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甯當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
邊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婦。
作書與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這正是當時永遠服不完的徭役的象征。
詩中役夫忍痛勸妻子改嫁和妻子願以死相守的表示,藝術地概括了徭役制度下無數家庭的悲劇。
而通過對話展開情節,真實地表達了人物内心的情緒,又是樂府民歌中慣用的藝術手法。
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後母虐待孤兒,揭露了封建社會家庭關系的冷酷無情,與漢樂府的《孤兒行》相類。
陳琳、阮瑀又以書檄擅名當時。
陳琳避難冀州依袁紹時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和阮瑀的《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都鋪張揚厲,縱橫馳騁,具有縱橫家的特色。
文中多用排比對偶句法,表現了散文逐漸向骈體發展的傾向。
劉桢也擅長寫詩,在當時名氣很大,可惜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其中寫得最好的是《贈從弟》三首,其第二首是這樣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首詩通過比興手法寫出了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表現了詩人的"真骨淩霜,高風跨俗"的品格。
徐幹是學者,曾著《中論》抨擊儒者之弊。
但他的情詩《室思》也寫得很好:"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寫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為後來的詩人所化用。
應玚的詩則無甚出色。
與"七子"相颉颃并以才華著稱的是女作家蔡琰。
琰字文姬,大約生于靈帝熹平(172-178)年間。
她是蔡邕之女,自幼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史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
但她一生的遭遇卻非常不幸。
幼年曾随被陷獲罪的父親度過一段亡命流離的生活。
後來嫁給河東衛仲道,又遭夫亡,因為無子而回家寡居。
未幾,在漢末大亂中,為胡騎所擄,遂流落于南匈奴(今山西地方)。
在南匈奴她滞留十二年,嫁給胡人,生了兩個孩子,後為曹操贖回,再嫁陳留董祀。
正是這樣的文化教養和不幸遭遇,使她與下了傑出的詩篇。
現在流傳下來題為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
它們都是自傳性的作品,由于蔡琰的生平曆史記載不詳。
後人對這些詩的真僞有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了争論。
但就目前關于蔡琰生平比較可信的一些材料來看,五言《悲憤詩》最符合事實,可以斷定為蔡琰所作。
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尚須進一步研究。
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傑作。
它長達五百四十字,像這樣的長篇叙事詩,是前此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
她在被擄途中,受盡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辄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在滞留胡中的漫長歲月中又無時不為思念親人鄉土的感情所煎熬:"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幸而得以歸國了,卻又要和親生的子女離别: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
号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待她回到家後,等着她的是一片廢墟。
她雖然"托命于新人",但是"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在殘酷的禮教統治下,有了像她這樣遭遇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無可奈何她隻有"懷憂終年歲"了。
這首詩雖然中心是寫詩人自身的遭遇,但在那個動亂的現實中,遭遇這樣悲慘命運的正不知有多少。
所以,它是通過一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别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
漢樂府中開始大量出現叙事詩,像《十五從軍征》、《孤兒行》等都是以詩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
《悲憤詩》正是從精神到藝術手法都接受了這一傳統影響的産物。
《悲憤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現實主義,它善于通過細節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使人有如親臨其境,目睹其人。
它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北征》等詩顯然接受了它的影響。
騷體的一首藝術成就不高。
《胡笳十八拍》卻是一首長篇的浪漫主義的抒情傑作。
它與《悲憤詩》雖然是同寫一件事,但風格迥異。
它不是客觀地細緻地描寫詩人的種種遭遇,而是飽含血淚地對不幸的命運發出呼天搶地的控訴,感情洶湧澎湃,如第八拍中寫道: 為(謂)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謂)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這很能表現這首長詩的藝術特色。
第四節 阮籍 嵇康 繼建安文學之後的正始文學,在文學史上也有它的貢獻,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正始時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馬氏,在逐漸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之後,與曹魏統治者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政權的鬥争,政治異常黑暗。
阮籍、嵇康都有較進步的政治思想,不滿現實的腐朽。
他們看到司馬氏假"名教"以達到自私的目的,便以老莊的"自然"與之對抗。
他們的創作雖然貫串着老莊思想,在建安文學有明顯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的。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
他早年"好書詩",有"濟世志",但處于魏晉易代之際,在統治階級内部的殘酷鬥争中,不僅抱負無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沒有保障。
于是轉而崇尚老莊思想,對黑暗的現實采取了一種消極反抗的态度。
他終日"飲酒昏酣,遺落世事",作官隻是"祿仕"而已,言談交際更是"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盡管在行動上佯狂放誕,内心卻十分痛苦。
史載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迹所窮,辄恸哭而返"。
