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南朝個别帝王雖曾對門閥士族采取過某些限制政策,庶族寒門的力量也略有擡頭,但基本上仍是兩晉士族門伐社會的繼續。
士族地主攫取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大莊園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曾勾畫出這種經濟的輪廓。
這個謝家莊園擁有大量的土地:"田連岡而盈疇,嶺枕水而通阡,阡陌縱橫,塍埒交經。
"除了耕地,還有"北山二園,南山三苑",以及大片的湖沼。
莊園裡種植着多種農作物、果樹。
在富裕的物質生活基礎上,南朝帝王和士族日益腐朽荒淫。
他們已經完全變成了無用的寄生蟲。
《顔氏家訓?涉務》說:"江南朝士,因晉中興而渡江,本為羁旅。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使童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撥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
"帝王的荒淫更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南史?陳後主本紀》載:"後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江總、孔範等十人預宴,号曰狎客。
先令八婦人擘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君臣酣宴,從夕達旦,以此為常。
" 南朝時期,佛教有了更大的發展。
東晉時,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則"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
僧尼十餘萬,資産豐沃"。
梁武帝以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宣布"唯佛教是正道",更确定了它的優越地位。
佛教的發展不隻興起了大僧侶地主,也引起了與儒、道的矛盾,發生了曆史上有名的有神論與無神論的鬥争,對文化思想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南朝文學中,南朝民歌特别值得表視。
它主要是産生于建業和荊州一帶的《吳歌》、《西曲》。
它們以短小的形式,清新活潑的風格,表現了人民對合理的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反抗封建禮教束縛的精神。
從中也可以看到長江流域商業的發達。
南朝民歌本不限于歌唱愛情,但獨取情歌入樂,卻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觀點和趣味。
南朝的君主和諸侯王大半愛好文學,不少都以提倡文學、招攬文士著稱,有的本身還是作家,于是"天下向風,人自藻飾",寫詩的風氣十分濃厚。
據《詩品》說,那時的士子"才能勝衣",便"甘心而馳骛"。
因此,文學作品大量增加。
但南朝文學在帝王和貴族的掌握與引導下,隻能繼續向形式主義的道路發展。
梁元帝說:"至于文者,惟須绮彀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
"形式主義要求是很明顯的。
南朝文人詩歌從宋初開始由玄言轉向山水。
玄言詩本來就與山水有密切關系。
玄言詩人常常通過山水體會玄理,而登臨山水也很早就成為士族階級優閑享樂生活的一部分。
東晉末年殷仲文、謝混的詩裡,山水成分已逐漸增多。
到了宋謝靈運,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肆意遊遨",所至"辄為歌詠,以緻其意",山水成為主要的描寫對象,遂完成了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
山水詩仍是貴族生活的産物,但它打破了玄言詩的腐濫,反映了自然美,并多少提高了詩歌的表現技巧,仍有曆史的進步意義。
宋代出身寒微的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的傳統精神,成為當時代表進步傾向的優秀詩人。
他的作品猛烈地抨擊了門閥制度,并表現了士族文學所少見的愛國思想和較廣泛的社會内容。
他的七言和雜言樂府改進了七言詩的形式,擴大了七言詩的影響,對七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齊、梁時代是我國詩體發生了重要變化的時期。
我國詩歌自建安以來,漸重詞藻、對偶、用事,晉陸機要注意到聲音的諧調,到了這時,由于聲韻學的發展,周顒發現了漢語的四聲,接着沈約把四聲運用到詩歌的聲律上,提出"四聲八病"之說,創造了"永明體",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近體詩"發展的時代。
不過,"永明體"作家的創作大都内容貧乏,形式主義作風嚴重,隻有謝朓工于描寫山水,成就較高。
詩歌發展到梁、陳時代,在帝王和貴族手裡,更導向了
士族地主攫取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大莊園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曾勾畫出這種經濟的輪廓。
這個謝家莊園擁有大量的土地:"田連岡而盈疇,嶺枕水而通阡,阡陌縱橫,塍埒交經。
"除了耕地,還有"北山二園,南山三苑",以及大片的湖沼。
莊園裡種植着多種農作物、果樹。
在富裕的物質生活基礎上,南朝帝王和士族日益腐朽荒淫。
他們已經完全變成了無用的寄生蟲。
《顔氏家訓?涉務》說:"江南朝士,因晉中興而渡江,本為羁旅。
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使童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撥土,耘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閑之過也。
"帝王的荒淫更達到了驚人的程度。
《南史?陳後主本紀》載:"後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江總、孔範等十人預宴,号曰狎客。
先令八婦人擘采箋,制五言詩,十客一時繼和,遲則罰酒。
君臣酣宴,從夕達旦,以此為常。
" 南朝時期,佛教有了更大的發展。
東晉時,建康佛寺不到四十所,到了梁朝,則"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
僧尼十餘萬,資産豐沃"。
梁武帝以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宣布"唯佛教是正道",更确定了它的優越地位。
佛教的發展不隻興起了大僧侶地主,也引起了與儒、道的矛盾,發生了曆史上有名的有神論與無神論的鬥争,對文化思想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南朝文學中,南朝民歌特别值得表視。
它主要是産生于建業和荊州一帶的《吳歌》、《西曲》。
它們以短小的形式,清新活潑的風格,表現了人民對合理的愛情生活的追求和反抗封建禮教束縛的精神。
從中也可以看到長江流域商業的發達。
南朝民歌本不限于歌唱愛情,但獨取情歌入樂,卻反映了統治階級的觀點和趣味。
南朝的君主和諸侯王大半愛好文學,不少都以提倡文學、招攬文士著稱,有的本身還是作家,于是"天下向風,人自藻飾",寫詩的風氣十分濃厚。
據《詩品》說,那時的士子"才能勝衣",便"甘心而馳骛"。
因此,文學作品大量增加。
但南朝文學在帝王和貴族的掌握與引導下,隻能繼續向形式主義的道路發展。
梁元帝說:"至于文者,惟須绮彀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
"形式主義要求是很明顯的。
南朝文人詩歌從宋初開始由玄言轉向山水。
玄言詩本來就與山水有密切關系。
玄言詩人常常通過山水體會玄理,而登臨山水也很早就成為士族階級優閑享樂生活的一部分。
東晉末年殷仲文、謝混的詩裡,山水成分已逐漸增多。
到了宋謝靈運,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肆意遊遨",所至"辄為歌詠,以緻其意",山水成為主要的描寫對象,遂完成了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
山水詩仍是貴族生活的産物,但它打破了玄言詩的腐濫,反映了自然美,并多少提高了詩歌的表現技巧,仍有曆史的進步意義。
宋代出身寒微的鮑照繼承和發揚了漢樂府的傳統精神,成為當時代表進步傾向的優秀詩人。
他的作品猛烈地抨擊了門閥制度,并表現了士族文學所少見的愛國思想和較廣泛的社會内容。
他的七言和雜言樂府改進了七言詩的形式,擴大了七言詩的影響,對七言詩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齊、梁時代是我國詩體發生了重要變化的時期。
我國詩歌自建安以來,漸重詞藻、對偶、用事,晉陸機要注意到聲音的諧調,到了這時,由于聲韻學的發展,周顒發現了漢語的四聲,接着沈約把四聲運用到詩歌的聲律上,提出"四聲八病"之說,創造了"永明體",為律詩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我國"近體詩"發展的時代。
不過,"永明體"作家的創作大都内容貧乏,形式主義作風嚴重,隻有謝朓工于描寫山水,成就較高。
詩歌發展到梁、陳時代,在帝王和貴族手裡,更導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