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關燈
小
中
大
人民流亡的原因是由于生活的貧困;而人民的貧困主要是由于官府的"急政暴賦"和商人的兼并所造成;所以主張務農貴粟,提出募粟入官、得以拜爵除罪的政策。
晁錯的文章善于從曆史事實、當前情況、各種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體分析,立論精辟而切于實際,其不足之處是略乏文采。
鄒陽,文景時人,曾為吳王、梁孝王門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等。
而後者是作者在獄中的自我表白。
《漢書?鄒陽傳》說他為人有智略,而這篇文章恰好體現了"有智略"的特色。
因梁王聽信讒言,心有馀怒,直說則不利;所以用大量篇幅說明知人與不知人之别。
指出知人必須不"惑于衆口",不"移于浮辭",這就動搖了梁王對讒言的信賴。
作者善于把握這一關鍵,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本文博引史實,排比鋪張,有戰國遊說家氣味。
《漢書?藝文志》有鄒陽七篇,列入縱橫家,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三節 枚乘 枚乘(?--約前140),字叔,淮陰人,漢初重要的辭賦家。
他生活在文景時代,初為吳王濞郎中,後為梁孝王門客,"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
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
《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今存《七發》一篇是他的代表作。
《七發》是假設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的談話。
"七發"的意義,劉勰以為"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心雕龍?雜文》)。
李善以為"說七事以啟發太子",後一種解釋比較符合作者原意。
《七發》首段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樂、安逸懶惰是貴族子弟的病根,但此病非藥石針炙所能治。
這顯然是作者針對當時貴族的腐朽生活而提出的諷刺和勸戒,但未能給予正面的有力的批評。
接着吳客分述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田獵、觀濤等事,目的是由靜而動,由近及遠,一步步啟發太子,誘導他改變生活方式。
作者特别傾全力于田獵和觀濤兩事的鋪寫,認為田獵可驅散懶惰的習慣,觀濤有"發蒙解惑"的功效。
但根本問題并不在此,而在于用"要言妙道"轉移他的志趣。
故末段要進方術之士與太子"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而太子即已"渙然若一聽聖人辯士之言,恝然汗出,霍然病已"。
作者認為安逸享樂的病,最好從思想上來治療,這具有深刻意義。
篇中對這一點雖未加以充分發揮,但通過前面各種事物的逐漸引導,已經可以使讀者有所領悟。
《七發》在藝術上的特色是鋪張,劉勰說:"枚乘摛豔,首制《七發》,腴辭雲搆,誇麗風駭"(同上)。
但它并不像後來的大賦那樣堆疊奇僻詞彙,讀起來較為平易,而且不乏精彩片段。
例如: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氵豈氵豈,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湧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這一段用各種比況描寫濤狀,奇觀滿目,音聲盈耳,使讀者精神震蕩,有如身臨其境。
此外,如前半篇用誇張、渲染手法表現音樂的動聽也頗為出色。
但總的看來,《七發》鋪寫過繁,刻劃有餘,而生動不足,這不能不算是藝術上的一個缺點。
《七發》是标志着新體賦--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賦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新體賦由騷體的楚辭演化而來。
屈宋等作家的楚辭富于楚國的地方特色,是一種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現實、抒發個人憤懑感情為主的詩歌體裁。
新體賦首先在内容上改變為對帝王的歌功頌德,勸百而諷一;形式上則改變楚辭句中多用虛詞、句末多用語氣詞的句式,進一步散體化,成為一種專事鋪叙的用韻散文。
新體賦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鋪張為能事,以适應統一帝國的需要。
所以劉勰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诠賦》)。
新體賦的散文化以及經常使用排比整齊的句法,都與這一根本特色有關。
《七發》奠定了新體賦的形式,促進了漢代辭賦的發展。
