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漢後期及東漢的散文和辭賦

關燈
統治集團内部矛盾日益尖銳而發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漢代的辭賦曆來是提倡"諷"的,司馬相如、揚雄等的賦雖也有諷谕之辭,但由于賦的傳統寫法,常常是欲諷反谀,很難有"諷"的效果,所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諷,帝反缥缥有淩雲之志"。

    但《二京賦》的規諷和議論是切直的,較為明顯的,這是在賦中貫注了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的結果。

     張衡的賦還有《南都賦》、《應間》、《思玄賦》、《歸田賦》等。

    其《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表現了作者在宦官專權、朝政日非的情況下,退隐田園的樂趣,這種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可取的。

    例如下面一段: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颉颃,關關嘤嘤。

    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觸矢而斃,貪餌吞鈎。

    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魦鰡。

    ...... 這裡,作者用清新的語言,描寫了春日自然景物的美妙,也抒發了自己歸田後恬淡安适的心情,情景十分和諧。

    語言中頗有骈偶成分。

    所有這些在賦的發展上是一個轉機。

    自張衡以後,東漢抒情小賦不斷出現,對魏晉抒情賦的發展發生重大影響。

    因此,張衡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賦家。

    他的《四愁詩》以比興手法寫自己"思以道術相服贻于時君,而懼讒不得以通"的苦悶。

    對後來七言詩形成起重大作用。

     東漢和、安以後下至桓、靈之世,外戚或宦官專權,他們都要勾結大貴族、大官僚、大地主以鞏固其統治,因而形成了統治階級内部非常複雜和激烈的鬥争。

    政治極端黑暗,人民災難深重,一般文士毫無出路。

    因此,一些憤世疾俗的士人,便更多地創作一些批判現實、抨擊社會黑暗的抒情短賦,如趙壹的《刺世疾邪賦》和蔡邕的《述行賦》等。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人。

    為人狂放不羁,連辟公府皆不就,終身位不過郡吏,是一個名顯于當世而不得用的狂狷人物。

    他的《刺世疾邪賦》表示了作者對被剝削被壓迫的人民的同情,指斥統治階級"甯計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的貪婪本性,和他們"舐痔結驷"、"撫拍豪強"的醜行。

    賦末作者寫道: 甯饑寒于堯舜之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

    乘理雖亡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感情激烈,态度鮮明,信念堅定,這可以看作當時少數疾惡如仇的"黨人"的反抗精神的表現。

     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

    少有文名,博學善辭章,并精通音律。

    "恒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

    《述行賦》就是記叙他這次途中所見,并聯想到許多古人古事,其用意是借古刺今,抒發對人民貧困生活的同情和志士仁人被壓抑的憤慨: 窮變巧于台榭兮,民露處而寝濕。

    消嘉谷于禽獸兮,下糠粃而無粒。

    弘寬裕以便辟兮,糺忠谏其侵急。

    懷伊尹而黜逐兮,道無因而獲入。

    唐虞眇其既遠兮,常俗生于積習。

    周道鞠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澀。

     從這裡,我們看到了蔡邕确實"并非單單的老學究,也是一個有血性的人"(魯迅語)。

    靈帝時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

    因彈劾宦官,被放朔方。

    遇赦後,不敢回鄉裡,乃"亡命江河,遠迹吳會",凡十二年。

    獻帝時董卓當權,蔡邕又被迫出仕。

    董卓被誅,王允認為他有"懷卓"之罪,下獄死。

    蔡邕生平著作甚多,曾撰"漢史",未成。

    散文以碑志最為有名,但多為谀墓之文,少有可取,曾自謂隻有《郭有道碑》沒有愧色。

     祢衡的《鹦鹉賦》也是抒情短賦的名篇。

    衡字正平,平原般(山東德平人)。

    他生于漢末軍閥混戰的年代,"少有才辯","氣尚剛傲",不畏強暴,好侮慢權貴,終為黃祖所殺,死時僅二十六歲。

    《鹦鹉賦》以鹦鹉自況,抒寫了才志之士生于末世屢遭迫害的感慨: 感生平之遊處,若埙篪之相須。

    何今日之兩絕,若胡越之異區。

    順籠檻以俯仰,窺戶牖以踟蹰。

    想昆山之高嶽,思鄧林之扶疏。

    顧六翮之殘毀,雖奮迅其焉如。

    心懷歸而弗果,徒怨毒于一隅。

     何焯論這賦說:"全是寄托,分明為才人寫照。

    正平豪氣不免有樊籠之感,讀之為之慨然。

    "是的,祢衡平日的行為是那樣剛強傲慢,但這篇短賦卻說明他的内心隐藏着多少悲哀和痛苦,東漢末年社會的陰霍可怕由此可以想見。

     抒情小賦的出現,進一步突破了賦頌傳統,但它畢竟數量不多,沒有得到更大的發展。

    主要原因是,宦官專權無法無天,人們不敢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趙壹曾說:"餘畏禁不敢班班顯言。

    "在當時,隻有少數有膽量、奮不顧身的人才敢于說話。

    另一方面,由于舊的賦頌傳統的影響還很深,像張衡、蔡邕等雖寫有抒情小賦,但其大多數賦篇仍舊是模仿司馬相如、揚雄的。

    那時舊的賦頌傳統還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支持,漢靈帝光和元年置鴻都門學,以書畫辭賦取士,就是明顯的例證。

    抒情賦一直到魏晉,由于舊傳統的影響逐漸削弱,才獲得進一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