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免翔我宇。
《雜詩》第二首則表現了對從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還寫了不少情詩,如《七哀》、《美女篇》等。
這些詩與表現壯志的詩風格明顯不同,感情哀婉纏綿,與漢末古詩中的抒情詩極相近。
《七哀》一首情調尢肖《古詩十九首》。
這些詩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詩人君臣不偶和懷才不遇的感情。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
曹植一生熱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後,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内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詩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
他的詩歌雖然也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并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
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裡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
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桑》,但描寫的細緻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桑》迥異其趣,正表現了這種傾向。
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
他的詩善用比喻,不隻多而貼切,并且常常以全篇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難者,以轉蓬飄蕩喻流徙生活,以女無所歸喻懷才不遇等。
他的詩又注意對偶、煉字和聲色。
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
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
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
"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
他有些詩句已暗合律詩的平仄,富于音樂性。
此外曹植的詩還工于起調,善為警句,如"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它們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詩增色。
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
曹植的辭賦也都是抒情小賦。
《洛神賦》是他賦中的名作。
這篇賦接受了《神女賦》的影響。
它熔鑄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描寫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
賦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寫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裝束,然後寫到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動:"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輕軀以鶴立,若将飛而未翔。
踐椒塗之郁裂,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通過這些動作的描繪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劃得十分突出。
最後寫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贈珰而去,和詩人失意追戀的心情,有深厚的悲劇氣氛。
這篇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麗,抒情意味和神話色彩很濃,藝術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與吳季重書》和《與楊德祖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書劄。
後一篇直抒懷抱,譏彈時人,文筆鋒利簡潔,也很能表現他自視甚高的性格。
另外,他的《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是兩篇骈俪成分極重的文章。
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對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間,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錯落有緻,工整而不萎弱,與後來許多形式主義的骈文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前一篇,詩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裡行間。
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個時期的文學能形成一種傳統而被接受下來是不多的。
鐘嵘在反對晉以後的形式主義詩風時,曾慨歎"建安風力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這說明"建安風骨"的傳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第三節 建安七子與蔡琰 "七子"之稱出于《典論·論文》,指孔融(字文舉,153-298),陳琳(字孔璋,?-217),王粲(字仲宣,177-217),徐幹(字偉長,171-217),阮瑀(字元瑜,?-212),應玚(字德琏,?-217),劉桢(字公幹,?-217)七人。
"七子"中,孔融年輩較高,政治上反對曹操。
他公然在父子的倫理上大反孔孟儒家舊說,被曹操加以"敗倫亂理"的罪名而殺害。
可說是"漢末孔府上"的"奇人"。
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
他的文章雖然沿襲東漢文人的老路,骈俪成分極重,卻能以氣運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
曹丕說他"體氣高妙",劉勰說他"氣盛于為筆",張溥說他"詩文豪氣直上",都指出了這一特點。
我們讀他的《論盛孝章書》和《薦祢衡表》,确乎是"飛辯騁辭,溢氣坌湧"的。
此外,他的《雜詩》"遠送新行客"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也是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之外,其馀六人則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屬和邺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
他們目擊漢末的動亂,有的還經曆困苦流離的生活,他們又都有一定的抱負,想依曹氏父子做一番事業,所以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動亂的現實,表現了建功立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共同特征。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他能詩善賦。
詩以《七哀詩》為最有名,其第一首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适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渭然傷心肝。
這是詩人由長安避亂赴荊州時寫途中所見。
詩中通過"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寫和饑婦棄子的特寫場面,深刻地揭示出當時軍閥混戰所造成的凄慘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
這首詩和曹操的樂府一樣體現了以舊題寫時事的精神。
王粲滞留荊州登當陽城樓所寫的《登樓賦》是他賦中的名篇,也是當時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賦。
賦中"铗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臯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一節,寫他看見異鄉風物之美而引起的思鄉懷土之情,特别深切感人。
這篇賦還表現了作者處于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聘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一面。
這篇賦寫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脫盡了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了抒情小賦在藝術上的成熟。
王粲而外,陳琳、阮瑀也都有反映現實的詩篇。
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假借秦代築長城的事,深刻地揭