它引起後代許多作者的模仿,在賦中形成一種定型的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号為"七林"。
例如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發》。
枚乘的散文今存《谏吳王書》及《重谏吳王書》兩篇,都是為谏阻吳王濞謀反
晁錯的文章善于從曆史事實、當前情況、各種利弊得失等方面作具體分析,立論精辟而切于實際,其不足之處是略乏文采。
鄒陽,文景時人,曾為吳王、梁孝王門客,著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梁王書》等。
而後者是作者在獄中的自我表白。
《漢書?鄒陽傳》說他為人有智略,而這篇文章恰好體現了"有智略"的特色。
因梁王聽信讒言,心有馀怒,直說則不利;所以用大量篇幅說明知人與不知人之别。
指出知人必須不"惑于衆口",不"移于浮辭",這就動搖了梁王對讒言的信賴。
作者善于把握這一關鍵,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
本文博引史實,排比鋪張,有戰國遊說家氣味。
《漢書?藝文志》有鄒陽七篇,列入縱橫家,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三節 枚乘 枚乘(?--約前140),字叔,淮陰人,漢初重要的辭賦家。
他生活在文景時代,初為吳王濞郎中,後為梁孝王門客,"梁客皆善屬辭賦,乘尤高"。
及武帝即位,乘已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
《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今存《七發》一篇是他的代表作。
《七發》是假設楚太子有疾,吳客往問的談話。
"七發"的意義,劉勰以為"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心雕龍?雜文》)。
李善以為"說七事以啟發太子",後一種解釋比較符合作者原意。
《七發》首段指出楚太子的腐化享樂、安逸懶惰是貴族子弟的病根,但此病非藥石針炙所能治。
這顯然是作者針對當時貴族的腐朽生活而提出的諷刺和勸戒,但未能給予正面的有力的批評。
接着吳客分述音樂、飲食、車馬、宮苑、田獵、觀濤等事,目的是由靜而動,由近及遠,一步步啟發太子,誘導他改變生活方式。
作者特别傾全力于田獵和觀濤兩事的鋪寫,認為田獵可驅散懶惰的習慣,觀濤有"發蒙解惑"的功效。
但根本問題并不在此,而在于用"要言妙道"轉移他的志趣。
故末段要進方術之士與太子"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而太子即已"渙然若一聽聖人辯士之言,恝然汗出,霍然病已"。
作者認為安逸享樂的病,最好從思想上來治療,這具有深刻意義。
篇中對這一點雖未加以充分發揮,但通過前面各種事物的逐漸引導,已經可以使讀者有所領悟。
《七發》在藝術上的特色是鋪張,劉勰說:"枚乘摛豔,首制《七發》,腴辭雲搆,誇麗風駭"(同上)。
但它并不像後來的大賦那樣堆疊奇僻詞彙,讀起來較為平易,而且不乏精彩片段。
例如: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氵豈氵豈,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湧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 這一段用各種比況描寫濤狀,奇觀滿目,音聲盈耳,使讀者精神震蕩,有如身臨其境。
此外,如前半篇用誇張、渲染手法表現音樂的動聽也頗為出色。
但總的看來,《七發》鋪寫過繁,刻劃有餘,而生動不足,這不能不算是藝術上的一個缺點。
《七發》是标志着新體賦--漢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賦的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新體賦由騷體的楚辭演化而來。
屈宋等作家的楚辭富于楚國的地方特色,是一種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現實、抒發個人憤懑感情為主的詩歌體裁。
新體賦首先在内容上改變為對帝王的歌功頌德,勸百而諷一;形式上則改變楚辭句中多用虛詞、句末多用語氣詞的句式,進一步散體化,成為一種專事鋪叙的用韻散文。
新體賦的根本特色,就是以鋪張為能事,以适應統一帝國的需要。
所以劉勰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诠賦》)。
新體賦的散文化以及經常使用排比整齊的句法,都與這一根本特色有關。
《七發》奠定了新體賦的形式,促進了漢代辭賦的發展。
它引起後代許多作者的模仿,在賦中形成一種定型的主客問答形式的文體,号為"七林"。
例如傅毅的《七激》、張衡的《七辯》、曹植的《七啟》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發》。
枚乘的散文今存《谏吳王書》及《重谏吳王書》兩篇,都是為谏阻吳王濞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