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和正始文學

關燈
漢末建安時期,我國文學有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标志着文學發展的新時期已經來到了。

     這一時期,文壇上湧現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們都曾被卷入極度動亂的時代漩渦,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的變化。

    他們繼漢樂府之後,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

    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

    同時他們普遍采用新興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詩在文壇上的堅固的地位。

    在這一時期,賦與散文也表現出了新的面貌。

     第一節 曹操 曹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谯(今安徽亳縣)人。

    二十歲舉孝廉。

    黃巾起義時,他起兵鎮壓。

    軍閥董卓要廢漢獻帝自立時,他又起兵讨卓。

    後因收編農民起義軍,壯大了力量。

    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

     曹操是漢末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在當時階級矛盾尖銳的形勢下,實行了抑制豪強兼并、大興屯田、用人唯才等一系列進步的政策,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統一了北方。

     曹操"外定武功,内興文學",他又是漢末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

    他一方面憑借政治上的領導地位,廣泛地搜羅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創造性的作品開創文學上的新風氣。

     他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辭,史家說他"禦軍卅馀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确是實錄。

    這些樂府歌辭雖沿用漢樂府古題,卻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清方東樹語),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

     曹操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

    如《薤露行》描寫了漢末大将軍何進謀誅宦官、召四方軍閥為助、以緻董卓作亂京師的事。

    與此相關的還有《蒿裡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讨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争,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獻帝初平元年關東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但是會師之後,渤海太守袁紹、淮南尹袁術等軍閥卻為争權奪利而自相殘殺。

    這首詩便是繼前詩之後反映了這一史實。

    詩末六句概括地寫出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慘象,并流露了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蒼涼激楚,形象鮮明。

    由于這兩首詩都是用樂府舊題而寫時事的,所以明人鐘惺說:"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 曹操的《苦寒行》、《卻東西門行》也是反映漢末動亂中的軍旅征戍生活。

    前者說:"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寫山路行軍的艱苦,曆曆如見;後者說:戎馬不解鞍,铠甲不離傍,冉冉老将至,何時返故鄉",抒發征夫懷鄉之思,也深切感人。

     曹操的另一部分樂府詩則表現了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

    這類詩悲歌慷慨,具有更濃厚的抒情氣氛。

    《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

    全詩共八解,開頭兩解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

    接着通過思念賢才、宴飲嘉賓的描寫,表現了他愛才若渴的心情。

    未解寫道:"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懷抱。

    全詩在深沉的憂郁之中激蕩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我們可以感覺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堅定的信心。

    這首詩經過幾個低昂回旋,把詩人起伏不平的心情,複雜多端的感慨,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藝術成就也是很高的。

    其中三、四兩解,或半章或整章襲用《詩經》成句,使人毫不覺得,也是它藝術上的特點。

    此外,他的《龜雖壽》:"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老當益壯的志士胸懷。

    《觀滄海》:"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裡",則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可說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

     曹操的詩極為本色,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用樸質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以詩也是"如幽燕老将,氣韻沉雄"。

    盡管在語言形式上極接近漢樂府,卻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曹操的詩不僅對建安文學有開風氣的作用,由于創造性較大,對後代文學也有重要的影響。

    他的以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法對後來的新樂府詩有很大的啟示。

    從他這種舊題新事樂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題新事樂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樂府運動,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脈相承的發展。

    另外,《詩經》以後,四言詩很少佳篇,曹操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抒情的傳統,創造出一些動人的篇章,使四言詩再一次放出光彩。

    後來嵇康、陶淵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詩都是沿着這條路走下去的。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師"。

    他的文和詩一樣富有創造性。

    漢代散文,由于受辭賦的影響,趨向骈偶化,各種體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種固定的框框。

    曹操的散文隻是用簡潔樸素的文筆把要說的話自由地寫出來,卻自有鮮明的個性。

    如《讓縣自明本志令》,用簡樸的文筆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瀝膽地傾吐出來,具有政治家雄偉的氣魄和鬥争的鋒芒。

    文中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些話是非曹操不能道的。

    曹操這種"清峻""通脫"的散文風格表現了建安散文的新風貌,對魏晉散文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之子。

    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漢帝自立,做了七年皇帝。

     曹丕生活的主要時期是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之後。

    他在相對安定的環境裡,過着貴公子、王太子和帝王的生活,因此,他的文學創作反映的内容是遠不及曹操豐富的。

     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一個是形式多種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

    但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

     七言詩是建安作家普遍采用的新形式,曹丕的五言詩,如《清河作》寫對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