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言《詠懷詩》。
《詠懷詩》不是一時之作,它們真實地表現了詩人一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如"夜中不能寐"一詩: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号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将何見,憂思獨傷心。
這詩表現了生活在黑暗現實裡的詩人内心苦悶,末兩句更充分表現出他那看不見任何希望和出路的憂思。
"獨坐空堂上"一首則典型地表現了詩人孤獨索寞的感情。
在魏晉易代之際,最刺激詩人心靈的是政治的恐怖。
"嘉樹下成蹊"一首寫道: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雲已。
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由繁華而零落憔悴的過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權的由盛而衰,表現了自己生命難保的憂懼心情。
"一日複一夕"一詩更表現了詩人處于這種險惡環境中"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的戰戰兢兢的心理。
阮籍盡管有懼禍的思想,但對暴虐的現實政治仍表現了一種守正不阿的品格: 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
綠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
走獸交橫馳,飛鳥相随翔。
是時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
羁旅無俦匹,俛仰懷哀傷。
小人計其功,君子道其常。
豈惜終憔悴,詠言著斯章。
詩人用朔風微霜比司馬氏的肆暴,用走獸飛鳥比小人的逢迎馳骛,用羁旅比自己的寡俦,清楚地表現出時局的狀況和詩人的處境。
但詩人卻堅定地表示不學計功的小人,而要做守常的君子。
此外,他在一些詩中歌頌"氣節故有常"的壯士,揭露"閑遊子""工言子""誇毗子""佞邪子"等小人,以及"外厲貞素談,戶内滅芬芳"的虛僞的禮法之士,也正是這一主題的發揮。
阮籍不僅不滿司馬氏黑暗殘暴的統治,從進步的政治思想出發,他對曹魏統治者的日趨荒淫腐朽也進行了揭露。
如"駕言發魏都":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蕭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
歌舞曲未終,秦兵已複來。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
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這首詩借古以寓今,揭露了魏國後期政治的腐敗和統治者的荒淫。
結尾大膽地指出這必将導緻滅亡的命運。
"湛湛長江水"一首表現了同樣的主題。
《詠懷詩》是一個複雜的總體。
除了上述這些積極内容之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現了詩人意志消沉、畏禍避世的消極思想。
阮籍處于政治高壓之下,雖然滿腹憤懑不平卻不能直接說出來,因此,盡管他是"使氣以命詩"(《文心雕龍?才略》),在表現上卻多用比興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話遊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約曲折地表現思想内容,正如《詩品》說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詠懷詩》繼承了《小雅》和《古詩十九首》,但比興手法的大量使用,則又顯然是受了楚辭的影響。
所以阮籍不僅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而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響,創造獨特的風格,在五言詩的發展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阮籍這種以詠懷為題的抒情詩對後世作家有很大影響。
陶淵明的《飲酒》,瘐信的《拟詠懷》,陳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風》,這些成組的詠懷之作,顯然都是繼承阮籍《詠懷詩》這一傳統而來的。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是一篇有價值的散文。
傳中所塑造的超世獨往、與道合一的大人先生形象雖然是虛幻的,并有某種引導人們脫離現實的傾向,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揭露卻是深刻尖銳的。
傳中說:"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
"一語便揭穿了封建統治的本質。
作者指出這樣的統治是無法鞏固的,必有一天會遭遇"亡國戮君潰散之禍",到了這時,那些依附封建統治的寄生蟲也必然同歸于盡: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裩中乎?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
