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的曆史家、散文家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都尉,殺二千石,為檄告縣趣具食。
小群盜以百數,掠鹵鄉裡者,不可勝數也。
"這些反抗雖為統治者所鎮壓,但并沒有被消滅,不久又"複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
從這些叙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是同情人民的起義反抗的,他承認了"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基于這種認識,司馬遷熱情歌頌了秦末農民的起義。
他在《陳涉世家》裡,詳細地叙述了陳涉發動起義的經過和振臂一呼群雄響應的革命形勢,指出了農民起義的正義性;分析了他們失敗的基本原因,并肯定了他們推動曆史前進的不朽功績。
認為"桀纣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
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
他更以極其飽滿的情緒寫《項羽本紀》,項羽的勇猛直前摧毀暴力統治的英雄形象給予讀者極深的印象。
作者雖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欲以力征經營天下",指出了他必然失敗的原因。
但仍把他看成秦漢之際的中心人物,寄予深刻的同情,說他:"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這樣熱烈地歌頌人民對暴力統治的反抗,以及把陳涉和項羽分别安排在"世家"和"本紀"的作法,都充分顯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見解和救世濟民的熱情。
這是以後的封建正統史家所不可能達到的思想高度。
《史記》的人民性、戰鬥性,還表現在記載那些為正史官書所不肯收的下層人物,并能從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觀點出發,分别給他們以一定的評價。
《遊俠列傳》寫朱家"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寫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在對遊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的高尚品格的熱烈歌頌中,表達了封建社會人民要求擺脫被侮辱、被損害處境的善良願望。
《刺客列傳》寫荊柯的勇敢無畏,視死如歸的英雄行為是那麼繪聲繪色,激蕩人心。
在我們今天看來,刺客的個人暴力行動不可能真正解決政治上任何實質問題,但在漫長的封建黑暗統治之下,刺客們自我犧牲、反抗強暴的俠義精神,卻是可歌可泣,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暴力統治的氣焰,恰如夜空一顆皎潔的明星,給人們以鼓舞和希望。
作者熱情地說:"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中還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廉頗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渑池之會、将相交歡等曆史情節的叙述,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貴品質。
在《魏公子列傳》中,作者親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個"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故事,不僅因為這位公子真能放下貴族的架子,"自迎夷門侯生","從博徒賣漿者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他這樣做的結果,終于得到遊士、門客的幫助,抵抗了秦國的侵略,救趙存魏,振奮諸侯。
《李将軍列傳》也是作者用力寫作的一篇。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漢代名将李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景慕。
他的保衛祖國邊疆的功績,超凡絕倫的勇敢,以及敵人聞之喪膽的聲威,是通過太史公的筆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上的。
但李廣的一生卻是在貴戚的排擠壓抑中度過的,作者對他"引刀自刭"的悲慘結局,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時也流露了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從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壓抑人材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作者不僅寫出了李廣保衛祖國、奮身疆場的功績,而且也寫出了他的體恤士兵,熱愛人民的品質: 廣廉,得賞賜辄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
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财,終不言家産事。
......廣之将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正因為如此,當李廣被迫自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作者通過這些描寫,不僅說明将帥應該愛護士卒,而且告訴他們,隻有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能戰勝敵人,保衛祖國。
總之,作為傳記文學的《史記》的思想内容是豐富深刻的:它一方面揭露了統治者及其爪牙的無比醜惡,畫出他們的真實的臉譜;另一方面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歌頌人民及其領袖的起義反抗,以及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俠義之士,表現了我們偉大民族的革命傳統和優良品質,這對今天都還有積極意義。
《史記》的思想意義是和作者精心的構思、高度的寫作技巧密不可分的。
作為一種曆史著作,《史記》是忠實于曆史事實的記載的,所以劉向、揚雄、班氏父子等都稱之為"實錄"。
但作者卻在"實錄"的基礎上,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量,這是《史記》傳記的主要特點,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所在。
