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嵇康的思想,創"無君論",認為"君臣既立,衆慝日滋",隻有"無君無臣"的"曩古之世",人民才有富足安甯的生活。

    這是反映了小私有者的幻想與要求。

    陶淵明的桃花源理想正是和這種思想相通的。

     佛教和道教的發展也是這一時期文化思想領域中的重要現象。

    佛教由東漢開始輸入,經曆三國時代,到兩晉時期更為興盛,佛寺日漸僧多,佛經大量翻譯出來。

    不過,在玄學盛行的情況下,土族偏重于佛教義理的研究,他們吸收了佛學中的唯心主義哲學,把玄學推到了更高的階段。

    漢末開始創立的道教,原來主要在民間流行,這時也産生了貴族道教,出現了葛洪這樣的教徒,在土族階層中影響愈來愈大。

    天師道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兩晉時期,壟斷了政治和經濟的土族階級也壟斷了文化。

    在他們的把持下,文學離開了"建安風骨"的傳統,很少反映社會現實,主要成了表現土族階級狹隘思想感情和不健康藝術趣味的工具。

    為了掩蓋内容的空虛,他們刻意追求形式的華美,把文學推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

    晉初詩人傅玄、張華已表現出這樣的傾向,但一部分樂府詩還不失漢樂府遺意。

    到了太康時期,社會的表面繁榮使士族文人更加無視現實,一味歌功頌德,形式主義得到迅速的發展。

    以陸機、潘嶽為代表的一些詩人的創作,不是機械地拟古,毫無新意;便是内容貧乏,隻追求詞藻的華缛和對偶的工整。

    但是,西晉社會的現實矛盾也促使少數詩人面向現實,寫出了内容較充實的詩篇。

    出身寒微的太康詩人左思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以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抨擊了腐朽的門閥制度。

    在西晉末年尖銳的民族矛盾中成為愛國志士的劉琨,寫出了有深厚的愛國感情的詩歌。

    郭璞的詩也反映了一定的現實内容。

    從西晉末年開始,由于清談玄理風氣的盛行,"因談馀氣,流成文體",詩壇漸為玄言詩所統治,其代表作家孫綽、許詢等人的創作都"平典似道德論"。

    玄言詩統治文壇達百年之久,直到晉末傑出的詩人陶淵明出現,才為空虛的東晉文壇帶來富有現實内容的創作。

    他的詩歌對腐朽的士族社會表現了極端憎惡與否定的态度,表現了他的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格和躬耕自給的生活理想。

    由于在田園勞動中接觸了下層勞動人民,親身體驗了農村生活的貧困,後期創作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要求以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願望,提出了桃花源理想。

    他的詩具有平淡自然的風格,濃郁的生活氣息,并能創造出很高的意境,大大提高了五言詩的藝術水平。

     小說的發展也是這一時期文學發展中的重要現象。

    我國自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加之道教興起,佛教傳入,這些巫師、僧侶大都"張皇鬼神,稱道靈異"(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而整個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的生活、生命經常受到威脅,很容易接受宗教迷信思想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很多記錄靈鬼怪異的小說,其中幹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

    作者的主觀目的雖在宣揚宗教迷信,但其中保存了一些人民按照自己的願望編造的神異故事,具有較高的人民性。

    魏晉時期清談玄理、品評人物的風尚又促成了記錄人物轶事小說的出現。

    它與志怪小說不同,是以現實的人物言行為對象。

    劉宋初年出現的《世說新語》是魏晉轶事小說集大成之作,它廣泛地反映了由漢末至晉士族階級的思想、生活面貌,藝術上也有獨特的成就。

    我國小說隻是到了這個時候才粗具規模,它們标志着我國小說的一個重要階段。

     從公元四二0年劉裕代晉到公元五八九年陳滅于隋,共一百六十九年,南方經曆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

    南朝繼續東晉的偏安局面,社會情況比北朝安定,在廣大人民辛勤勞動下,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

    農業産量增加,手工業發達,商業和交通運輸業活躍,并出現了許多經濟繁榮的都市,如建康、京口、山陰、壽春、江陵、襄陽、成都、番禺等。

    史載建康"貢使商旅,方舟萬計","市廛列肆,埒于二京",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