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及西漢前期的散文和辭賦
關燈
小
中
大
而作。
兩篇皆善用比喻,多為排偶句,有明顯的辭賦特點。
特别是前一篇幾乎全用比喻構成。
又書中多用韻語,全篇僅僅五百馀字,而韻語就有二十多句,這也是本文一個特點。
第四節 司馬相如及其他作者 武帝時代是辭賦最興盛的時代。
《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的賦,不算"雜賦",共有七百馀篇,其中武帝時就有四百馀篇。
司馬相如是這時期的最大代表作家。
司馬相如(?--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
最初"以赀為郎",景帝時,為武騎常侍。
後免官遊梁,與鄒陽、枚乘等同為梁孝王門客,著《子虛賦》。
過了幾年,梁孝王死,相如歸蜀,以琴挑臨邛富人卓王孫寡女文君,文君夜奔相如,同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後來與文君又回臨邛,以賣酒為生,"令文君當垆,相如身自着犢鼻裈,與保傭雜作,滌器于市中"。
王孫以為恥,乃分給文君家僮(奴隸)和财物。
因為武帝讀了相如的《子虛賦》,大為贊賞,以及狗監楊得意又乘機推薦,武帝就召見了相如,相如乃改賦天子遊獵之事,就是現今所傳的《子虛賦》(《文選》分"亡是公"以下為《上林賦》)。
武帝大喜,任為郎。
從此相如在漢宮庭任官,并深得武帝的信任。
後相如出使"通西南夷",著《難蜀父老》一文,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起了積極作用。
晚年以病免官,家居而卒。
《子虛》、《上林》是司馬相如賦的代表作品。
賦中假設楚國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的互相誇耀,最後亡是公又大肆鋪陳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及天子射獵的盛舉,以壓倒齊楚,表明諸侯之事不足道。
這樣,作品就歌頌了大一統中央皇朝無可比拟的氣魄和聲威。
在統一帝國政治經濟空前發展、中央王朝對封建割據勢力的鬥争取得進一步勝利的時代,這種歌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但作品主要部分在于誇張帝王的物質享受,渲染貴族宮庭生活驕奢淫佚的風氣,迎合了武帝的好大喜功。
賦末委婉緻諷,流露了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即認為過分奢侈"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
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計,作者主張"解酒罷獵",與民同利。
正如揚雄所謂"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實際上它起不了多少諷谏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新體賦的特色是鋪張。
在這一點上,《子虛》、《上林》比枚乘《七發》有進一步的發展。
作品以子虛誇楚開始,說"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馀也,臣之所見,特其小者耳,名曰雲夢",并乘勢大力誇耀楚王遊獵雲夢的規模。
哪知烏有先生卻以齊國的渤澥、孟諸可以"吞若雲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壓倒了楚國。
最後亡是公才以天子上林的巨麗、遊獵的壯觀,又壓倒了齊楚。
這樣一浪高過一浪,形成了文章壯闊的氣勢。
其次是以大量的連詞、對偶、排句,層層渲染,增加了文章詞采的富麗。
例如: 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這種描寫确實氣勢充沛,波瀾壯闊。
但也往往誇張失實,"虛而無征",鋪張過分,轉成累贅。
而且由于層層排比,闆滞少變,堆砌詞藻,好用奇詞僻字,讀之令人生厭。
司馬相如精通文字學,作過字書《凡将篇》。
其後揚雄、班固莫不如此。
因此在文字上誇奇炫博,就成了這些賦家的習氣。
《子虛》、《上林》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雖出于《離騷》,但其有意識地虛構人名,展開辯論,則又兼采《莊子》手法。
後來揚雄《長楊賦》的"子墨客卿"、"翰林主人",張衡二京賦》的"憑虛公子"、"安處先生"都是模仿這種形式。
《子虛》、《上林》賦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的友人盛覽嘗問他作賦秘訣。
相如說:"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傳。
