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關燈
",結果卻為秦人"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

    但就是這個"席卷天下"、"威震四海"的王朝,卻在"率散亂之衆數百"的陳涉"奮臂大呼"下土崩瓦解。

    經過這一比襯,文章有力地突出了秦代迅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這就是:農民起義的威力,足以給封建地主階級以緻命的打擊,統治者如果不向農民作些讓步,即一點"不施仁義",那隻有失盡民心、走上滅亡的道路。

    所以作者在中篇中從各方面來闡明民心的作用,讀完中篇人們自然地得出這樣的結論:隻要民心一失,無論如何強大也不免覆滅的命運。

    這樣,上文對強秦的誇張又起了加強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過秦》篇在文字上頗重修飾,又善于鋪張渲染,有戰國縱橫家的遺風。

     二是針對各種具體問題而發的疏牍文,所謂《陳政事疏》及《新書》前四卷"事勢"類就是這種文章。

    它的一個特色是觀察敏銳,能透過太平景象,覺察到社會潛伏的矛盾和危機。

    例如《數甯》篇說:"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無知,固谀者耳......夫抱火措之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因謂之安,偷安者也。

    方今之勢,何以異此?"作者還敢于大膽揭露這些矛盾和危機,加強其筆鋒犀利、言辭激切、感情強烈的特色。

    例如《時變》篇: 胡以孝弟循順為?善書而為吏耳。

    胡以行義禮節為?家富而出官耳。

    驕恥偏而為祭尊,黥劓者攘臂而為政。

    行惟狗彘也,苟家富财足,隐機盱視而為天子耳!唯告罪昆弟,欺突伯父,逆于父母乎?然錢财多也,衣服循也,車馬嚴也,走犬良也。

    矯誣而家美,盜賊而财多,何傷?...... 對于富人豪強的橫行霸道,作者就是這樣無情地揭露,猛烈地抨擊的。

     三是利用各種曆史材料和故事來說理的文章,《新書》後六卷的"連語"、"雜事"大都屬于這一類。

    其語言淺顯,叙述也較生動。

    賈誼的散文都有善用比喻的特點,語言富于形象性。

    他的文章風格對唐宋的政論文是頗有影響的。

     賈誼又是漢初著名的辭賦家。

    賦本是誦的意思,《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賦。

    "荀卿《賦篇》第一次以"賦"名篇,漢人沿襲其義,凡辭賦都稱為"賦"。

    漢初騷體的楚辭逐漸變化,新的賦體正在孕育形成,故賈誼的賦兼有屈原、荀卿二家體制。

    他的《吊屈原賦》為谪往長沙途經湘水時所作,借憑吊古人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例如說: 彼尋常之污渎兮,豈容吞舟之魚?橫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蟻。

     在那個時代,作者确實是一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傑出人物,但卻遭到保守官僚的排擠,政治抱負未得施展。

    作者以其抑郁不平之氣傾注在《吊屈原賦》中,雖痛逝者,實以自悼。

    他的《鵩鳥賦》為谪居長沙時所作。

    賦中據老莊"萬物變化"之理,說明禍福榮辱皆不足介意。

    這是作者谪居時哀傷情緒的自我排遺。

    漢初黃老思想流行,賦中充滿了"縱軀委命"的消極思想。

    這是作者處在逆境中的心情的反映。

    還有《惜誓》一篇,被收在《楚辭》中,或以為賈誼所作,但王逸已經"疑不能明"。

    賈誼的賦在形式上,趨向散體化,同時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較整齊。

    這是新賦體的特點,顯示了從楚辭向新體賦過渡的痕迹。

     漢初除賈誼外還有不少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都或論秦之得失,以為統治者的借鑒;或針對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

    文章的語言多受辭賦影響,有很多排偶句,風格頗有戰國說辭的遺風。

    這一方面固然是前代傳統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當時遊士說客仍然存在于諸侯王國的緣故。

    後來,随着諸侯勢力的削弱和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這種文章風格也逐漸消失。

    在這些散文家中,以晁錯和鄒陽成就為較高。

     晁錯(?--前154),文景時人,官至禦史大夫。

    著有《賢良文學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等。

    其中以《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此二疏原為一文。

    《漢書?晁錯傳》于《守邊勸農疏》前雲:"錯複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二事曰......"然此疏實隻言守邊備塞一事,另有《論貴粟疏》載于《漢書?食貨志》,正言勸農力本事,故知二疏原為一篇。

    )最為著名。

    此二疏主張募民備塞,防禦匈奴的入侵。

    他又敏銳地注意到農民流亡的社會現象,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