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愛情的向往,《于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别》寫新婚離别的痛苦,《雜詩》寫遊子思鄉之情,都是較好的作。
如《雜詩》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适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滞。
棄置勿複陳,客子常畏人。
前六句用比興手法描寫客子身不由主流離他鄉的境遇,後四句揭示出滞留他鄉的客子惴惴不安的心情,這些地方都明顯地看出漢樂府和古詩的影響。
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兩首特别值得注意,其第一首寫得尤為出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茕茕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掌。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詩人将思婦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來描寫,把她的纏綿悱恻的相思之情細膩委婉地表現出來,語言淺顯清麗,很能表現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
七言詩,在曹丕以前,隻有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但第一句夾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是有貢獻的。
《燕歌行》是漢樂府舊題,漢古辭已經不存,但從曹丕以後凡是寫這個題目的也全是七言這一點看來,很可能這個曲調原來就是配七言的。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形成和樂府的關系。
不過,曹丕所用的七言還是新起的形式,逐句押韻,音節不免單調。
到了劉宋時代的鮑照,它才在藝術上趨于成熟。
曹丕也比較擅長散文。
他著有《典論》一書,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或殘缺不全,較完整的隻有《自叙》和《論文》兩篇。
《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寫到一些較量才藝的細事,都能真切地傳達出當時的情景。
《論文》則善于議論,其中無論是對當時文人的批評或對文學觀點的表述,都簡明中肯。
此外,他的《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對後來短篇抒情散文的發展是有影響的。
曹丕這些散文表現了建安散文通脫自然的共同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麗的特色。
第二節 曹 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傑"。
現在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馀篇。
從這些作品來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後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為太子一段經曆,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郁不得志",終于在憤懑與苦悶中死去。
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作有着深刻的影響。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一的環境中過着貴公子生活,但頗有功名事業心。
他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
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内,以緻太和"(《求自試表》)。
他的詩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
《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
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在《鰕(魚旦)篇》裡,詩人自比為鴻鹄,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為"不知江海流"的鰕(魚旦)和"安識鴻鹄遊"的燕雀。
這些都表現了他追求理想和穎脫不群的性格。
但由于詩人前後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現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調、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
前期以《白馬篇》為代表,它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裂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後期以《雜詩》為代表,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
如《雜詩》其五: 仆夫早嚴駕,吾行将遠遊。
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
将騁萬裡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曹植後期備受迫害和壓抑。
《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曾命他七步中為詩,不成則将行大法。
他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
他的後期詩歌也主要是表現這種處境和心情。
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後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後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
全詩共分七章,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
詩中如"鸱鸮鳴衡轭,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也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這首詩雖然隻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内部萁豆相煎的殘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的。
這首詩的抒情藝術水平也很高。
詩人把複雜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轳辘體的形式,一步步抒發出來,極有層次。
另外,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卻不是一味的直接傾訴,往往通過叙事、寫景,或通過哀悼、勸勉等方式宕開去寫,這就把感情表現得沉着從容,豐富深厚。
此外,他的《籲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黃雀行》則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鹞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人以羅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俠義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
曹丕即位就積極翦除曹植的羽翼,殺死了他的好友丁儀、丁廙等,可見這樣的詩是有現實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詩歌主要是表現他的壯志,很少反映社會現實,隻有《送應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連帶寫到友人所居的洛陽的殘破。
後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漸能體會到一些下層人民的痛苦,才寫出了個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如《泰山梁甫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面: 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
如《雜詩》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适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滞。
棄置勿複陳,客子常畏人。
前六句用比興手法描寫客子身不由主流離他鄉的境遇,後四句揭示出滞留他鄉的客子惴惴不安的心情,這些地方都明顯地看出漢樂府和古詩的影響。
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兩首特别值得注意,其第一首寫得尤為出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茕茕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掌。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詩人将思婦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中來描寫,把她的纏綿悱恻的相思之情細膩委婉地表現出來,語言淺顯清麗,很能表現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
七言詩,在曹丕以前,隻有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但第一句夾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是有貢獻的。
《燕歌行》是漢樂府舊題,漢古辭已經不存,但從曹丕以後凡是寫這個題目的也全是七言這一點看來,很可能這個曲調原來就是配七言的。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形成和樂府的關系。
不過,曹丕所用的七言還是新起的形式,逐句押韻,音節不免單調。
到了劉宋時代的鮑照,它才在藝術上趨于成熟。
曹丕也比較擅長散文。
他著有《典論》一書,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或殘缺不全,較完整的隻有《自叙》和《論文》兩篇。
《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寫到一些較量才藝的細事,都能真切地傳達出當時的情景。
《論文》則善于議論,其中無論是對當時文人的批評或對文學觀點的表述,都簡明中肯。
此外,他的《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對後來短篇抒情散文的發展是有影響的。
曹丕這些散文表現了建安散文通脫自然的共同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麗的特色。
第二節 曹 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
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傑"。
現在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馀篇。
從這些作品來看,其成就的确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
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後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于前期有争為太子一段經曆,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郁不得志",終于在憤懑與苦悶中死去。
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作有着深刻的影響。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一的環境中過着貴公子生活,但頗有功名事業心。
他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
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内,以緻太和"(《求自試表》)。
他的詩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
《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
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在《鰕(魚旦)篇》裡,詩人自比為鴻鹄,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為"不知江海流"的鰕(魚旦)和"安識鴻鹄遊"的燕雀。
這些都表現了他追求理想和穎脫不群的性格。
但由于詩人前後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現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調、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
前期以《白馬篇》為代表,它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裂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後期以《雜詩》為代表,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
如《雜詩》其五: 仆夫早嚴駕,吾行将遠遊。
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
将騁萬裡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曹植後期備受迫害和壓抑。
《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曾命他七步中為詩,不成則将行大法。
他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
他的後期詩歌也主要是表現這種處境和心情。
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後期的一篇重要作品。
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後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
全詩共分七章,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
詩中如"鸱鸮鳴衡轭,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也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這首詩雖然隻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内部萁豆相煎的殘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的。
這首詩的抒情藝術水平也很高。
詩人把複雜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轳辘體的形式,一步步抒發出來,極有層次。
另外,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卻不是一味的直接傾訴,往往通過叙事、寫景,或通過哀悼、勸勉等方式宕開去寫,這就把感情表現得沉着從容,豐富深厚。
此外,他的《籲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黃雀行》則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鹞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人以羅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俠義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
曹丕即位就積極翦除曹植的羽翼,殺死了他的好友丁儀、丁廙等,可見這樣的詩是有現實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詩歌主要是表現他的壯志,很少反映社會現實,隻有《送應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連帶寫到友人所居的洛陽的殘破。
後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漸能體會到一些下層人民的痛苦,才寫出了個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
如《泰山梁甫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面: 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