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言詩的起源和發展

關燈
第一節 五言詩的起源 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詩歌形式一樣,都是從民間産生的。

    五言詩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寫作,經過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遠在四言詩盛行時代,五言詩即已萌芽。

    例如《詩經》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這不過是四言詩中偶然雜有一些五言詩句而已,當然不能算五言詩。

    到了春秋末期,楚國民歌出現了《孺子歌》那樣的形式(《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更晚又出現秦始皇時的《長城歌》的形式,雖然都是連句用韻,韻密而調促,而前者還帶有語助詞,但已經是獨立成篇的五言詩雛形。

    及至西漢,五言的歌謠諺語越來越多,其中如成帝時童謠:"邪徑敗良田,讒口害善人,桂樹華不實,黃雀巢其巅。

    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

    "(《漢書?五行志》)這種隔句用韻的形式,音節比較舒緩協調,是五言歌謠形式的進一步發展。

    自漢武帝以後,這種形式的五言歌謠,大量地被采入樂府,成為樂府歌辭。

    它們有不少的新穎故事,相當成熟的藝術技巧,逐漸吸引文人們的注意和愛好。

    他們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試行模仿起來,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詩。

    這便是五言詩的起源。

     新的形式是适應于新的内容的。

    漢初的四言詩本是繼承《詩經》三百篇的形式,後來四言詩不能表達日益豐富的社會生活内容,作者才不得不突破舊形式,采用民歌的新形式來代替它。

    所以東漢初年便出現了文人創作的五言詩。

    東漢末年,由于社會的大動蕩,一些接近民間的文士憂生念亂,愈來愈感覺四言的舊形式不能适應,文人創作的五言詩就大量産生,而且藝術技巧日益成熟。

    鐘嵘在《詩品序》裡說過,四言寺"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衆作之有滋味者也"。

    因為它"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

    具體地說,五言句所包含的詞和音節可以比四言句多,運用起來伸縮性也較大,所以在表達上确實更靈活更方便些。

    明白這一點,不僅可以了解五言詩所以興起的原因,也可以了解五言形式為作家所樂用的五言詩為什麼發達的原因。

     文人的五言詩是東漢才有的,相傳為西漢枚乘、李陵、蘇武等人的五言詩都不可信,這隻是前人的傳聞。

    《玉台新詠》把《文選》所載《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詩"蘭若生春陽"題為枚乘所作,是沒有根據的。

    所以鐘嵘說:"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

    "(《詩品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從五言詩發展的趨勢看來,枚乘的時代不可能出現這樣優美的文人五言詩。

    《文選》又載蘇武詩四首,李陵《與蘇武詩》三首,其中抒寫朋友夫妻離别之情,行役戰場之苦,與蘇李贈别的事無關;詩中所寫"江漢"、"河梁"、"山海"、"中州"等語,更與蘇李二人當日的情事和行蹤不合。

    顯然是後人假托的,或者是衆多的無名氏古詩的一部分,被訛傳為蘇李的作品。

    至于其他諸書所載的蘇李詩,那就更不必說了。

    此外《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一首,有人認為漢武帝太初以前的詩,實是出于誤解(詳後)。

    《文選》又把樂府古辭的《怨歌行》題為班婕妤作,也有問題。

    而古樂府《白頭吟》的"皚如山上雪"一首,或又以為卓文君作,更是不可靠的。

    所以劉勰說:"成帝品錄,三百馀篇,朝章國采,亦雲周備。

    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

    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于後代也。

    "(《文心雕龍?明詩》可見齊梁時人已經不相信西漢時有文人五言詩了。

    ) 第二節 東漢文人的五言詩 現存有主名的東漢文人五言寺,數量雖然不多,但大體上可以看出文人五言詩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從文獻記載看,東漢時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寫的一首《詠史》詩,内容是詠缇萦救父,漢文帝除肉刑的事,可能是他被逮洛陽獄中所作。

    雖"有感歎之詞",但"質木無文",缺乏形象性。

    這說明文人初學五言新體詩,技巧還很不熟練。

    其後張衡作《同聲歌》,用新婚女子自述語氣,可能有所寄托。

    這首詩感情真摯,詞采绮麗,表達技巧已有一定的進步。

    如"思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帱,在上衛風霜"數句,頗有樂府民歌情調,後來陶淵明《閑情賦》中"願在衣而為領"一段,便是受了它的啟發。

    東漢末,桓、靈之際,五言詩作者有秦嘉、蔡邕、郦炎、趙壹、辛延年、宋子侯等。

    秦嘉既作《述昏》等四言詩,又作《留郡贈婦詩》三首五言詩,說明詩人已不滿于四言的舊形式,而在試探五言新體詩的創作。

    《贈婦詩》叙述作者秦役離家,不得與其妻面别的惆怅情緒,如雲:"長夜不能眠,伏枕獨輾轉。

    猶來如尋環,匪席不可卷。

    "又雲:"河廣無舟梁,道近隔丘陸。

    臨路懷惆怅,中駕正踯躅。

    浮雲起高山,悲風激深谷。

    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毂。

    "以整齊排偶的語言,寫真摯深厚的感情,樸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學習五言寺的技巧已漸趨熟練。

    蔡邕的《翠鳥》以鳥自比,反映了作者遭遇迫害,幸脫世網的心情。

    郦炎的《見志詩》二首表示作者不信宿命的思想、超邁絕塵的雄心壯志和賢材被抑不用的感慨。

    特别是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篇末二詩,揭露東漢末年政治社會的黑暗,充滿憤激情緒,其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