"其實這并不僅僅是作家個人的才力,即他說的"賦家之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空前統一、繁榮的漢帝國的出現,加強了正處在上升期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信心,也大大開拓了文人學士的胸襟與眼界,使他有可能在賦裡多少反映這個強大的漢帝國的面貌,也多少表現了當時統治者一種發揚蹈厲的精神。
後來張衡二京
兩篇皆善用比喻,多為排偶句,有明顯的辭賦特點。
特别是前一篇幾乎全用比喻構成。
又書中多用韻語,全篇僅僅五百馀字,而韻語就有二十多句,這也是本文一個特點。
第四節 司馬相如及其他作者 武帝時代是辭賦最興盛的時代。
《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的賦,不算"雜賦",共有七百馀篇,其中武帝時就有四百馀篇。
司馬相如是這時期的最大代表作家。
司馬相如(?--前118),字長卿,蜀郡成都人。
最初"以赀為郎",景帝時,為武騎常侍。
後免官遊梁,與鄒陽、枚乘等同為梁孝王門客,著《子虛賦》。
過了幾年,梁孝王死,相如歸蜀,以琴挑臨邛富人卓王孫寡女文君,文君夜奔相如,同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後來與文君又回臨邛,以賣酒為生,"令文君當垆,相如身自着犢鼻裈,與保傭雜作,滌器于市中"。
王孫以為恥,乃分給文君家僮(奴隸)和财物。
因為武帝讀了相如的《子虛賦》,大為贊賞,以及狗監楊得意又乘機推薦,武帝就召見了相如,相如乃改賦天子遊獵之事,就是現今所傳的《子虛賦》(《文選》分"亡是公"以下為《上林賦》)。
武帝大喜,任為郎。
從此相如在漢宮庭任官,并深得武帝的信任。
後相如出使"通西南夷",著《難蜀父老》一文,對溝通漢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起了積極作用。
晚年以病免官,家居而卒。
《子虛》、《上林》是司馬相如賦的代表作品。
賦中假設楚國子虛,和齊國烏有先生的互相誇耀,最後亡是公又大肆鋪陳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及天子射獵的盛舉,以壓倒齊楚,表明諸侯之事不足道。
這樣,作品就歌頌了大一統中央皇朝無可比拟的氣魄和聲威。
在統一帝國政治經濟空前發展、中央王朝對封建割據勢力的鬥争取得進一步勝利的時代,這種歌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但作品主要部分在于誇張帝王的物質享受,渲染貴族宮庭生活驕奢淫佚的風氣,迎合了武帝的好大喜功。
賦末委婉緻諷,流露了作者另一方面的思想:即認為過分奢侈"非所以為繼嗣創業垂統"。
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計,作者主張"解酒罷獵",與民同利。
正如揚雄所謂"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實際上它起不了多少諷谏作用。
前面已經提到新體賦的特色是鋪張。
在這一點上,《子虛》、《上林》比枚乘《七發》有進一步的發展。
作品以子虛誇楚開始,說"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馀也,臣之所見,特其小者耳,名曰雲夢",并乘勢大力誇耀楚王遊獵雲夢的規模。
哪知烏有先生卻以齊國的渤澥、孟諸可以"吞若雲夢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壓倒了楚國。
最後亡是公才以天子上林的巨麗、遊獵的壯觀,又壓倒了齊楚。
這樣一浪高過一浪,形成了文章壯闊的氣勢。
其次是以大量的連詞、對偶、排句,層層渲染,增加了文章詞采的富麗。
例如: 撞千石之鐘,立萬石之虡,建翠華之旗,樹靈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這種描寫确實氣勢充沛,波瀾壯闊。
但也往往誇張失實,"虛而無征",鋪張過分,轉成累贅。
而且由于層層排比,闆滞少變,堆砌詞藻,好用奇詞僻字,讀之令人生厭。
司馬相如精通文字學,作過字書《凡将篇》。
其後揚雄、班固莫不如此。
因此在文字上誇奇炫博,就成了這些賦家的習氣。
《子虛》、《上林》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雖出于《離騷》,但其有意識地虛構人名,展開辯論,則又兼采《莊子》手法。
後來揚雄《長楊賦》的"子墨客卿"、"翰林主人",張衡二京賦》的"憑虛公子"、"安處先生"都是模仿這種形式。
《子虛》、《上林》賦的出現不是偶然的。
《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的友人盛覽嘗問他作賦秘訣。
相如說:"賦家之心,包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傳。
"其實這并不僅僅是作家個人的才力,即他說的"賦家之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空前統一、繁榮的漢帝國的出現,加強了正處在上升期的封建統治階級的信心,也大大開拓了文人學士的胸襟與眼界,使他有可能在賦裡多少反映這個強大的漢帝國的面貌,也多少表現了當時統治者一種發揚蹈厲的精神。
後來張衡二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