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的曆史家、散文家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從容言天下事甚衆,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這說明作者并不是有事必錄,而是有所選擇的。
張良平日與高祖談論的天下事很多,但隻寫那些和天下存亡有重大關系的事件,從而表現其性格特征。
寫其他人物當然也不例外,即隻寫重要的,能夠表現人物特征的東西。
在《留侯世家》中還有這樣的話:"語在項羽事中"、"語在淮陰事中";其他各篇也常常有這樣的話。
這就是前人指出過的"互見法"。
司馬遷使用這種方法情況很複雜,有的注明,有的并沒有注明,它不隻是消極地避免叙述的重複,而且是積極地運用資料,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務。
例如《項羽本紀》集中了許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惡叱咤,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征。
作者對他的行為在傳贊中雖有所貶責,但熱情的歌頌、深切的同情卻是主要的。
這樣,就體現了項羽這個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
作者在本紀中沒有過多地去批評項羽個人的缺點和軍事上政治上的錯誤,而把它放在《淮陰侯列傳》,借韓信的口中道出,這樣既不至損害項羽英雄形象的塑造,而又顯出韓信的非凡的才能和過人的見識。
就這樣,司馬遷通過對曆史材料的選擇、剪裁和集中,不僅使許多人物傳記正确地反映了他們在曆史上的活動和作用,而且突出了他們的思想和性格,表達了作者的愛憎。
《史記》中人物形象的豐富飽滿、生動鮮明,不僅得力于司馬遷對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運用了多種方法去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寫作人物傳記時,盡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體細緻地描寫人物的活動,使人物性格突出。
救趙存魏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但《魏公子列傳》中卻沒有過多地寫他在這一事件中政治的軍事的種種活動。
而把描寫的重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門監侯赢、屠者朱亥的交往以及"從博徒賣漿者遊"的故事上,通過這些故事的具體描寫,突出了他的仁而下世、勇于改過、守信重義、急人之難的性格。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信陵君自迎侯生的一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辔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魏将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
市人皆觀公子執辔,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奉侯生前...... 作者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寫信陵君,他寫侯生毫不謙讓直上公子上座,寫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寫市人皆觀公子執辔,寫公子從騎者竊罵侯生,寫賓客們的驚訝。
通過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愈來愈突出信陵君始終如一的謙虛下士的态度,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司馬遷還善于通過瑣事來顯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酷吏列傳》寫張湯兒時的一個故事: 其父為長安丞。
出,湯為兒,守舍。
還,而鼠盜肉。
其父怒,笞湯。
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
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
遂使書獄。
這雖然是兒時遊戲,卻異常生動地突出了張湯的殘酷的性格。
再如《萬石張叔列傳》中的一段: 〈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譴死矣!"甚惶恐。
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
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
禦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
"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最矣,然猶如此。
作者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石家一門的拘謹性格和伴君如伴虎的心情。
其他如《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忍辱胯下;《李斯列傳》寫李斯少時見廁鼠和倉鼠而發感歎等,都是以瑣事刻劃人物性格的例子。
這些是司馬遷表現人物所用的故事化的方法。
這種方法避免了平闆的叙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動人的藝術力量。
為了表現人物,司馬遷還通過許多緊張鬥争的場面,把人物推到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鬥争中,表現他們各自的優點和弱點,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征。
《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是很有代表性的。
鴻門宴前,楚漢兩軍幾至火并,而楚強漢弱。
劉邦項羽此時相會鬥争是相當激烈的。
作者就通過這場面對面的鬥争來表現人物性格。
劉邦的懦怯而有機智,項羽的坦率而少謀略,以及其他人物,如範增、張良、樊哙、項伯等的性格,都由于在這場鬥争中的不同态度而有很好的表現。
再如《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使酒罵座和東朝廷辯論兩個場面也寫得十分好。
前者寫在宴會上人們對田蚡、窦嬰、灌夫的不同态度,不僅寫盡了貴族社會的炎涼世态,而且也很好地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不同性格:田蚡得勢後的矜持傲慢,窦嬰失勢後結歡當權者的用心和強争面子的窘态,特别是灌夫始則不悅,繼則怒而指桑罵槐,終于演成與田蚡的直接沖突,充分地表現了他"為人剛直","不好面谀"的性格。
