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樂府民歌
關燈
小
中
大
看出她們的悲慘命運。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男子負心,女子固然是傷心,即使男子傾心,她們也不免提心吊膽。
這就是為什麼當别離時或離别後她們總是"淚落便如瀉"的根本原因。
如《華山畿》:"相送勞勞渚。
長江不應滿,是侬淚成許!""啼著曙,淚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這眼淚中,有膠漆般的愛情,也有"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的憂慮。
南朝民歌既多來自商業發達的大都市,因而其中還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們的悲訴。
如《尋陽樂》:"雞亭故侬去,九裡新侬還。
送一卻迎兩,無有暫時閑。
"《夜度娘》和《長樂佳》也都直接或間接地訴說了她們的酸辛。
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數反映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的。
這類作品的特點是結合勞動來描寫愛情。
有的是女子獨唱,如《拔蒲》: 朝發桂蘭渚,晝息桑榆下。
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讀末二句,不禁令人想起《詩經》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置彼周行"的詩句,可謂異曲同工。
有的則是男女對唱,如《那呵灘》: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
願得篙橹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橹折當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前一首為女子所唱,後一首是男子的回答。
《那呵灘》另一首有"上水郎擔篙,何時至江陵"的話,可以肯定這裡的"郎"的身份也應該是篙工之類的船夫。
因"聞"而相送,說明不是夫妻關系。
"各自是官人",語極幽默。
一種應差服役身不由己的憤慨,自在言外。
《采桑度》也是和勞動結合的情歌。
南朝民歌除吳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屬于"清商曲辭"。
這是江南(建業附近)民間弦歌以娛神的祭歌。
據《晉書?夏統傳》,當時祭神,多用女巫,"并有國色,善歌舞",神弦曲大概就是由女巫來唱的。
神弦曲所祀之神,大都是地方性的鬼神,來曆多不可考。
隻有青溪小姑傳說是三國時吳将蔣子文第三妹,所以《圖書集成?博物部》統歸之"雜鬼類"。
和《楚辭?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戀愛的特色。
曲詞中,有的贊歎男神的美貌,表現為"女悅男鬼",如《白石郎曲》: 積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豔獨絕,世無其二。
有的寫女神的私生活,表現為"男悅女鬼",如《青溪小姑》: 開門白水,側近橋梁。
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這些歌實際上都與情歌無異。
朱熹評《楚辭?九歌》說:"比其類則宜為"三頌"之屬,而論其詞則反為《國風》再變之鄭衛。
"(《楚辭集注?楚辭辯證》)意雖不滿,但也道出了民間祭歌的一個共同特征。
在藝術形式方面,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體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漢民歌不同。
其次是語言的清新自然,《大子夜歌》說:"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堪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其實不隻是《子夜歌》。
第三是雙關語的廣泛運用。
雙關語是一種諧聲的隐語。
有一底一面。
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音同字的。
如"合散無黃連,此事複何苦?"(《讀曲歌》)用藥名"散"雙關聚散的"散",用黃連的"苦"雙關相思的"苦"。
另一類是同音異字的。
如"燃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讀曲歌》)用點燈的"油"雙關理由的"由"。
但這一句的"明"字卻又屬于前一類。
最常見的雙關語,是以"蓮"雙關"憐",以"絲"雙關"思",以布匹的"匹"雙關匹偶的"匹"。
這些巧妙的雙關語,一方面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民歌作者的豐富想象。
最後,我們叙述"雜曲歌辭"中的那首抒情長詩《西洲曲》。
這首詩的作者有問題,《樂府詩集》和《古詩紀》都作"古辭",《玉台新詠》作江淹(但宋本不載),《詩鏡》等又作梁武帝。
大概這首民歌曾經過文人們的潤色。
這是一首"依亦吐芳詞"的閨情詩,一個少女傾訴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
詩中雖沒有出現春夏秋冬等字樣,但通過"折梅"、"采蓮"、"望飛鴻"這類帶有季節特征的人物活動,時序的變遷還是非常清楚的。
此詩表情細膩,如:"單衫杏子紅,雙鬓鴉雛色"兩句,結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寫照,言外便含有無限自憐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穎,屬對自然。
又如從"采蓮",更生出"弄蓮""杯蓮"等事,便覺一往情深,無限低回。
