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陶淵明

關燈
勞動,并由衷地喜愛它,勞動,第一次在文人創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頌。

    他的一些田園詩還表現了隻有一個勞動者才可能體會的思想感情。

    如《歸園田居》第二首說:"桑麻日已長,我土日以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表現了他對農作物收成的密切關懷。

    《于西田獲早稻》詩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

    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不僅表現了與剝削階級寄生觀點鮮明對立的依靠勞動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現了不辭辛苦、堅持躬耕的頑強态度。

    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識,使他的田園詩閃爍着進步的思想光輝。

     陶淵明還有一些田園詩描寫了他的田園生活的貧困狀況。

    《示龐主簿鄧治中》說:"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有會而作》說:"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這些詩雖然隻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災不免屢受饑寒的境遇,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想見當時農民們的更加悲慘的生活情景。

     陶淵明在田園生活中的思想感情是極其複雜的。

    《讀史述?屈賈》中說:"進修德業,将以及時;如彼稷契,孰不願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類的人物的。

    當他壯志不得伸展而轉托田園之後,雖然努力使自己滿足于田園生活的樂趣,有時甚至企圖以醉酒忘世,"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或者用道家順應自然的态度對待人生,"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但這些都不能完全消除他壯志未遂的苦悶。

    《雜詩》第二首說:"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可以看到詩人在光陰虛擲中極度矛盾不安的心境。

    詩人也一直沒有丢掉疾惡與除暴之心。

    在《讀山海經》第十一首中,詩人大呼"明明天上鑒,為惡不可履",用《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神話傳說指出"肆威暴"的人,必然會遭到悲慘的結局。

    在《詠荊轲》一詩中,詩人熱情地歌頌不惜犧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壯士荊轲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讀山海經》經十首還歌頌了精衛和刑天雖死不屈的精神: 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

    刑天舞幹威,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複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這無疑是詩人不屈的意志的表現。

    "猛志故常在",說明詩人心中永遠燃燒着一股不熄的火。

    上述這"金剛怒目式"的一面是詩人性格和創作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除此以外,從《拟古》的"少時垃且厲,撫劍獨行遊。

    誰雲行遊近?張掖至幽州"和他聽見關中收複以後在《贈羊長史》詩中寫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輿"等詩句,我們還可以看到他關懷收複中原的愛國熱情。

     詩人較晚時期所寫的《桃花源詩并記》标志了詩人思想發展的高度。

    詩人在這裡提出了"桃花源"的社會思想。

    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呢?這裡的生活是富裕、和樂而安甯的:"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這裡人人參加勞動:"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勞動所得也全歸自己所有,沒有封建的剝削:"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詩人指出這是一個"與外人間隔"的"絕境",是桃花源中人們的先世為逃避赢秦暴政而開辟起來的一個新世界。

    他們"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這實際表明是一個與秦漢魏晉等封建主義社會相對立的理想世界。

     陶淵明不滿黑暗的現實,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會。

    但由于生活經曆的限制,那時他還隻能從傳說中的古代尋求理想社會的圖案,他在詩中流露"黃唐莫逮"的慨歎。

    這樣,他的社會理想不能不是朦胧抽象而又具有濃厚的複古主義傾向的。

    可是經過田園生活實踐之後所提出的桃花源理想便大大不同了。

    随着他的思想的發展,對勞動認識的提高,對封建社會認識的加深,提出了上述一些具體的生活原則。

    這是詩人田園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産者對造成戰亂和貧困的封建社會所提出的抗議,它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的願望。

    它雖然仍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卻啟發人們認識封建社會的黑暗,鼓舞人們反抗不合理現實的鬥争。

     陶淵明的消極思想在他的詩歌中也不時流露。

    "窮通靡所虛,憔悴由化遷",表現了他的委運乘化、樂天知命的消極的人生觀。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人生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