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關燈
小
中
大
指示出路。
靈氛勸他去國遠遊,另尋施展抱負的處所,巫鹹則勸他暫留楚國,等待時機。
詩人感到時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國也不會有什麼希望,于是決心出走。
但是這一行動又與他的愛國感情産生了尖銳的矛盾,正當他升騰遠逝的時候,卻看見了祖國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仆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終于留下來了。
詩人通過這一系列虛構的境界,否定了他與愛國感情和實現理想的願望背道而馳的各種道路,最後決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将從彭鹹之所居。
"這是詩人當時所可能選擇的一條道路,以死來堅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現實的道路。
《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鬥争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鬥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同時通過詩人戰鬥的曆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台上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的尖銳鬥争,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動勢力的嚣張拔扈。
它雖是一首抒情詩,卻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現實内容;它雖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卻具有深刻的現實性。
不愧為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篇。
《離騷》在藝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和獨特的風格。
《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
它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神話的浪漫主義,成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
《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潔,感情的強烈,這個形象就遠遠地超出于流俗和現實之上。
《離騷》又自始至終貫串着詩人以理想改造現實的頑強鬥争精神,當殘酷的現實終于使理想破滅時,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堅決意志。
這些都表現了《離騷》這首長詩的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
同時,《離騷》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
這突出地表現在詩人馳騁想象,糅合神話傳說、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編織幻想的境界。
如關于神遊一段的描寫,詩人朝發蒼悟,夕至縣圃,他以望舒、飛廉、鸾皇、鳳鳥、飄風、雲霓為侍從儀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豐富奇特,境界仿佛迷離,場面宏偉壯麗,有力地表現了詩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詩人也常常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哪關于詩人品格的描寫:"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
"詩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優美的想象,而這種集中的誇張的描寫,就把詩人的品格刻劃得異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義的特質。
《離騷》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
它"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而又進一步發展了它。
《詩經》的比興大都比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的事物還是獨立存在的客體;《離騷》的比興卻與所表現的内容合而為一,具有象征的性質。
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詩人的高潔便是。
其次,《詩經》中的比興往往隻是一首詩中的片斷,《離騷》則在長篇巨制中以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比興表現了它的内容。
如詩人自比為女子,由此出發,他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以衆女妒美比群小嫉賢;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約以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駕車馬比治理國家,以規矩繩墨比國家法度等。
比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采。
抒情詩一般篇幅短小,沒有故事情節。
《離騷》不隻篇幅宏偉,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詩人大半生曆史發展的廣闊背景上展開抒情,後一部分又編造了女媭勸告、陳辭重華、靈氛占蔔、巫鹹降神、神遊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
這種内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就是波瀾起伏,百轉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轉眼卻又出現一個新的境界。
這樣就把詩人長期的鬥争經曆和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緻。
《離騷》的形式來自民間,但在詩人手中有了很大發展。
