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關燈
小
中
大
和幹練的才能。
他生活在社會變革、階級鬥争複雜激烈的時代,抱有進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負地想為楚王做一個統治上的帶路人。
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體主張不外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
詩人在他的詩篇中都曾一再鄭重地表明,而且稱之為"美政"。
但這些并不是空話,詩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時實踐了自己的主張。
比如《離騷》說:"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将刈。
"可見屈原為了治理國事,确實培養了一批人材,希望将來有用。
當他奉命草拟憲令,而反對派的舊貴族就千方百計來破壞它。
隻這兩件事就足以說明詩人所謂"美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中心思想。
而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反對貴族的傳統特權,符合曆史發展的趨勢的,所以在國内必然會引起鬥争。
詩人一生為了祖國,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後,企圖"及前王之踵武"。
當他看見"黨人"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就大聲疾呼地說:"豈餘身之殚殃兮?恐皇輿之幾績。
"當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擠和迫害時,就奮不顧身地同他們鬥争到底,九死不悔。
詩人一生的曆史就是同舊貴族腐朽勢力作鬥争的曆史。
他的悲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傾瀉了深沉的愛國的思想感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傑作。
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是二十五篇,這可能是劉向校定的篇數。
它的具體篇目,據王逸《楚辭章句》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蔔居》、《漁父》二十五篇。
《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
《招魂》一篇司馬遷認為屈原所作,而王逸卻定為宋玉。
可見屈原的作品漢代人的看法已不一緻。
至于後人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數,那是極不妥當的。
關于屈原作品中的真僞問題,後人紛紛讨論,各執一說。
現在看來,《大招》一篇顯然是模仿《招魂》寫的,而詞采遠遠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
《漁父》一篇司馬遷在屈原傳中本是作為一個有關屈原的故事來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
所以王逸說:"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辭以相傳焉。
"這個推測是有道理的。
因此《漁父》不應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内也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遠遊》、《蔔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風》等篇,也有人認為後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據。
由于年代久遠,後人對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衆說分歧是不足怪的。
第三節離騷 《離騷》(《離騷》篇名的意義,司馬遷引淮南王說:"離騷者,猶離憂也。
"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别愁,二說雖不同,但都可以講通。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
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
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鬥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
《離騷》對詩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現。
在七雄紛争、各國存亡處于緊要關頭的戰國時代,詩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國推上富強的道路,甚至由它來統一中國。
他列舉曆史上興國的聖君和亂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堯舜為榜樣,以"捷徑窘步"的桀纣為戒鑒,把楚國建設成為強大的國家。
不僅如此。
處于當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大變革時期,詩人為了真正達到這一目的,還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反映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所謂"舉賢而授能",即不分貴賤選用賢能來治理國家;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即修明法度,嚴格按法度辦事。
這是與維護貴族特權的世襲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則針鋒相對的。
可以說,祖國的富強是詩人理想的目标,進行政治革新則是達到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與追求進步政治的精神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這既說明了詩人思想的進步性,也說明了他的愛國理想的深刻性與人民性。
《離騷》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現詩人對實現這一崇高理想的熱烈追求和不懈的鬥争。
全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
從篇首到"豈餘心之可懲"為前一部分;從"婦媭之婵媛兮"到篇末為後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詩人對已往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輔助楚王進行政治改革的鬥争。
詩人從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鍛煉品質和才能,并決心把這一切獻給祖國的富強事業。
他對楚王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馳聘兮,來吾導夫先路!"但是詩人這一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願望,卻因為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招來了重重的迫害和打擊。
貴族群小向他圍攻,極盡誣蔑诽謗之能事;楚王聽信讒言,不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為實現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變質了。
當詩人回顧到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壞,祖國的命運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滿腔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動勢力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他痛斥貴族群小"競進以貪婪","興心而嫉妒","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
指出他們蠅營狗苟,把祖國引向危亡的絕境:"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
他還大膽地指責楚王反複無常:"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餘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脩之數化。
"對人才的變質,詩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歎;"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但是詩人并沒有被這種沉重的感情壓倒,也決不向反動勢力屈服,他甯肯承擔迫害,也不變志從俗:"甯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遠堅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脩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離騷》後一部分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脩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詩人被腐朽的貴族集團排斥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悶傍徨地面對着未來,究竟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呢?首先,女媭勸他不要"博謇好脩",應該明哲保身。
但詩人通過向重華陳辭,分析了往古興亡的曆史,證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這種消極逃避的道路。
于是,追求實現理想的強烈願望,使他升騰到了天上。
他去叩帝阍,阍者卻閉門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終無所遇。
