫得極簡,隻用"萬裡赴戎機"六句三十個字就包舉無遺。

    作為繁簡的标準的是人物的特征。

    從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始終是扣緊"木蘭是女郎"這一特點來進行剪裁和描寫的。

    "不聞爺娘喚女聲"數句之所以動人,主要即由于切合木蘭的身份,挪用不得。

    《木蘭詩》的語言,豐富多采,有樸素自然的口語,也有精妙絕倫的律句。

    但它們在生動活潑的基調上取得統一和協調。

    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長短錯綜,排句的反複詠歎,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強了詩的音樂性和表現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節 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 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巨大的。

    它繼承了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

    在形式主義文風泛濫的南北朝時期,這種"剛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現,就顯得特别可貴。

    它是一種新力量、新血液。

     在詩的體裁方面,南北朝民歌開辟了一條抒情小詩的新道路。

    這就是五、七言絕句體。

    五言四句的小詩,漢民歌中雖已經出現,但為數極少,也沒有發生什麼影響。

    因此絕句的真正源頭要算南北朝民歌。

    當時有名的詩人如謝靈運、鮑照、謝朓等已紛起模拟,但還是一種嘗試。

    到了唐代,便由附庸而蔚為大國,而在和音樂的結合上幾乎壟斷了唐三百年間的歌壇,并出現了以絕句擅名千古的詩人李白和王昌齡。

    漢代民歌中雜言體雖很多,且有不少優秀作品,但篇幅都較小,像《木蘭詩》這樣長達三百多字的巨制,還是前所未有的。

    這對唐代七言歌行的發展也起了示範性的推動作用。

     在表現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對唐代詩人也有許多啟發。

    例如杜甫《草堂》詩:"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鄰裡喜我歸,沽酒攜葫蘆;大官喜我來,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

    "一連用四個"喜"字造成排句,便是從《木蘭詩》"爺娘聞女來"等句脫化而來的。

    前人說李白的《長幹行》以《西洲曲》為"粉本",說他的絕句"從六朝清商小樂府來",也都是信而有征的。

    此外,口語的運用,對後代詩人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就都善于提煉口語融化入詩。

    雙關語,雖可溯源于先秦的瘦詞、隐語,漢代歌謠中也偶有一二,如《董逃歌》及《古絕句》"藁砧今何在"一首,但大量使用則始于南朝民歌。

    唐以後,詩人們由于處境的險晉,往往利用雙關語寫作政治諷刺詩,來曲折地表達他們那種難以明言的愛國深衷,這一發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

     前面說過,南朝民歌是商業大都市的産物,幾乎全是談情說愛的"豔曲",所以胡應麟評為"了無一語有丈夫氣"。

    這對梁陳"宮體詩"的形成和泛濫,在客觀上也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

    唐五代以後,許多描寫男女豔情的小詞,在意境、語言等方面,也受了南朝民歌不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