他把這種寓藏在内心的、無由發洩的痛苦與憤滿都在詩歌中用隐約曲折的形式傾瀉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五
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甯當格鬥死,何能怫郁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
邊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婦。
作書與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
"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裡",這正是當時永遠服不完的徭役的象征。
詩中役夫忍痛勸妻子改嫁和妻子願以死相守的表示,藝術地概括了徭役制度下無數家庭的悲劇。
而通過對話展開情節,真實地表達了人物内心的情緒,又是樂府民歌中慣用的藝術手法。
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後母虐待孤兒,揭露了封建社會家庭關系的冷酷無情,與漢樂府的《孤兒行》相類。
陳琳、阮瑀又以書檄擅名當時。
陳琳避難冀州依袁紹時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和阮瑀的《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都鋪張揚厲,縱橫馳騁,具有縱橫家的特色。
文中多用排比對偶句法,表現了散文逐漸向骈體發展的傾向。
劉桢也擅長寫詩,在當時名氣很大,可惜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其中寫得最好的是《贈從弟》三首,其第二首是這樣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首詩通過比興手法寫出了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表現了詩人的"真骨淩霜,高風跨俗"的品格。
徐幹是學者,曾著《中論》抨擊儒者之弊。
但他的情詩《室思》也寫得很好:"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寫得一往情深,其意境常為後來的詩人所化用。
應玚的詩則無甚出色。
與"七子"相颉颃并以才華著稱的是女作家蔡琰。
琰字文姬,大約生于靈帝熹平(172-178)年間。
她是蔡邕之女,自幼有很好的文化教養,史載她"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
但她一生的遭遇卻非常不幸。
幼年曾随被陷獲罪的父親度過一段亡命流離的生活。
後來嫁給河東衛仲道,又遭夫亡,因為無子而回家寡居。
未幾,在漢末大亂中,為胡騎所擄,遂流落于南匈奴(今山西地方)。
在南匈奴她滞留十二年,嫁給胡人,生了兩個孩子,後為曹操贖回,再嫁陳留董祀。
正是這樣的文化教養和不幸遭遇,使她與下了傑出的詩篇。
現在流傳下來題為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
它們都是自傳性的作品,由于蔡琰的生平曆史記載不詳。
後人對這些詩的真僞有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了争論。
但就目前關于蔡琰生平比較可信的一些材料來看,五言《悲憤詩》最符合事實,可以斷定為蔡琰所作。
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尚須進一步研究。
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傑作。
它長達五百四十字,像這樣的長篇叙事詩,是前此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
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
她在被擄途中,受盡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辄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在滞留胡中的漫長歲月中又無時不為思念親人鄉土的感情所煎熬:"感時念父母,哀歎無窮已。
"幸而得以歸國了,卻又要和親生的子女離别: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去,豈複有還時?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
号泣手撫摩,當發複回疑。
待她回到家後,等着她的是一片廢墟。
她雖然"托命于新人",但是"流離成鄙賤,常恐複捐廢",在殘酷的禮教統治下,有了像她這樣遭遇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無可奈何她隻有"懷憂終年歲"了。
這首詩雖然中心是寫詩人自身的遭遇,但在那個動亂的現實中,遭遇這樣悲慘命運的正不知有多少。
所以,它是通過一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别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
漢樂府中開始大量出現叙事詩,像《十五從軍征》、《孤兒行》等都是以詩中人物自叙身世遭遇。
《悲憤詩》正是從精神到藝術手法都接受了這一傳統影響的産物。
《悲憤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現實主義,它善于通過細節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使人有如親臨其境,目睹其人。
它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北征》等詩顯然接受了它的影響。
騷體的一首藝術成就不高。
《胡笳十八拍》卻是一首長篇的浪漫主義的抒情傑作。
它與《悲憤詩》雖然是同寫一件事,但風格迥異。
它不是客觀地細緻地描寫詩人的種種遭遇,而是飽含血淚地對不幸的命運發出呼天搶地的控訴,感情洶湧澎湃,如第八拍中寫道: 為(謂)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謂)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這很能表現這首長詩的藝術特色。
第四節 阮籍 嵇康 繼建安文學之後的正始文學,在文學史上也有它的貢獻,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正始時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馬氏,在逐漸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之後,與曹魏統治者展開了激烈的争奪政權的鬥争,政治異常黑暗。
阮籍、嵇康都有較進步的政治思想,不滿現實的腐朽。
他們看到司馬氏假"名教"以達到自私的目的,便以老莊的"自然"與之對抗。
他們的創作雖然貫串着老莊思想,在建安文學有明顯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的。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
他早年"好書詩",有"濟世志",但處于魏晉易代之際,在統治階級内部的殘酷鬥争中,不僅抱負無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沒有保障。
于是轉而崇尚老莊思想,對黑暗的現實采取了一種消極反抗的态度。
他終日"飲酒昏酣,遺落世事",作官隻是"祿仕"而已,言談交際更是"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盡管在行動上佯狂放誕,内心卻十分痛苦。
史載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迹所窮,辄恸哭而返"。
他把這種寓藏在内心的、無由發洩的痛苦與憤滿都在詩歌中用隐約曲折的形式傾瀉出來,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