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裩裆,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齧人,自以為無窮食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裩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區内,亦何異夫虱之處裩中乎? 在客觀上散布了對封建社會的悲觀思想。
這篇散文顯然受了《莊子》寓言、楚辭神遊、漢賦鋪張的影響。
全篇使氣騁辭,奇偶相生,韻文與散文間雜,有它的獨特風格。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國銍(今安徽宿縣西)人。
他的性格明顯地表現為兩面:一面崇尚老莊,恬靜寡欲,好服食,求長生;一面卻尚奇任俠,剛腸嫉惡,在現實生活中鋒芒畢露,因此為司馬氏所不容,而遭殺身之禍。
嵇康的反對司馬氏,固然與他為魏室姻親有關,但根本的原因卻在于他不滿意司馬氏的黑暗、殘暴的統治。
他在《太師箴》中揭露"季世"的情況說:"驕盈肆志,阻兵擅權,矜威縱虐,禍崇丘山。
刑本懲暴,今以脅賢。
昔為天下,今為一身。
"這實際是對司馬氏統治的痛斥。
嵇康在反抗現實的表現上比阮籍激烈,詩歌成就卻不如阮籍。
他的詩歌着重表現一種清逸脫俗的境界。
如《酒會詩》之一: 淡淡流水,淪胥而逝;汎汎柏舟,載浮載滞。
微嘯清風,鼓檝容裔。
放櫂投竿,優遊卒歲。
不過他也有一些詩,如《答二郭》等明顯地表現了憤世疾俗的感情,特别是因呂安事牽連入獄後所寫的《幽憤詩》,叙述了他托好老莊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雖然也責備自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以緻"謗議沸騰",但他并不肯改變素志,最後表示要"采薇山阿,散發岩(山曲)",仍然是以俊逸之辭表現他的硬骨頭。
詩風的"峻切",于此可見。
他的四言詩藝術成就高于五言。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一篇有濃厚的文學意味和大膽的反抗思想的散文。
文中說:"人倫有禮,朝廷有法。
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他的"必不堪者七",是表示蔑視虛僞禮教,"甚不可者二"更是公然對抗朝廷法制,所謂"每非湯武而薄周孔",正是公開揭穿司馬氏争奪政權的陰謀。
也正因為這篇書信,司馬氏終于殺害了他。
這篇散文自始至終貫串着對司馬氏腐朽統治的決絕态度。
他把山濤薦他作官比做是"羞庖人之獨割,引屍祝以自助;手薦鸾刀,漫之膻腥",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
并表示如果司馬氏要強迫他作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麋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全文嬉笑怒罵,鋒利灑脫,很能表現他峻急剛烈的性格。
《詠懷詩》不是一時之作,它們真實地表現了詩人一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如"夜中不能寐"一詩: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号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将何見,憂思獨傷心。
這詩表現了生活在黑暗現實裡的詩人内心苦悶,末兩句更充分表現出他那看不見任何希望和出路的憂思。
"獨坐空堂上"一首則典型地表現了詩人孤獨索寞的感情。
在魏晉易代之際,最刺激詩人心靈的是政治的恐怖。
"嘉樹下成蹊"一首寫道: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雲已。
詩人通過自然景物由繁華而零落憔悴的過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權的由盛而衰,表現了自己生命難保的憂懼心情。
"一日複一夕"一詩更表現了詩人處于這種險惡環境中"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的戰戰兢兢的心理。
阮籍盡管有懼禍的思想,但對暴虐的現實政治仍表現了一種守正不阿的品格: 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
綠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
走獸交橫馳,飛鳥相随翔。
是時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風厲嚴寒,陰氣下微霜。
羁旅無俦匹,俛仰懷哀傷。
小人計其功,君子道其常。
豈惜終憔悴,詠言著斯章。
詩人用朔風微霜比司馬氏的肆暴,用走獸飛鳥比小人的逢迎馳骛,用羁旅比自己的寡俦,清楚地表現出時局的狀況和詩人的處境。
但詩人卻堅定地表示不學計功的小人,而要做守常的君子。
此外,他在一些詩中歌頌"氣節故有常"的壯士,揭露"閑遊子""工言子""誇毗子""佞邪子"等小人,以及"外厲貞素談,戶内滅芬芳"的虛僞的禮法之士,也正是這一主題的發揮。
阮籍不僅不滿司馬氏黑暗殘暴的統治,從進步的政治思想出發,他對曹魏統治者的日趨荒淫腐朽也進行了揭露。
如"駕言發魏都":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
蕭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