柴門何蕭條,狐免翔我宇。
《雜詩》第二首則表現了對從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還寫了不少情詩,如《七哀》、《美女篇》等。
這些詩與表現壯志的詩風格明顯不同,感情哀婉纏綿,與漢末古詩中的抒情詩極相近。
《七哀》一首情調尢肖《古詩十九首》。
這些詩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詩人君臣不偶和懷才不遇的感情。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
曹植一生熱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後,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内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詩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
他的詩歌雖然也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并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
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裡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
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桑》,但描寫的細緻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桑》迥異其趣,正表現了這種傾向。
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
他的詩善用比喻,不隻多而貼切,并且常常以全篇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難者,以轉蓬飄蕩喻流徙生活,以女無所歸喻懷才不遇等。
他的詩又注意對偶、煉字和聲色。
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
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
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
"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
他有些詩句已暗合律詩的平仄,富于音樂性。
此外曹植的詩還工于起調,善為警句,如"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它們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詩增色。
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
曹植的辭賦也都是抒情小賦。
《洛神賦》是他賦中的名作。
這篇賦接受了《神女賦》的影響。
它熔鑄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描寫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
賦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寫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裝束,然後寫到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動:"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傍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輕軀以鶴立,若将飛而未翔。
踐椒塗之郁裂,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通過這些動作的描繪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劃得十分突出。
最後寫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贈珰而去,和詩人失意追戀的心情,有深厚的悲劇氣氛。
這篇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麗,抒情意味和神話色彩很濃,藝術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與吳季重書》和《與楊德祖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書劄。
後一篇直抒懷抱,譏彈時人,文筆鋒利簡潔,也很能表現他自視甚高的性格。
另外,他的《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是兩篇骈俪成分極重的文章。
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對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間,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錯落有緻,工整而不萎弱,與後來許多形式主義的骈文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前一篇,詩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裡行間。
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個時期的文學能形成一種傳統而被接受下來是不多的。
鐘嵘在反對晉以後的形式主義詩風時,曾慨歎"建安風力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這說明"建安風骨"的傳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第三節 建安七子與蔡琰 "七子"之稱出于《典論·論文》,指孔融(字文舉,153-298),陳琳(字孔璋,?-217),王粲(字仲宣,177-217),徐幹(字偉長,171-217),阮瑀(字元瑜,?-212),應玚(字德琏,?-217),劉桢(字公幹,?-217)七人。
"七子"中,孔融年輩較高,政治上反對曹操。
他公然在父子的倫理上大反孔孟儒家舊說,被曹操加以"敗倫亂理"的罪名而殺害。
可說是"漢末孔府上"的"奇人"。
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散文。
他的文章雖然沿襲東漢文人的老路,骈俪成分極重,卻能以氣運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的新變化。
曹丕說他"體氣高妙",劉勰說他"氣盛于為筆",張溥說他"詩文豪氣直上",都指出了這一特點。
我們讀他的《論盛孝章書》和《薦祢衡表》,确乎是"飛辯騁辭,溢氣坌湧"的。
此外,他的《雜詩》"遠送新行客"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也是抒情詩中較好的作品。
孔融之外,其馀六人則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屬和邺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
他們目擊漢末的動亂,有的還經曆困苦流離的生活,他們又都有一定的抱負,想依曹氏父子做一番事業,所以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動亂的現實,表現了建功立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共同特征。
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他能詩善賦。
詩以《七哀詩》為最有名,其第一首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适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号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渭然傷心肝。
這是詩人由長安避亂赴荊州時寫途中所見。
詩中通過"白骨蔽平原"的概括描寫和饑婦棄子的特寫場面,深刻地揭示出當時軍閥混戰所造成的凄慘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
這首詩和曹操的樂府一樣體現了以舊題寫時事的精神。
王粲滞留荊州登當陽城樓所寫的《登樓賦》是他賦中的名篇,也是當時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賦。
賦中"铗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臯隰之沃流。
北彌陶牧,西接昭丘。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一節,寫他看見異鄉風物之美而引起的思鄉懷土之情,特别深切感人。
這篇賦還表現了作者處于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聘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一面。
這篇賦寫景和抒情結合,具有濃厚的詩意,脫盡了漢賦鋪陳堆砌的習氣,顯示了抒情小賦在藝術上的成熟。
王粲而外,陳琳、阮瑀也都有反映現實的詩篇。
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假借秦代築長城的事,深刻地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