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的曆史家、散文家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後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貴族侯王的曆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叙述國外和國内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曆史。
《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
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間,全面地叙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曆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曆史的偉大總結。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一篇和有名的《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傑出散文。
《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後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第二節 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價值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
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曆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那些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曆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表現了作者同情廣大的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為那些被污辱、被損害的人鳴不平的戰鬥熱情。
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曆史家學習的典範,而且也成為文學家學習的典範。
《史記》是一部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戰鬥性的傳記文學名著,這首先表現在對封建統治階級--特别是漢王朝統治集團和最高統治者醜惡面貌的揭露和諷刺。
司馬遷寫漢高祖劉邦固然沒有抹殺他統一楚漢紛争、建立偉大國家的作用,但也沒有放過對他虛僞、狡詐和無賴品質的揭露。
為了避免被禍害,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不能不寫那些荒誕的傳說,把他寫成是"受命而帝"的神聖人物。
但在《項羽本紀》中卻通過與項羽的鮮明對比,寫出了他的怯懦、卑瑣和無能。
在垓下之戰以前,劉邦幾乎無不處于挨打受辱的地位,而下面兩個片段更真實地描寫了他的流氓無賴、殘酷無情的嘴臉。
......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堕孝惠、魯元下車。
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其他如在《留侯世家》中寫劉邦貪财好色,《蕭相國世家》中寫劉邦猜忌功臣,而《淮陰侯列傳》中則借韓信的口,譴責了劉邦誅殺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一封建社會君臣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安樂的真理。
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劉邦真實的精神面貌,從而勾消了在本紀中所作的一些神聖頌揚。
對于"今上"漢武帝的暴力統治作者也流露了悲憤和厭惡的情緒。
《循吏列傳》中寫孫叔敖、鄭子産等五人,沒有一個漢代人。
而《酷吏列傳》卻全寫漢代人,其中除景帝時的郅都外,其餘九人都是漢武帝時暴力統治的執行者。
張湯"為人多詐,舞智以禦人",但最為武帝所信任。
他治獄時,善于巧立名目,完全看漢武帝眼色行事。
杜周也是同樣角色,當别人質問他:"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
獄者固如是乎?"杜周卻回答說:"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這裡司馬遷徹底揭露了封建社會中所謂法律的虛僞性,指出它不過是統治者任意殺人的工具。
《酷吏列傳》中還揭露了統治者屠殺人民的罪行。
義縱任定襄太守時,一日竟"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王溫舒任河内太守時,捕郡中"豪猾",連坐千餘家;二三日内,大舉屠殺,"至流血十餘裡"。
漢朝慣例,春天不殺人,王溫舒頓足說:"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對此,司馬遷憤怒地說:"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這是人民的正義呼聲。
酷吏雖也打擊豪強,但主要是鎮壓人民。
作者在寫這群酷吏時,每每指出"上以為能",用意顯然在于表示對漢武帝的諷刺和憤慨。
《史記》中還描寫了統治階段内部複雜尖銳的矛盾。
最著名的如《魏其武安侯列傳》寫窦嬰與田蚡兩代外戚之間的明争暗鬥,互相傾軋,以及他們同歸于盡的下場。
這樣,作者就進一步揭露了統治階級殘酷暴虐的本質,表達了對現實的深刻批判。
司馬遷不僅大膽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的罪惡,而且也熱情地描寫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起義反抗。
在《酷吏列傳》中作者叙述廣大人民的反抗形勢說:"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
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
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之屬。
大群至數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
《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
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前101)年間,全面地叙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曆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曆史的偉大總結。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一篇和有名的《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傑出散文。
《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後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第二節 史記人物傳記的文學價值 《史記》開創了我國紀傳體的史學,同時也開創了我國的傳記文學。
在"本紀"、"世家"和"列傳"中所寫的一系列曆史人物,不僅表現了作者對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見識,而且通過那些人物的活動,生動地展開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表現了作者對曆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表現了作者同情廣大的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為那些被污辱、被損害的人鳴不平的戰鬥熱情。
因此,兩千多年來,《史記》不僅是曆史家學習的典範,而且也成為文學家學習的典範。
《史記》是一部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和戰鬥性的傳記文學名著,這首先表現在對封建統治階級--特别是漢王朝統治集團和最高統治者醜惡面貌的揭露和諷刺。
司馬遷寫漢高祖劉邦固然沒有抹殺他統一楚漢紛争、建立偉大國家的作用,但也沒有放過對他虛僞、狡詐和無賴品質的揭露。
為了避免被禍害,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不能不寫那些荒誕的傳說,把他寫成是"受命而帝"的神聖人物。
但在《項羽本紀》中卻通過與項羽的鮮明對比,寫出了他的怯懦、卑瑣和無能。
在垓下之戰以前,劉邦幾乎無不處于挨打受辱的地位,而下面兩個片段更真實地描寫了他的流氓無賴、殘酷無情的嘴臉。
......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堕孝惠、魯元下車。
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于是遂得脫......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
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 其他如在《留侯世家》中寫劉邦貪财好色,《蕭相國世家》中寫劉邦猜忌功臣,而《淮陰侯列傳》中則借韓信的口,譴責了劉邦誅殺功臣的罪行,道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一封建社會君臣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安樂的真理。
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劉邦真實的精神面貌,從而勾消了在本紀中所作的一些神聖頌揚。
對于"今上"漢武帝的暴力統治作者也流露了悲憤和厭惡的情緒。
《循吏列傳》中寫孫叔敖、鄭子産等五人,沒有一個漢代人。
而《酷吏列傳》卻全寫漢代人,其中除景帝時的郅都外,其餘九人都是漢武帝時暴力統治的執行者。
張湯"為人多詐,舞智以禦人",但最為武帝所信任。
他治獄時,善于巧立名目,完全看漢武帝眼色行事。
杜周也是同樣角色,當别人質問他:"君為天子決平,不循三尺法,專以人主意指為獄。
獄者固如是乎?"杜周卻回答說:"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這裡司馬遷徹底揭露了封建社會中所謂法律的虛僞性,指出它不過是統治者任意殺人的工具。
《酷吏列傳》中還揭露了統治者屠殺人民的罪行。
義縱任定襄太守時,一日竟"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栗"。
王溫舒任河内太守時,捕郡中"豪猾",連坐千餘家;二三日内,大舉屠殺,"至流血十餘裡"。
漢朝慣例,春天不殺人,王溫舒頓足說:"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對此,司馬遷憤怒地說:"其好殺伐行威,不愛人如此!"這是人民的正義呼聲。
酷吏雖也打擊豪強,但主要是鎮壓人民。
作者在寫這群酷吏時,每每指出"上以為能",用意顯然在于表示對漢武帝的諷刺和憤慨。
《史記》中還描寫了統治階段内部複雜尖銳的矛盾。
最著名的如《魏其武安侯列傳》寫窦嬰與田蚡兩代外戚之間的明争暗鬥,互相傾軋,以及他們同歸于盡的下場。
這樣,作者就進一步揭露了統治階級殘酷暴虐的本質,表達了對現實的深刻批判。
司馬遷不僅大膽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的罪惡,而且也熱情地描寫了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起義反抗。
在《酷吏列傳》中作者叙述廣大人民的反抗形勢說:"自溫舒等以惡為治,而郡守、都尉、諸侯二千石欲為治者,其治大抵盡放溫舒。
而吏民益輕犯法,盜賊滋起。
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之屬。
大群至數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庫兵,釋死罪,縛辱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