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把詩句加長,構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納豐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現了奔騰澎湃的感情。
《離騷》基本上是四句為一章,字數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
《離騷》的語言十分精煉,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國的方言,虛字也運用得十分靈活,又常以狀詞冠于句首,造句也頗有特點。
此外,《離騷》除了詩人内心獨白外,還設為主客問答,又有大段的鋪張描寫,繪聲繪色,對後來辭賦有很大影響。
所有這些也都表現了《離騷》的藝術特點與成就。
第四節屈原的其他作品 深刻的思想内容,純熟的藝術技巧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現。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主要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曆、處境和苦悶悲憤心情的反映,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群小的無比痛恨。
但這個總題名不是詩人所自定,而是後人輯錄時所加。
朱熹所謂"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于一時之言",從《九章》各篇内容來看,這種說法是符合事實的。
《九章》各篇的創作年代,大概以《惜誦》為最早,它是作者被讒見疏以後所作。
《抽思》是懷王時作者流放漢北所作,故詩中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之句。
其餘七篇都是作者在頃襄王時被放于江南所作。
其中《哀郢》為頃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秦攻破後作,詩人久放的痛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憂慮,在這首詩中得到異常深刻的反映。
《涉江》中的地名和時令緊承《哀郢》而來,是詩人溯江北上,入于湖湘以後所作。
《橘頌》中有"生南國兮"一語,疑亦是詩人在江南途中所作,表面上詠物,實際是詩人的自贊。
《懷沙》、《惜往日》都是屈原自沉以前不久作的,後者是屈原的絕筆,是他最後一首述志詩。
此外《思美人》、《悲回風》二篇作于何時不能确定,所可知者,前者大概是再放初春所作,後者則作于再放的某年秋間。
《九章》與《離騷》一樣,是詩人在同腐朽的貴族集團進行激烈的鬥争中産生的。
因此,它也同《離騷》一樣,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感情。
在《抽思》中詩人寫道: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願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
詩人獨處"異域"的孤寂苦悶的心情和對郢都的懷念,是表現得如此深摯動人,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夏夜不寐,輾轉反側,魂夢萦繞故都的痛苦表情。
詩人熱愛祖國的心情越到晚年就越強烈,當郢都被敵人攻破時,詩人在《哀郢》中回憶當年被迫離郢的情景,如雲"出國門而轸懷","望長楸而太息","顧龍門而不見","背夏浦而西思",最後則"登大墳以遠望,聊以舒吾憂心",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傷神。
他在九年不複的放逐中,面對着殘破的祖國河山,内心的痛苦是無可名狀的。
但詩人仍堅持返回故國的願望,所以在《哀郢》的"亂
靈氛勸他去國遠遊,另尋施展抱負的處所,巫鹹則勸他暫留楚國,等待時機。
詩人感到時不待人,留在黑暗的楚國也不會有什麼希望,于是決心出走。
但是這一行動又與他的愛國感情産生了尖銳的矛盾,正當他升騰遠逝的時候,卻看見了祖國的大地:"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仆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終于留下來了。
詩人通過這一系列虛構的境界,否定了他與愛國感情和實現理想的願望背道而馳的各種道路,最後決心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将從彭鹹之所居。
"這是詩人當時所可能選擇的一條道路,以死來堅持理想、反抗黑暗的政治現實的道路。
《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鬥争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鬥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同時通過詩人戰鬥的曆程和悲劇的結局,反映了楚國政治舞台上進步與反動兩種勢力的尖銳鬥争,暴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腐朽和反動勢力的嚣張拔扈。
它雖是一首抒情詩,卻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現實内容;它雖是一首浪漫主義作品,卻具有深刻的現實性。
不愧為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篇。
《離騷》在藝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和獨特的風格。
《離騷》是一篇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
它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神話的浪漫主義,成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
《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潔,感情的強烈,這個形象就遠遠地超出于流俗和現實之上。
《離騷》又自始至終貫串着詩人以理想改造現實的頑強鬥争精神,當殘酷的現實終于使理想破滅時,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堅決意志。
這些都表現了《離騷》這首長詩的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
同時,《離騷》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
這突出地表現在詩人馳騁想象,糅合神話傳說、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編織幻想的境界。
