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關燈
uot的決心中,我們看到了詩人精神的再現;千百年來,在人民反抗強暴、維護正義、維護祖國尊嚴的鬥争中,我們也看到了詩人精神的再現。

    詩人的人格和詩人用心血寫成的愛國詩篇,更滋育了後世的進步文人作家。

    許多進步文人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屈原愛國思想的影響,并且從他堅持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了力量。

    漢初,遭遇與屈原相似的賈誼,他寫過一篇《吊屈原賦》,表示了對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

    司馬遷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僅在《史記》中為屈原立傳,極力表揚了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精神來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記》的寫作。

    另外還有不少人離讒憂國,以"悼騷"、"感騷"為題來作賦著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屈原的精神。

    兩漢以後,屈原精神在許多作家身上得到進一步發揚,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為人。

    李白作為封建社會的浪子和詩人,他"一生傲岸",不向權貴折腰,卻深深敬佩屈原。

    他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他肯定了屈原的不朽。

    杜甫憂國愛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繼承者。

    他的詩歌也是努力向屈原學習的,所以他說:"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在我國古代,還有不少詩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寫下了激昂慷慨的愛國詩篇,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屈原精神的影響。

     屈原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

    從形式來看,他打破了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特别是楚聲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靈活的新體裁,是詩歌形體的一次解放。

    楚辭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裁,在屈原手中它很好地起了文學的戰鬥作用,但作為楚辭的直接影響,卻是在漢初特定的土壤上産生的鋪張揚厲的大賦,它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是走到了楚辭的反面。

    在文學創作上,屈原還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把《詩經》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雲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

    所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前人早已指出。

    這種"寄情于物"、"托物以諷"的表現方法,對我國古代文學,特别是詩歌有着極大的影響。

    例如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許多的詠史、詠懷、感遇的詩篇,都是直接間接受了屈原這種作風的啟發的。

    至于《離騷》、《招魂》所運用的大膽幻想和誇張的手法,對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形成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像李白就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辭的精神,因此在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詩歌創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唐代另一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所受屈原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極力推崇楚辭,稱為戰國時代的"風"、"雅","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這是對的。

    楚辭影響的深遠,隻有《詩經》可與之相比。

    《詩經》和楚辭所開辟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二千年來一直為我國優秀的作家所繼承和發揚。

     第六節宋玉 宋玉是屈原以後著名的楚辭作家。

    關于宋玉的生平,《韓詩外傳》、《新序》等書有一些零星的記載,但都太簡單,且彼此互相抵牾,未必是可靠的材料。

    唯一可靠的,現在看來還隻有司馬遷在《屈原列傳》末尾所說的幾句話:"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谏。

    "參照宋玉的作品,宋玉是一個屈原的後輩,他向屈原學習,從事楚辭創作。

    而出身低微,出仕後并不得意:這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

    宋玉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賦十六篇,其篇目已不可考。

    然《楚辭章句》有《招魂》和《九辯》,《文選》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古文苑》有《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

    《招魂》非宋玉所作,已詳前節。

    其馀十二篇,除《九辯》外,都是後人所依托,決不可信。

    《古文苑》中六篇,前人指為僞作,已成定論。

    《文選》中五篇由于它們的藝術成就較高,且對後世文學有不小影響,如"巫山雲雨"、"曲高和寡"等,成為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成語。

    因此,盡管前人作了不少的辨僞工作,提出了許多可疑的理由,但也還有人相信是真的。

    我們認為《文選》中所謂宋玉賦的體制、風格和語言都與楚辭迥異,倒和漢賦相近,這從辭賦的發展過程來看,在宋玉的時代是很難出現的。

    而且這五篇賦都作第三者叙述口氣,又直稱"楚王"、"楚襄王",明為後人假托之詞,不是宋玉自作。

    綜上所述,宋玉作品流傳下來的隻有《九辯》一篇,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

     《九辯》是一篇優秀的楚辭作品。

    王逸認為宋玉"闵其師忠而放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

    這大概是一種揣測之詞,事實上屈宋未必有什麼師生關系。

    《九辯》主要是作者抒發自己落拓不偶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例如說:"衆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毀譽之昧昧。

    "詩人對社會的黑暗是有比較明确的認識的。

    因此,他明白表示:"處濁世而顯榮兮,非餘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甯處窮而守高。

    "但宋玉沒有屈原那樣激烈的感情,所以調子很低沉。

    像詩中"願銜枚而無言兮,嘗被君之渥洽"等句,又可以看出他性格卑順軟弱的一面。

     《九辯》在《楚辭》中也是一首長詩,共二百五十五句,其中雖頗多襲用屈原作品中的詞句,但在藝術上仍有它的獨創性。

    作為抒情詩,它不是以直接傾瀉詩人内心的激情來感染讀者,而是善于通過自然景物抒發自己濃厚的感情,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

    像開頭的一段: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将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寂兮收潦而水清。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忄廣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無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憐。

     作者在這裡把情與景交錯地寫出。

    他寫了蕭瑟的秋景,寫了遠行的凄怆和送别的愁緒,寫了貧士失職的不平以及羁旅的孤獨惆怅,這就使詩人的感情和自然景物互相襯托而融合為一。

    詩人之情雖是主觀的,但使人感到它是具體的;自然之景雖是客觀的,卻使人感到與詩人的感情是和諧一緻的。

    宋玉就這樣進一步開拓了詩的意境,提高了詩歌的表情達意的作用,千百年來不少文人學士推崇這一篇作品,"悲秋"成為詩歌中不斷重複的主題,除了由于宋玉那種感傷情緒在特定的時期喚起他們的共鳴外,他們也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九辯》藝術上的這一特色。

    過去屈宋并稱,宋固不如屈,但無疑的宋玉是屈原藝術的優秀繼承者,他的作品對後世文學曾發生不小影響,在文學史上宋玉應該占有一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