這天下實際是人間的象征,說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
接着詩人去找靈氛占蔔,巫鹹降神,請他們
他生活在社會變革、階級鬥争複雜激烈的時代,抱有進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負地想為楚王做一個統治上的帶路人。
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體主張不外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
詩人在他的詩篇中都曾一再鄭重地表明,而且稱之為"美政"。
但這些并不是空話,詩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時實踐了自己的主張。
比如《離騷》說:"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将刈。
"可見屈原為了治理國事,确實培養了一批人材,希望将來有用。
當他奉命草拟憲令,而反對派的舊貴族就千方百計來破壞它。
隻這兩件事就足以說明詩人所謂"美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中心思想。
而這種思想的本質是反對貴族的傳統特權,符合曆史發展的趨勢的,所以在國内必然會引起鬥争。
詩人一生為了祖國,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後,企圖"及前王之踵武"。
當他看見"黨人"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就大聲疾呼地說:"豈餘身之殚殃兮?恐皇輿之幾績。
"當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擠和迫害時,就奮不顧身地同他們鬥争到底,九死不悔。
詩人一生的曆史就是同舊貴族腐朽勢力作鬥争的曆史。
他的悲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傾瀉了深沉的愛國的思想感情,成為千古傳誦的傑作。
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是二十五篇,這可能是劉向校定的篇數。
它的具體篇目,據王逸《楚辭章句》為《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蔔居》、《漁父》二十五篇。
《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
《招魂》一篇司馬遷認為屈原所作,而王逸卻定為宋玉。
可見屈原的作品漢代人的看法已不一緻。
至于後人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數,那是極不妥當的。
關于屈原作品中的真僞問題,後人紛紛讨論,各執一說。
現在看來,《大招》一篇顯然是模仿《招魂》寫的,而詞采遠遠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
《漁父》一篇司馬遷在屈原傳中本是作為一個有關屈原的故事來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
所以王逸說:"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辭以相傳焉。
"這個推測是有道理的。
因此《漁父》不應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内也是可以肯定的。
至于《遠遊》、《蔔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風》等篇,也有人認為後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據。
由于年代久遠,後人對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衆說分歧是不足怪的。
第三節離騷 《離騷》(《離騷》篇名的意義,司馬遷引淮南王說:"離騷者,猶離憂也。
"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别愁,二說雖不同,但都可以講通。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義傑作。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
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
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鬥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
《離騷》對詩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現。
在七雄紛争、各國存亡處于緊要關頭的戰國時代,詩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國推上富強的道路,甚至由它來統一中國。
他列舉曆史上興國的聖君和亂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堯舜為榜樣,以"捷徑窘步"的桀纣為戒鑒,把楚國建設成為強大的國家。
不僅如此。
處于當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的大變革時期,詩人為了真正達到這一目的,還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反映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張:"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所謂"舉賢而授能",即不分貴賤選用賢能來治理國家;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即修明法度,嚴格按法度辦事。
這是與維護貴族特權的世襲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則針鋒相對的。
可以說,祖國的富強是詩人理想的目标,進行政治革新則是達到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與追求進步政治的精神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這既說明了詩人思想的進步性,也說明了他的愛國理想的深刻性與人民性。
《離騷》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現詩人對實現這一崇高理想的熱烈追求和不懈的鬥争。
全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
從篇首到"豈餘心之可懲"為前一部分;從"婦媭之婵媛兮"到篇末為後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詩人對已往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輔助楚王進行政治改革的鬥争。
詩人從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鍛煉品質和才能,并決心把這一切獻給祖國的富強事業。
他對楚王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馳聘兮,來吾導夫先路!"但是詩人這一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願望,卻因為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招來了重重的迫害和打擊。
貴族群小向他圍攻,極盡誣蔑诽謗之能事;楚王聽信讒言,不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為實現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變質了。
當詩人回顧到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壞,祖國的命運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滿腔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動勢力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他痛斥貴族群小"競進以貪婪","興心而嫉妒","偭規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
指出他們蠅營狗苟,把祖國引向危亡的絕境:"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
他還大膽地指責楚王反複無常:"初既與餘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餘既不難夫離别兮,傷靈脩之數化。
"對人才的變質,詩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歎;"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衆芳之蕪穢!"但是詩人并沒有被這種沉重的感情壓倒,也決不向反動勢力屈服,他甯肯承擔迫害,也不變志從俗:"甯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遠堅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脩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 《離騷》後一部分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脩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詩人被腐朽的貴族集團排斥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悶傍徨地面對着未來,究竟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呢?首先,女媭勸他不要"博謇好脩",應該明哲保身。
但詩人通過向重華陳辭,分析了往古興亡的曆史,證明了自己态度的正确,否定了這種消極逃避的道路。
于是,追求實現理想的強烈願望,使他升騰到了天上。
他去叩帝阍,阍者卻閉門不理;他又下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終無所遇。
這天下實際是人間的象征,說明再度争取楚王的信任也是不可能的。
接着詩人去找靈氛占蔔,巫鹹降神,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