後者寫大臣們在武帝面前辯論灌夫的曲直,彼此吞吞吐吐,不敢明斷是非,武帝大怒,退入後宮,十足表現了飽經世故的官僚們的虛僞和圓滑。
故事化的手法和緊張場面的運用,使《史記》的人物傳記饒有波瀾,人物形象各具特征,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因而成為曆史與文學
"這說明作者并不是有事必錄,而是有所選擇的。
張良平日與高祖談論的天下事很多,但隻寫那些和天下存亡有重大關系的事件,從而表現其性格特征。
寫其他人物當然也不例外,即隻寫重要的,能夠表現人物特征的東西。
在《留侯世家》中還有這樣的話:"語在項羽事中"、"語在淮陰事中";其他各篇也常常有這樣的話。
這就是前人指出過的"互見法"。
司馬遷使用這種方法情況很複雜,有的注明,有的并沒有注明,它不隻是消極地避免叙述的重複,而且是積極地運用資料,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務。
例如《項羽本紀》集中了許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惡叱咤,氣蓋一世的性格特征。
作者對他的行為在傳贊中雖有所貶責,但熱情的歌頌、深切的同情卻是主要的。
這樣,就體現了項羽這個曆史人物的形象的完整性。
作者在本紀中沒有過多地去批評項羽個人的缺點和軍事上政治上的錯誤,而把它放在《淮陰侯列傳》,借韓信的口中道出,這樣既不至損害項羽英雄形象的塑造,而又顯出韓信的非凡的才能和過人的見識。
就這樣,司馬遷通過對曆史材料的選擇、剪裁和集中,不僅使許多人物傳記正确地反映了他們在曆史上的活動和作用,而且突出了他們的思想和性格,表達了作者的愛憎。
《史記》中人物形象的豐富飽滿、生動鮮明,不僅得力于司馬遷對材料的取舍和安排,而且也得力于他運用了多種方法去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寫作人物傳記時,盡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體細緻地描寫人物的活動,使人物性格突出。
救趙存魏是信陵君一生的重大事件,但《魏公子列傳》中卻沒有過多地寫他在這一事件中政治的軍事的種種活動。
而把描寫的重心放在他如何和夷門監侯赢、屠者朱亥的交往以及"從博徒賣漿者遊"的故事上,通過這些故事的具體描寫,突出了他的仁而下世、勇于改過、守信重義、急人之難的性格。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信陵君自迎侯生的一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
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侯生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
公子執辔愈恭。
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微察公子。
公子顔色愈和。
當是時,魏将相宗室賓客滿堂,待公子舉酒。
市人皆觀公子執辔,從騎皆竊罵侯生。
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酒酣,公子起,為奉侯生前...... 作者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寫信陵君,他寫侯生毫不謙讓直上公子上座,寫侯生故意久立市中以微察公子,寫市人皆觀公子執辔,寫公子從騎者竊罵侯生,寫賓客們的驚訝。
通過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愈來愈突出信陵君始終如一的謙虛下士的态度,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司馬遷還善于通過瑣事來顯示人物性格的特征,如《酷吏列傳》寫張湯兒時的一個故事: 其父為長安丞。
出,湯為兒,守舍。
還,而鼠盜肉。
其父怒,笞湯。
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
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
遂使書獄。
這雖然是兒時遊戲,卻異常生動地突出了張湯的殘酷的性格。
再如《萬石張叔列傳》中的一段: 〈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字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譴死矣!"甚惶恐。
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
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
禦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
"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最矣,然猶如此。
作者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石家一門的拘謹性格和伴君如伴虎的心情。
其他如《留侯世家》寫張良為圯上老人進履;《淮陰侯列傳》寫韓信忍辱胯下;《李斯列傳》寫李斯少時見廁鼠和倉鼠而發感歎等,都是以瑣事刻劃人物性格的例子。
這些是司馬遷表現人物所用的故事化的方法。
這種方法避免了平闆的叙述,使人物形象具有動人的藝術力量。
為了表現人物,司馬遷還通過許多緊張鬥争的場面,把人物推到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鬥争中,表現他們各自的優點和弱點,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征。
《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是很有代表性的。
鴻門宴前,楚漢兩軍幾至火并,而楚強漢弱。
劉邦項羽此時相會鬥争是相當激烈的。
作者就通過這場面對面的鬥争來表現人物性格。
劉邦的懦怯而有機智,項羽的坦率而少謀略,以及其他人物,如範增、張良、樊哙、項伯等的性格,都由于在這場鬥争中的不同态度而有很好的表現。
再如《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灌夫使酒罵座和東朝廷辯論兩個場面也寫得十分好。
前者寫在宴會上人們對田蚡、窦嬰、灌夫的不同态度,不僅寫盡了貴族社會的炎涼世态,而且也很好地表現了這些人物的不同性格:田蚡得勢後的矜持傲慢,窦嬰失勢後結歡當權者的用心和強争面子的窘态,特别是灌夫始則不悅,繼則怒而指桑罵槐,終于演成與田蚡的直接沖突,充分地表現了他"為人剛直","不好面谀"的性格。
後者寫大臣們在武帝面前辯論灌夫的曲直,彼此吞吞吐吐,不敢明斷是非,武帝大怒,退入後宮,十足表現了飽經世故的官僚們的虛僞和圓滑。
故事化的手法和緊張場面的運用,使《史記》的人物傳記饒有波瀾,人物形象各具特征,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因而成為曆史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