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 秦代文學
秦始皇滅六國,完成中國的統一,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大帝國。
為了适應統一帝國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對生産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但同時它又焚書坑儒,推行極端嚴酷的思想政治。
這對學術文化的發展極為不利。
因此,短短十幾年的秦代,幾乎沒有什麼文學可言,更談不上什麼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統一前的《呂氏春秋》。
這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著作。
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故後世又稱為"呂覽"。
它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故《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
書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文獻和遺聞佚事。
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
和先秦其他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蕩兵》、《順說》、《察今》等篇都有這樣的特點。
秦代文學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師事荀卿。
入秦為呂不韋舍人,後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曆叙秦穆公以來,都以客緻富強而成霸業,以見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然後列舉種種器物玩好,雖不産于秦,而秦用之,以與異國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說之以利害,更加強了說服力: 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鼍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悅)之。
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踶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
文章排比鋪張,有戰國縱橫辭說的習氣。
而文辭修飾整齊,音節和諧流暢,與漢初散文和漢代辭賦也頗為接近。
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會稽等處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内容歌頌秦王功德,形式則模仿雅頌,都是四言韻文,但多以三句為一韻。
秦刻石文沒有什麼文學價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對後世碑志文有影響。
此外,秦時民間尚有歌謠流傳。
《漢書?賈捐之傳》有"長城之歌,至今未絕"的話,可以想見當時人民利用歌謠同秦代的黑暗統治進行鬥争的情形。
今所傳者,僅有這樣一首: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
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這首歌謠見于晉楊泉《物理論》,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已經引用它。
它相當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對征戍徭役的激憤情緒。
類似這樣的民謠當時一定不少,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第二節賈誼和漢初散文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二十馀,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賞識。
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诋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在貶谪中,他仍不忘國事。
後為梁懷王太傅,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劉向編為《新書》。
《新書》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因而殘缺不全,個别篇章也可能經過割裂竄改,但決非僞書。
賈誼在《新書》中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他說:"自古及今,凡與民為敵者,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大政》上)。
為了解決人民生計問題,他提倡"農本",反對富人奢侈浪費。
面對迅速鞏固政權、完善封建制度的曆史任務,賈誼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
如要求削弱諸侯和限制豪強商賈的非法活動,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主張更完善地建立以等級制為中心的封建禮制,以鞏固封建統治。
這些主張适應漢初統一形勢的需要,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賈誼的散文大緻可分為三類。
一是專題性的政論文,如《過秦》、《大政》等篇。
《過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賈誼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總結秦代興亡的曆史原因。
上篇主要叙述秦國力量的強大,是全文的關鍵。
它用渲染、比襯手法顯示秦國的聲威。
如寫六國人材衆多,"以什倍之地、百萬之衆,仰(《史記》作"叩")關而攻秦
為了适應統一帝國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對生産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但同時它又焚書坑儒,推行極端嚴酷的思想政治。
這對學術文化的發展極為不利。
因此,短短十幾年的秦代,幾乎沒有什麼文學可言,更談不上什麼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統一前的《呂氏春秋》。
這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著作。
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故後世又稱為"呂覽"。
它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故《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
書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文獻和遺聞佚事。
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
和先秦其他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蕩兵》、《順說》、《察今》等篇都有這樣的特點。
秦代文學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師事荀卿。
入秦為呂不韋舍人,後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書》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曆叙秦穆公以來,都以客緻富強而成霸業,以見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然後列舉種種器物玩好,雖不産于秦,而秦用之,以與異國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說之以利害,更加強了說服力: 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鼍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悅)之。
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踶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
文章排比鋪張,有戰國縱橫辭說的習氣。
而文辭修飾整齊,音節和諧流暢,與漢初散文和漢代辭賦也頗為接近。
秦有一些刻石文,如泰山、琅玡、之罘、會稽等處的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内容歌頌秦王功德,形式則模仿雅頌,都是四言韻文,但多以三句為一韻。
秦刻石文沒有什麼文學價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對後世碑志文有影響。
此外,秦時民間尚有歌謠流傳。
《漢書?賈捐之傳》有"長城之歌,至今未絕"的話,可以想見當時人民利用歌謠同秦代的黑暗統治進行鬥争的情形。
今所傳者,僅有這樣一首: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
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這首歌謠見于晉楊泉《物理論》,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已經引用它。
它相當深刻地反映了秦代人民反對征戍徭役的激憤情緒。
類似這樣的民謠當時一定不少,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第二節賈誼和漢初散文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西漢初期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二十馀,為博士,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賞識。
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诋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在貶谪中,他仍不忘國事。
後為梁懷王太傅,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劉向編為《新書》。
《新書》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因而殘缺不全,個别篇章也可能經過割裂竄改,但決非僞書。
賈誼在《新書》中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他說:"自古及今,凡與民為敵者,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大政》上)。
為了解決人民生計問題,他提倡"農本",反對富人奢侈浪費。
面對迅速鞏固政權、完善封建制度的曆史任務,賈誼又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
如要求削弱諸侯和限制豪強商賈的非法活動,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主張更完善地建立以等級制為中心的封建禮制,以鞏固封建統治。
這些主張适應漢初統一形勢的需要,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賈誼的散文大緻可分為三類。
一是專題性的政論文,如《過秦》、《大政》等篇。
《過秦》分上、中、下三篇,是賈誼最著名的作品,其中心思想是總結秦代興亡的曆史原因。
上篇主要叙述秦國力量的強大,是全文的關鍵。
它用渲染、比襯手法顯示秦國的聲威。
如寫六國人材衆多,"以什倍之地、百萬之衆,仰(《史記》作"叩")關而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