歌舞曲未終,秦兵已複來。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
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這首詩借古以寓今,揭露了魏國後期政治的腐敗和統治者的荒淫。
結尾大膽地指出這必将導緻滅亡的命運。
"湛湛長江水"一首表現了同樣的主題。
《詠懷詩》是一個複雜的總體。
除了上述這些積極内容之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現了詩人意志消沉、畏禍避世的消極思想。
阮籍處于政治高壓之下,雖然滿腹憤懑不平卻不能直接說出來,因此,盡管他是"使氣以命詩"(《文心雕龍?才略》),在表現上卻多用比興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話遊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約曲折地表現思想内容,正如《詩品》說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詠懷詩》繼承了《小雅》和《古詩十九首》,但比興手法的大量使用,則又顯然是受了楚辭的影響。
所以阮籍不僅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而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響,創造獨特的風格,在五言詩的發展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阮籍這種以詠懷為題的抒情詩對後世作家有很大影響。
陶淵明的《飲酒》,瘐信的《拟詠懷》,陳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風》,這些成組的詠懷之作,顯然都是繼承阮籍《詠懷詩》這一傳統而來的。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是一篇有價值的散文。
傳中所塑造的超世獨往、與道合一的大人先生形象雖然是虛幻的,并有某種引導人們脫離現實的傾向,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和揭露卻是深刻尖銳的。
傳中說:"君立而虐興,臣設而賊生,坐制禮法,束縛下民。
"一語便揭穿了封建統治的本質。
作者指出這樣的統治是無法鞏固的,必有一天會遭遇"亡國戮君潰散之禍",到了這時,那些依附封建統治的寄生蟲也必然同歸于盡: 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于裩中乎?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
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裩裆,自以為得繩墨也,饑則齧人,自以為無窮食也。
然炎丘火流,焦邑滅都,群虱死于裩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處區内,亦何異夫虱之處裩中乎? 在客觀上散布了對封建社會的悲觀思想。
這篇散文顯然受了《莊子》寓言、楚辭神遊、漢賦鋪張的影響。
全篇使氣騁辭,奇偶相生,韻文與散文間雜,有它的獨特風格。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國銍(今安徽宿縣西)人。
他的性格明顯地表現為兩面:一面崇尚老莊,恬靜寡欲,好服食,求長生;一面卻尚奇任俠,剛腸嫉惡,在現實生活中鋒芒畢露,因此為司馬氏所不容,而遭殺身之禍。
嵇康的反對司馬氏,固然與他為魏室姻親有關,但根本的原因卻在于他不滿意司馬氏的黑暗、殘暴的統治。
他在《太師箴》中揭露"季世"的情況說:"驕盈肆志,阻兵擅權,矜威縱虐,禍崇丘山。
刑本懲暴,今以脅賢。
昔為天下,今為一身。
"這實際是對司馬氏統治的痛斥。
嵇康在反抗現實的表現上比阮籍激烈,詩歌成就卻不如阮籍。
他的詩歌着重表現一種清逸脫俗的境界。
如《酒會詩》之一: 淡淡流水,淪胥而逝;汎汎柏舟,載浮載滞。
微嘯清風,鼓檝容裔。
放櫂投竿,優遊卒歲。
不過他也有一些詩,如《答二郭》等明顯地表現了憤世疾俗的感情,特别是因呂安事牽連入獄後所寫的《幽憤詩》,叙述了他托好老莊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雖然也責備自己"惟此褊心,顯明臧否",以緻"謗議沸騰",但他并不肯改變素志,最後表示要"采薇山阿,散發岩(山曲)",仍然是以俊逸之辭表現他的硬骨頭。
詩風的"峻切",于此可見。
他的四言詩藝術成就高于五言。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是一篇有濃厚的文學意味和大膽的反抗思想的散文。
文中說:"人倫有禮,朝廷有法。
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他的"必不堪者七",是表示蔑視虛僞禮教,"甚不可者二"更是公然對抗朝廷法制,所謂"每非湯武而薄周孔",正是公開揭穿司馬氏争奪政權的陰謀。
也正因為這篇書信,司馬氏終于殺害了他。
這篇散文自始至終貫串着對司馬氏腐朽統治的決絕态度。
他把山濤薦他作官比做是"羞庖人之獨割,引屍祝以自助;手薦鸾刀,漫之膻腥",極盡辛辣諷刺之能事。
并表示如果司馬氏要強迫他作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麋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全文嬉笑怒罵,鋒利灑脫,很能表現他峻急剛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