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宮體"的道路。

    梁簡文蒂蕭綱、瘐肩吾、瘐信、徐摛、徐陵都是當時著名的宮體詩人。

    宮體詩是宮庭荒淫生活的反映,以描寫女色為主,充滿色情成分,詩風浮豔绮靡,标志着貴族文學的十分堕落。

    這一時期隻有江淹、吳均、何遜、陰铿等人的創作略有成就。

     詩歌而外,骈文有突出的發展。

    我國散文從東漢起已漸趨整饬對偶,魏晉時期更形成了骈體文。

    這時在形式主義文風盛行的影響下,出現了骈文的高潮。

    骈文幾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領域,隻在曆史和其他學術著作中,散文才保有一塊微小的地盤。

    骈文詞藻華麗,對偶工整,音韻優美,有其藝術特點,也出現少數内容上有價值的作品,但就其主導方面來說,卻是以華麗纖巧的形式掩蓋空虛貧乏的内容,是形式主義的東西。

     南朝的文學批評獲得了空前的成就。

    魏晉時期,已不斷有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著作出現,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别論》等。

    到了南朝,由于文學創作的繁盛,文學日益成為一個獨立部門,文學觀念也日趨明晰。

    宋文帝開始立文學館,與儒、玄、史三館并列。

    宋範晔著史單位文苑傳。

    這時發生的文筆之辨,更是一場關于文學界限的争論,這些無疑都對文學研究起着促進作用。

    加以形式主義文風的盛行,激起了一些進步文人的不滿。

    在這樣情況下,劉勰、鐘嵘繼承了前人文學批評的成果,創作了《文心雕龍》《詩品》兩部文學批評巨著。

    它們都有鮮明地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傾向,同時也把文學研究推到新的階段。

    《文心雕龍》體大思精,對文體、創作、批評各方面都有系統的論述。

    《詩品》品評了衆多詩人的成就與風格,其序言論述詩的起源和發展,頗有獨到見解。

    這兩部著作對後代文學批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晉亡後,北方進入了五胡十六國時期。

    入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族的統治者不斷互相攻殺兼并,混戰了一百多年,使中原經濟和文化再次遭到慘重的破壞。

    他們用血腥的屠殺和落後的軍事統治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人民生活極端痛苦,不斷爆發以漢族為主體的人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各族的反動統治,促使它們逐個破滅。

    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混戰局面。

    孝文帝遷都洛陽,他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加速了民族同化的過程,給封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是北魏仍是鮮卑貴族聯合漢族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社會矛盾不斷發展,終于在六鎮起義的打擊下,分裂為東、西魏,後來又分别為北齊、北周所代替,最後為漢族楊堅建立的隋朝所統一。

     北方各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大半積極利用漢族的封建文化,所以推尊儒學,儒家思想占有相當的地位,與南朝的情況有别。

    統治者又利用佛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大盛。

    北朝的倡興佛教與南朝稍有不同,它重在佞佛求福,所以寺院、石窟的建造比南方為甚,北魏極盛時期,洛陽有寺一千三百馀所,州郡有寺三萬馀所,這對我國建築、雕塑等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北朝文學最有成就的部分是民歌。

    它酷似漢樂府,相當廣泛地反映了北方的社會現實和北方人民悲慘的命運,突出地表現了北方民族的精神面貌,并具有豪放剛健的獨特風格。

    其中的《木蘭詩》更是一首傑出的女英雄贊歌。

     在長期混戰中,在遊牧民族落後的統治下,北朝文人創作是很消沉的。

    五胡十六國時期,文學作品幾乎絕迹。

    北魏以後,開始出現一些作家,如溫子升、邢邵、魏收等,但他們一味模仿南朝文學,缺乏特色。

    直到瘐信由南入北,才為北朝文學打開局面。

    他本是南朝的宮體詩人,淪落北朝以後,作風大變,以剛健之筆寫出了充滿故國之思的"暮年詩賦",并表現了南北文學融合的趨勢,是成就較大的作家。

     在南朝,骈文統治了文壇,北朝卻出現了幾部著名的散文著作。

    郦道元的《水經注》在描寫山川景物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不隻描寫佛寺建築十分精采,而且善于用簡潔的文筆叙述故事,描寫人物。

    顔之推的《顔氏家訓》風格平易親切。

    北方散文的發展以及蘇亮、蘇綽的提倡複古,都表現出北方文學與南方不完全相同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