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關燈
一首有雲:"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使人聯想到李白的詩句:"萬言不值一杯水!"正是封建文人生不逢時的共同命運。

     東漢的文人五言詩之所以日趨成熟,是和學習樂府民歌分不開的。

    上述幾首詩,無論語言風格、比興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樂府民歌的影響。

    但其影響最顯著、藝術成就最出色的則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嬌饒》二篇。

    前者寫胡姬的抗拒豪強,後者假設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問答,感歎盛年一去,即遭捐棄的不幸命運。

    風格逼近樂府民歌。

    不但表現技巧純熟,而且深得樂府民歌的精神。

    現錄《羽林郎》一篇如下: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

    依倚将軍勢,調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垆。

    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頭上藍田玉,耳後大秦珠。

    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馀。

    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銀鞍何煜爚,翠蓋空踟蹰。

    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肴,金盤脍鯉魚。

    贻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

    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人和愛後婦,女子重前夫。

    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渝。

    多謝多吾子,私愛徒區區。

     辛延年、宋子侯,生平不可考,可能是熟悉樂府民歌的下層文人。

    《羽林郎》是樂府中的"雜曲歌辭"。

    它反映漢末官僚貴族、豪強惡霸對人民橫加欺壓的不法行為,故事情節頗與《陌上桑》相似。

    詩中極力描寫胡姬服飾的豪華,有模拟《陌上桑》迹象。

    胡姬拒絕金吾子的調戲和引誘,顯示了她的堅貞不屈的品格,這也和羅敷一樣,都是民間女性中的光輝形象。

    詩中的故事、對話、結構和誇張的描寫方法都具有樂府民歌的特色。

     此外,東漢末年還有數量不少的無名氏"古詩",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時文人五言詩的最高藝術成就,也标志着東漢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新階段。

     第三節 古詩十九首及其他 前面提到的無名氏"古詩",可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

    《古詩十九首》載于《文選》,因為作者姓名失傳,時代不能确定,故《文選》的編者題為"古詩"。

    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曆來有許多推測,或謂枚乘、傅毅,固不可靠;即曹植、王餐也是揣度之辭。

    因為從詩歌發展上看,不但枚乘,即與班固同時,才名又相伯仲的傅毅也不可能對五言詩取得這樣的成就。

    至漢末建安中,洛陽被董卓焚毀,早已化為灰燼。

    曹植《送應氏》詩就描寫過它的蕭條景象。

    而《十九首》的詩人眼中的洛陽還是兩宮雙阙、王侯第宅尚巍然無恙,冠帶往來遊宴如故。

    何況洛陽未遭破壞之前,王粲尚幼,曹植并未出世。

    後人又有據"明月皎夜光"的"玉衡指孟冬"一句斷定這首詩為漢武帝太初改曆以前的作品。

    其實這是誤解。

    這裡的孟冬不是指季節月份,而是鬥星所指的時刻,不能作為西漢時已有五言詩之證。

    據我們看,這些古詩雖不是一人所作,但風格内容大體相同。

    其産生的時代,先後距離必不甚遠。

    再從文人五言寺的興起和發展以及有關曆史事實綜合考察,估計《古詩十九首》的時代大概不出于東漢後期數十年之間,即至早當在順帝末年,至晚亦在獻帝以前(約公元140-190)。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們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複雜的。

    大體說來,其中有寫熱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回車駕言邁"三首。

    有寫遊子思歸的,如"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八首。

    有寫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如"青青陵上柏"、"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生年不滿百"四首。

    有寫朋友交情的涼薄的,如"明月皎夜光"一首。

    此外還有主題不明确的,如"涉江采芙蓉"和"庭中有奇樹"二首,可能是指夫婦,也可能是指朋友。

    "冉冉孤生竹"一首,表面上是思婦之詞,也可能别有寄托。

    "迢迢牽牛星"一首,表面上是詠物的詩,實際上也是借牛女雙星比男女離别之情。

    《古詩十九首》的思想感情雖然複雜,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對人生易逝、節序如流的感傷,大有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憂慮。

    如"今日良宴會"雲:"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回車駕言邁"雲:"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随物化,榮名以為寶"。

    "青青陵上柏"雲:"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生年不滿百"雲:"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所有這些,都是失意士人正當社會大動亂的前夕,對于現實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苦悶的反映。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通過閨人怨别、遊子懷鄉、遊宦無成、追求享樂等等内容的描寫,表現了濃厚的感傷情緒。

    他們和樂府民歌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屬于中小地主階級的文人,為了尋求出路,不得不遠離鄉裡,奔走權門,或遊京師,或谒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