如關于神遊一段的描寫,詩人朝發蒼悟,夕至縣圃,他以望舒、飛廉、鸾皇、鳳鳥、飄風、雲霓為侍從儀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豐富奇特,境界仿佛迷離,場面宏偉壯麗,有力地表現了詩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詩人也常常用誇張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哪關于詩人品格的描寫:"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
""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惟昭質其猶未虧。
"詩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優美的想象,而這種集中的誇張的描寫,就把詩人的品格刻劃得異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義的特質。
《離騷》的另一藝術特色是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
它"依詩取興,引類比喻",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而又進一步發展了它。
《詩經》的比興大都比較單純,用以起興和比喻的事物還是獨立存在的客體;《離騷》的比興卻與所表現的内容合而為一,具有象征的性質。
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詩人的高潔便是。
其次,《詩經》中的比興往往隻是一首詩中的片斷,《離騷》則在長篇巨制中以系統的一個接一個的比興表現了它的内容。
如詩人自比為女子,由此出發,他以男女關系比君臣關系;以衆女妒美比群小嫉賢;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約以君臣遇合。
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駕車馬比治理國家,以規矩繩墨比國家法度等。
比興手法的運用,使全詩顯得生動形象,豐富多采。
抒情詩一般篇幅短小,沒有故事情節。
《離騷》不隻篇幅宏偉,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詩人大半生曆史發展的廣闊背景上展開抒情,後一部分又編造了女媭勸告、陳辭重華、靈氛占蔔、巫鹹降神、神遊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
這種内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就是波瀾起伏,百轉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轉眼卻又出現一個新的境界。
這樣就把詩人長期的鬥争經曆和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緻。
《離騷》的形式來自民間,但在詩人手中有了很大發展。
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把詩句加長,構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納豐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現了奔騰澎湃的感情。
《離騷》基本上是四句為一章,字數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錯落中見整齊,整齊中又富有變化的特點。
《離騷》的語言十分精煉,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國的方言,虛字也運用得十分靈活,又常以狀詞冠于句首,造句也頗有特點。
此外,《離騷》除了詩人内心獨白外,還設為主客問答,又有大段的鋪張描寫,繪聲繪色,對後來辭賦有很大影響。
所有這些也都表現了《離騷》的藝術特點與成就。
第四節屈原的其他作品 深刻的思想内容,純熟的藝術技巧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充分的表現。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主要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曆、處境和苦悶悲憤心情的反映,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群小的無比痛恨。
但這個總題名不是詩人所自定,而是後人輯錄時所加。
朱熹所謂"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非必出于一時之言",從《九章》各篇内容來看,這種說法是符合事實的。
《九章》各篇的創作年代,大概以《惜誦》為最早,它是作者被讒見疏以後所作。
《抽思》是懷王時作者流放漢北所作,故詩中有"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之句。
其餘七篇都是作者在頃襄王時被放于江南所作。
其中《哀郢》為頃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秦攻破後作,詩人久放的痛苦和對祖國危亡的憂慮,在這首詩中得到異常深刻的反映。
《涉江》中的地名和時令緊承《哀郢》而來,是詩人溯江北上,入于湖湘以後所作。
《橘頌》中有"生南國兮"一語,疑亦是詩人在江南途中所作,表面上詠物,實際是詩人的自贊。
《懷沙》、《惜往日》都是屈原自沉以前不久作的,後者是屈原的絕筆,是他最後一首述志詩。
此外《思美人》、《悲回風》二篇作于何時不能确定,所可知者,前者大概是再放初春所作,後者則作于再放的某年秋間。
《九章》與《離騷》一樣,是詩人在同腐朽的貴族集團進行激烈的鬥争中産生的。
因此,它也同《離騷》一樣,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感情。
在《抽思》中詩人寫道: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歲!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與列星。
願徑逝而未得兮,魂識路之營營。
詩人獨處"異域"的孤寂苦悶的心情和對郢都的懷念,是表現得如此深摯動人,我們似乎看到了詩人夏夜不寐,輾轉反側,魂夢萦繞故都的痛苦表情。
詩人熱愛祖國的心情越到晚年就越強烈,當郢都被敵人攻破時,詩人在《哀郢》中回憶當年被迫離郢的情景,如雲"出國門而轸懷","望長楸而太息","顧龍門而不見","背夏浦而西思",最後則"登大墳以遠望,聊以舒吾憂心",真是一步一回首,一步一傷神。
他在九年不複的放逐中,面對着殘破的祖國河山,内心的痛苦是無可名狀的。
但詩人仍堅持返回故國的願望,所以在《哀郢》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