司馬遷是怎樣在堅持曆史真實的原則下寫人物的呢?我們且看他在《留侯世家》中的一句話:"'留侯'所與上
小群盜以百數,掠鹵鄉裡者,不可勝數也。
"這些反抗雖為統治者所鎮壓,但并沒有被消滅,不久又"複聚黨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無可奈何"。
從這些叙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是同情人民的起義反抗的,他承認了"官逼民反"的合理性。
基于這種認識,司馬遷熱情歌頌了秦末農民的起義。
他在《陳涉世家》裡,詳細地叙述了陳涉發動起義的經過和振臂一呼群雄響應的革命形勢,指出了農民起義的正義性;分析了他們失敗的基本原因,并肯定了他們推動曆史前進的不朽功績。
認為"桀纣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
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發難"。
他更以極其飽滿的情緒寫《項羽本紀》,項羽的勇猛直前摧毀暴力統治的英雄形象給予讀者極深的印象。
作者雖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欲以力征經營天下",指出了他必然失敗的原因。
但仍把他看成秦漢之際的中心人物,寄予深刻的同情,說他:"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為霸王。
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司馬遷這樣熱烈地歌頌人民對暴力統治的反抗,以及把陳涉和項羽分别安排在"世家"和"本紀"的作法,都充分顯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見解和救世濟民的熱情。
這是以後的封建正統史家所不可能達到的思想高度。
《史記》的人民性、戰鬥性,還表現在記載那些為正史官書所不肯收的下層人物,并能從被壓迫被剝削人民的觀點出發,分别給他們以一定的評價。
《遊俠列傳》寫朱家"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寫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在對遊俠的"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的高尚品格的熱烈歌頌中,表達了封建社會人民要求擺脫被侮辱、被損害處境的善良願望。
《刺客列傳》寫荊柯的勇敢無畏,視死如歸的英雄行為是那麼繪聲繪色,激蕩人心。
在我們今天看來,刺客的個人暴力行動不可能真正解決政治上任何實質問題,但在漫長的封建黑暗統治之下,刺客們自我犧牲、反抗強暴的俠義精神,卻是可歌可泣,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暴力統治的氣焰,恰如夜空一顆皎潔的明星,給人們以鼓舞和希望。
作者熱情地說:"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中還寫了一系列的愛國英雄。
《廉頗蔺相如列傳》通過完璧歸趙、渑池之會、将相交歡等曆史情節的叙述,突出了蔺相如勇敢機智的英雄性格和"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貴品質。
在《魏公子列傳》中,作者親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個"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故事,不僅因為這位公子真能放下貴族的架子,"自迎夷門侯生","從博徒賣漿者遊",而且更重要的,是因為他這樣做的結果,終于得到遊士、門客的幫助,抵抗了秦國的侵略,救趙存魏,振奮諸侯。
《李将軍列傳》也是作者用力寫作的一篇。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将軍","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漢代名将李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景慕。
他的保衛祖國邊疆的功績,超凡絕倫的勇敢,以及敵人聞之喪膽的聲威,是通過太史公的筆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上的。
但李廣的一生卻是在貴戚的排擠壓抑中度過的,作者對他"引刀自刭"的悲慘結局,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時也流露了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從而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壓抑人材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作者不僅寫出了李廣保衛祖國、奮身疆場的功績,而且也寫出了他的體恤士兵,熱愛人民的品質: 廣廉,得賞賜辄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
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财,終不言家産事。
......廣之将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
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正因為如此,當李廣被迫自殺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作者通過這些描寫,不僅說明将帥應該愛護士卒,而且告訴他們,隻有上下一心,同甘共苦,才能戰勝敵人,保衛祖國。
總之,作為傳記文學的《史記》的思想内容是豐富深刻的:它一方面揭露了統治者及其爪牙的無比醜惡,畫出他們的真實的臉譜;另一方面表達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歌頌人民及其領袖的起義反抗,以及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和救人困急的俠義之士,表現了我們偉大民族的革命傳統和優良品質,這對今天都還有積極意義。
《史記》的思想意義是和作者精心的構思、高度的寫作技巧密不可分的。
作為一種曆史著作,《史記》是忠實于曆史事實的記載的,所以劉向、揚雄、班氏父子等都稱之為"實錄"。
但作者卻在"實錄"的基礎上,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量,這是《史記》傳記的主要特點,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的所在。
司馬遷是怎樣在堅持曆史真實的原則下寫人物的呢?我們且看他在《留侯世家》中的一句話:"'留侯'所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