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偉大的曆史家、散文家司馬遷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司馬遷的生平和著作
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
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
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贊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
司馬談在這篇論文中所表現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無疑給司馬遷後來為先秦諸子作傳以良好的啟示,而且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态度也必然有影響。
漢武帝即位後,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為了供職的方便,他移家長安。
在此以前,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家人做些農業勞動,同時大概已學習了當時的通行的文字--隸書。
随父到長安後,他又學習了"古文"(如《說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
這些對年輕的司馬遷都有很深的影響。
司馬遷在二十歲那一年開始了漫遊生活。
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峄,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後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禅,遊曆了更多的地方。
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曆史知識和生活經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
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封禅泰山。
封建統治階級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盛典,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未能參加,又急又氣,生命危在旦夕。
這時司馬遷适從西南回來,他就把自己著述曆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司馬遷流涕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阙!"三年後,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他以極大的熱情來對待自己的職務,"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
并開始在"金匮石室"即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曆史資料。
這樣經過了四、五年的準備,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漢以來的颛顼曆為夏曆的工作後,就開始了繼承《春秋》的著作事業,即正式寫作《史記》,實踐他父親論載天下之文的遺志。
這年司馬遷是四十二歲。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
天漢二年(前99)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
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出于一時無奈,必将尋找機會報答漢朝。
正好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說了。
武帝因而大怒,以為這是替李陵遊說,并借以打擊貳師将軍李廣利。
司馬遷就這樣得了罪,并在天漢三年下"蠶室",受"腐刑"。
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
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還沒有完成,不應輕于一死。
他終于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先聖先賢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極刑而無愠色",決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願。
出獄後,司馬遷升為中書令,名義雖比太史令為高,但隻是"埽除之隸"、"閨閤之臣",與宦者無異,因而更容易喚起他被損害、被污辱的記憶,他"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
但他的著作事業卻從這裡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記》若幹篇幅中流露了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憤怒和不平。
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馬遷在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說:"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可見《史記》一書這時已基本完成了。
從此以後,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
他的一生大約與武帝相始終。
司馬遷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覺地繼承孔子的事業,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
但他并不承認儒家的獨尊地位,他還同時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響。
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義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班彪、班固父子指責司馬遷"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狹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和而羞貧賤",這正說明了司馬遷的思想比他的許多同時代人站得更高,而為一些封建正統文人所無法理解。
我們今天正是從這些封建正統文人的指責中,看到了司馬遷進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記》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别是曆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
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本紀"除《秦本紀》外,叙述曆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個曆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叙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别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别叙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
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曾"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
又曾為文"論六家之要旨",批評了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而完全肯定地贊揚了道家,這說明他是深受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的影響的。
司馬談在這篇論文中所表現的明晰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無疑給司馬遷後來為先秦諸子作傳以良好的啟示,而且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态度也必然有影響。
漢武帝即位後,司馬談做了太史令,為了供職的方便,他移家長安。
在此以前,司馬遷"耕牧河山之陽",即幫助家人做些農業勞動,同時大概已學習了當時的通行的文字--隸書。
随父到長安後,他又學習了"古文"(如《說文》的"籀文"和"古文"等),并向當時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
這些對年輕的司馬遷都有很深的影響。
司馬遷在二十歲那一年開始了漫遊生活。
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遺風,鄉射鄒峄,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歸後"仕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
以後又因侍從武帝巡狩、封禅,遊曆了更多的地方。
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曆史知識和生活經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
這對他後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封禅泰山。
封建統治階級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盛典,司馬談因病留在洛陽,未能參加,又急又氣,生命危在旦夕。
這時司馬遷适從西南回來,他就把自己著述曆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司馬遷流涕說:"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阙!"三年後,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他以極大的熱情來對待自己的職務,"絕賓客之知,亡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
并開始在"金匮石室"即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曆史資料。
這樣經過了四、五年的準備,在太初元年(前104),他主持了改秦漢以來的颛顼曆為夏曆的工作後,就開始了繼承《春秋》的著作事業,即正式寫作《史記》,實踐他父親論載天下之文的遺志。
這年司馬遷是四十二歲。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
天漢二年(前99)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
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出于一時無奈,必将尋找機會報答漢朝。
正好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說了。
武帝因而大怒,以為這是替李陵遊說,并借以打擊貳師将軍李廣利。
司馬遷就這樣得了罪,并在天漢三年下"蠶室",受"腐刑"。
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
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還沒有完成,不應輕于一死。
他終于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先聖先賢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極刑而無愠色",決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願。
出獄後,司馬遷升為中書令,名義雖比太史令為高,但隻是"埽除之隸"、"閨閤之臣",與宦者無異,因而更容易喚起他被損害、被污辱的記憶,他"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
但他的著作事業卻從這裡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記》若幹篇幅中流露了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憤怒和不平。
到了太始四年(前93),司馬遷在給他的朋友任安的信中說:"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可見《史記》一書這時已基本完成了。
從此以後,他的事迹就不可考,大概卒于武帝末年。
他的一生大約與武帝相始終。
司馬遷接受了儒家的思想,自覺地繼承孔子的事業,把自己的著作看成是第二部《春秋》。
但他并不承認儒家的獨尊地位,他還同時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響。
他的思想中有唯物主義因素和批判精神,特别由于自身的遭遇,更增加了他的反抗性。
班彪、班固父子指責司馬遷"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狹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和而羞貧賤",這正說明了司馬遷的思想比他的許多同時代人站得更高,而為一些封建正統文人所無法理解。
我們今天正是從這些封建正統文人的指責中,看到了司馬遷進步思想的重要方面。
《史記》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别是曆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
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本紀"除《秦本紀》外,叙述曆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個曆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叙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别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别叙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