按《子夜夏歌》:"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則此處"蓮"字亦屬雙關,有望"憐"意。
又此詩運用了民歌慣用的"接字"法,首尾相銜,蟬聯而下,更加強了詩的節奏美,聲情搖曳,語語動人。
結句"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更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男子負心,女子固然是傷心,即使男子傾心,她們也不免提心吊膽。
這就是為什麼當别離時或離别後她們總是"淚落便如瀉"的根本原因。
如《華山畿》:"相送勞勞渚。
長江不應滿,是侬淚成許!""啼著曙,淚落枕将浮,身沉被流去。
"這眼淚中,有膠漆般的愛情,也有"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的憂慮。
南朝民歌既多來自商業發達的大都市,因而其中還有不少被屈辱的妓女們的悲訴。
如《尋陽樂》:"雞亭故侬去,九裡新侬還。
送一卻迎兩,無有暫時閑。
"《夜度娘》和《長樂佳》也都直接或間接地訴說了她們的酸辛。
除上述情歌外,也有少數反映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的。
這類作品的特點是結合勞動來描寫愛情。
有的是女子獨唱,如《拔蒲》: 朝發桂蘭渚,晝息桑榆下。
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讀末二句,不禁令人想起《詩經》中"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置彼周行"的詩句,可謂異曲同工。
有的則是男女對唱,如《那呵灘》: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
願得篙橹折,交郎到頭還! 篙折當更覓,橹折當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頭還! 前一首為女子所唱,後一首是男子的回答。
《那呵灘》另一首有"上水郎擔篙,何時至江陵"的話,可以肯定這裡的"郎"的身份也應該是篙工之類的船夫。
因"聞"而相送,說明不是夫妻關系。
"各自是官人",語極幽默。
一種應差服役身不由己的憤慨,自在言外。
《采桑度》也是和勞動結合的情歌。
南朝民歌除吳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屬于"清商曲辭"。
這是江南(建業附近)民間弦歌以娛神的祭歌。
據《晉書?夏統傳》,當時祭神,多用女巫,"并有國色,善歌舞",神弦曲大概就是由女巫來唱的。
神弦曲所祀之神,大都是地方性的鬼神,來曆多不可考。
隻有青溪小姑傳說是三國時吳将蔣子文第三妹,所以《圖書集成?博物部》統歸之"雜鬼類"。
和《楚辭?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戀愛的特色。
曲詞中,有的贊歎男神的美貌,表現為"女悅男鬼",如《白石郎曲》: 積石如玉,列松如翠。
郎豔獨絕,世無其二。
有的寫女神的私生活,表現為"男悅女鬼",如《青溪小姑》: 開門白水,側近橋梁。
小姑所居,獨處無郎。
這些歌實際上都與情歌無異。
朱熹評《楚辭?九歌》說:"比其類則宜為"三頌"之屬,而論其詞則反為《國風》再變之鄭衛。
"(《楚辭集注?楚辭辯證》)意雖不滿,但也道出了民間祭歌的一個共同特征。
在藝術形式方面,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體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漢民歌不同。
其次是語言的清新自然,《大子夜歌》說:"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堪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其實不隻是《子夜歌》。
第三是雙關語的廣泛運用。
雙關語是一種諧聲的隐語。
有一底一面。
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同音同字的。
如"合散無黃連,此事複何苦?"(《讀曲歌》)用藥名"散"雙關聚散的"散",用黃連的"苦"雙關相思的"苦"。
另一類是同音異字的。
如"燃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讀曲歌》)用點燈的"油"雙關理由的"由"。
但這一句的"明"字卻又屬于前一類。
最常見的雙關語,是以"蓮"雙關"憐",以"絲"雙關"思",以布匹的"匹"雙關匹偶的"匹"。
這些巧妙的雙關語,一方面增加了表情的委婉含蓄,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民歌作者的豐富想象。
最後,我們叙述"雜曲歌辭"中的那首抒情長詩《西洲曲》。
這首詩的作者有問題,《樂府詩集》和《古詩紀》都作"古辭",《玉台新詠》作江淹(但宋本不載),《詩鏡》等又作梁武帝。
大概這首民歌曾經過文人們的潤色。
這是一首"依亦吐芳詞"的閨情詩,一個少女傾訴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
詩中雖沒有出現春夏秋冬等字樣,但通過"折梅"、"采蓮"、"望飛鴻"這類帶有季節特征的人物活動,時序的變遷還是非常清楚的。
此詩表情細膩,如:"單衫杏子紅,雙鬓鴉雛色"兩句,結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寫照,言外便含有無限自憐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穎,屬對自然。
又如從"采蓮",更生出"弄蓮""杯蓮"等事,便覺一往情深,無限低回。
按《子夜夏歌》:"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則此處"蓮"字亦屬雙關,有望"憐"意。
又此詩運用了民歌慣用的"接字"法,首尾相銜,蟬聯而下,更加強了詩的節奏美,聲情搖曳,語語動人。
結句"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