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關燈
是涉想新奇,馀味無窮。

    範雲《閨思》詩:"幾回明月夜,飛夢到郎邊",又李白的名句:"春風複無情,吹我夢魂散"、"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都是從此化出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藝術發展上的最高成就,它的産生時代不可能過早。

     第二節 北朝樂府民歌 北朝文人詩,既少,又不好。

    嚴格點說,就沒有一個詩人。

    鄧以北魏末年号稱"三才"的溫子升、邢邵、魏收而論,所作都不過寥寥十首左右,大都模拟齊梁,毫無特色。

    《北齊書·魏收傳》載邢邵诋魏收偷竊任昉,魏收則又譏邢邵在沈約集中作賊,可見實際上都是沒有出息的文人。

    但是,北朝民歌卻放出了異彩。

     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

    所謂橫吹曲,是當時北方民族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橫吹曲"。

    這些歌詞的作者也主要是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

    《折楊柳歌》說:"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

    "便是明證。

    歌詞中提到的慕容垂、廣平公(姚弼)、高陽王、琅琊王等,便都是"虜家兒"的豪酋貴族。

    鮮卑諸民族的歌,原是所謂"其詞虜音,竟不可曉"的,而現存歌詞卻全用漢語,這一方面是由于通曉漢語的鮮卑人或通曉鮮卑語的漢人的翻譯,前者如有名的《敕勒歌》,後者如上舉《折楊柳歌》;另一方面是由于鮮卑諸民族的漢化。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頁)曾"诏斷北語,一從正音"(《魏書?鹹陽王傳》),"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高祖紀》)。

    所謂"北語",即"胡語",亦即鮮卑語;所謂"正音",即漢語。

    《北史?辛昂傳》載昂"令其衆皆作中國歌",可知現存歌詞當有一部分原來就是用漢語創作的。

    據《南齊書?東昏侯紀》、《南史?茹法亮傳》的有關記載,以及梁武帝和吳均所作《雍台》詩,我們知道,北朝的鼓角橫吹曲曾先後輸入齊、梁,并由梁樂府保存,陳釋智匠著《古今樂錄》因冠以"梁"字,後人遂沿用不改。

    其實從樂曲到歌詞都是北方各民族的創作。

     鼓角橫吹曲現存六十多首,數量雖遠不及南朝的清商曲,但内容卻豐富得多,相當全面而生動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間的社會狀況和時代特征;戰鬥性也較強,酷似漢樂府民歌。

    這可從以下幾方面的反映得到證實。

     (一)反映戰争的。

    戰争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曆史幾乎與戰争相終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國"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戰争尤為頻繁。

    統治族與被統治族之間的複雜而尖銳的矛盾,更使得這些戰争具有異乎尋常的殘酷性。

    作為這種殘酷性的集中表現,便是人民的大量死亡,漢族人民固然遭受浩劫,少數族人民也同樣做了各族統治階級用來進行争奪戰的犧牲品。

    如《企喻歌》: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

    屍喪狹谷口,白骨無人收。

     便是當時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戰争的真實寫照。

    從這首短歌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廣大人民的反戰情緒,這是由當時戰争的罪惡性質決定的。

    為了保存實力,少數族(尤其是鮮卑族)的統治者還往往利用非本族的人在前沖鋒陷陣,甚至迫使漢人和漢人作戰。

    對此,北朝民歌也有所揭露。

    《慕容垂歌》第一首寫道: 慕容攀牆視,吳軍無邊岸。

    我身分自當,枉殺牆外漢。

     按慕容垂(鮮卑族)攻苻丕(氐族)于邺城,丕被逼降晉,晉因遣劉牢之救丕,垂逆戰敗績,退守新城。

    胡應麟《詩薮》說"秦人(氐族人民)蓋因此作歌嘲之(垂)",這解釋是可信的。

    "吳軍"即指晉軍,"我"是代慕容垂自稱,實際上是嘲笑他的卑鄙怯懦。

    "漢"指被迫在城外抵禦晉軍的漢人。

    當時少數族每自稱國人,而稱漢族人民為漢人或漢兒、漢輩。

    在這種野蠻的大混戰中,兄和弟也往往由于割據者的驅迫而處于互相攻殺的敵對地位,如《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括。

    食糧乏盡若為活?救我來!救我來! 這種慘象和沉痛的呼救聲,也是曆來戰争中所罕有的。

     北歌中的傑作《木蘭詩》,也正是這種戰争頻繁的時代環境的産物,但它具有更為深廣的社會意義和思想意義,我們後面将着重論述。

     (二)反映人民疾苦的。

    北朝社會的另一特殊現象,是和上述那種野蠻戰争相輔而行的人口擄掠。

    幾乎是每一次戰争,也不論勝負,各族統治者都照例要進行一次人口掠奪。

    大批的人民被迫離開本土,轉徙道路,因而在北朝民歌中體現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而且都流露出一種絕望的悲哀和憤激,不同于一般的遊子詩。

    如《紫骝馬歌》: 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

    一去數千裡,何當還故處? 風吹葉落,一去數千,正是被俘遠徙的人民的自我寫照。

    又如《琅琊王歌》: 琅琊複琅琊,琅琊大道王。

    鹿鳴思長草,愁人思故鄉。

     《隴頭流水歌》更寫到流離道路的苦況: 西上隴坂,羊腸九回。

    山高谷深,不覺腳酸。

    手攀弱枝,足踰弱泥。

     寫得最悲壯動人的是《隴頭歌》三首: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舌卷入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