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楚辭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楚辭的名稱和來源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以後的一種新詩體。
"楚辭"這一句詞不知起于何時。
《史記》在張湯的傳中已經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漢初就有的。
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漢代一般稱"楚辭"為賦,這是不十分恰當的。
"楚辭"和漢賦,體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詩歌,後者是押韻的散文,它們的句法形式、結構組織、押韻規律都是兩種不同的範疇。
再從音樂的關系上看,雖然都是不歌而誦,但漢賦同音樂的距離比"楚辭"更遠些。
所以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史記?屈原列傳》)可見辭與賦本來是有區别的。
由于漢賦是直接受"楚辭"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文體,在習慣上漢代人多以辭賦并稱,把屈、宋之辭與牧乘、司馬相如的賦等同起來。
于是辭與賦的概念混淆了,從此以後,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辭都稱之為賦了。
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不應混為一談。
至于後人以《離騷》代表《楚辭》而稱之為"騷",如《文心雕龍》有《辨騷》篇,《文選》有"騷"類等。
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實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區别開來。
"楚辭"的産生有其複雜的因素,決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楚國地方文化。
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有自己的特點。
與此同時,楚國又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吸收了中原文化,也發展了它固有的文化。
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傳統就是"楚辭"産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遠在周初,江漢汝水間的民歌如《詩經》中的《漢廣》、《江有汜》等篇都産生在楚國境内。
其他文獻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國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見《說苑》中《至公》、《正谏》、《善說》三篇。
)等都是楚國較早的民間文學,有的歌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個語助詞,如"兮"、"思"之類。
後來便成為《楚辭》的主要形式。
更重要的還是楚國民間的巫歌。
楚國巫風盛行,民間祭祀之時,必使巫觋"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
《楚辭》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當時楚國各地包括沅湘一帶的民間祭神的歌曲,祭壇上女巫裝扮諸神,衣服鮮麗,佩飾莊嚴,配合音樂的節奏載歌載舞,很像戲劇場面。
這就是那時巫風的具體表現。
這種原始宗教的巫風對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響。
《離騷》的巫鹹降神,《招魂》的巫陽下招,以及《楚辭》中凡詩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貴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長佩,荷衣蕙纕,乃至豐富的神話故事的運用等,都是最好的說明。
所以《呂氏春秋?侈樂篇》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
""楚辭"就是這種帶有巫音色彩的詩歌。
還有楚國的地方音樂對"楚辭"也有一定的影響。
春秋時,樂歌已有"南風"、"北風"之稱。
鐘儀在晉鼓琴而"操南音",被譽為"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師曠曰:"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
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見襄公十八年《左傳》。
鐘儀事見成公九年《左傳》)。
從此以後,楚歌、楚聲和楚舞一直為楚人所喜愛,見于文獻記載者不少。
這是很自然的。
戰國時楚國地方音樂極為發達,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勞商》、《薤露》、《陽春》、《白雪》等,"楚辭"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辭"雖非樂章,未必可歌(《九歌》經屈原改寫後,是否用原來樂調歌唱,不能知道。
)。
但它的許多詩篇中都有"亂"辭,有的還有"倡"和"少歌",這些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
《楚辭》中保存這些樂曲的形式,就說明它同音樂的關系非常接近。
當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們所接受的音樂的影響也多半是屬于楚國地方的。
同時,與此有關而影響于"楚辭"的那就是楚國的方言。
楚國的方言有特殊的意義,也有特殊的音調。
《楚辭》中的方言極多,如"扈"、"汩"、"憑"、"羌"、"侘傺"、"婵媛"之類,參考古注及其他文獻還可以理解。
至于當時音調的讀者早已失傳。
漢宣帝時,九江(今安徽壽縣,楚最後國都)被公能誦讀《楚辭》,至隋代,還有釋道骞也善讀《楚辭》,"能為楚聲,音韻清切"(《漢書?王褒傳》及《隋書?經籍志》)。
後來唐人還繼承他的讀法。
可見懂得《楚辭》中楚聲的人隋唐間還有。
不過這對《楚辭》的影響是次要的,主要還是民間文學和地方音樂的關系。
總之,楚國本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後來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響,二者融合為一,彙為文化的巨流,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的素材,為文學創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條件。
就在這個優越的文化基礎上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産生了《楚辭》這樣光輝燦爛、千古不朽的詩篇。
第二節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
"博B聞W強Q記",熟悉政治情況,善于外交辭令。
為楚懷王左徒,對内同楚王商議國事,發布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
懷王起初很信任他。
但那時楚國内外都有尖銳的鬥争:在内政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争,也表現為外交上親秦與親齊兩派的鬥争。
前者以懷王稚子子蘭等楚國的貴族集團為代表,後者以屈原為代表。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正在起草之際,上官大夫為了探聽憲令内容,就想奪過去看,屈原不與,上官大夫反誣蔑屈原洩漏機密,恃才矜功。
懷王不察,遂疏屈原。
秦惠王見有隙可乘,就派張儀至楚,進行陰謀詭計。
張儀許懷王商于之地六百裡,使絕齊交。
懷王既絕齊,又不得地,大怒,發兵攻秦,先後皆大敗,喪師失地。
齊既不來救,韓魏複出兵攻楚,懷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齊,恢複邦交。
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詩人洞察形勢,認為非聯齊不能抗秦。
在政治上與腐朽的舊貴族集團相對立,堅決同他們作鬥争。
而懷王昏庸懦怯,為群小所包圍,終于走親秦道路,放逐了屈原。
這時楚國内政腐敗,外交失策,又連年為秦所戰敗,懷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
頃襄王繼位,以弟子蘭為令尹,對秦完全采取妥協投降政策。
詩人痛恨子蘭勸懷王入秦,子蘭複谮毀屈原,襄王怒而遷之于江南。
詩人在長期流放中憂心國事,沒有一刻忘了回去。
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抒發憂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違法亂紀、壅君誤國之罪,乃自投汨羅江而死。
詩人有高貴的品質
"楚辭"這一句詞不知起于何時。
《史記》在張湯的傳中已經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漢初就有的。
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漢代一般稱"楚辭"為賦,這是不十分恰當的。
"楚辭"和漢賦,體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詩歌,後者是押韻的散文,它們的句法形式、結構組織、押韻規律都是兩種不同的範疇。
再從音樂的關系上看,雖然都是不歌而誦,但漢賦同音樂的距離比"楚辭"更遠些。
所以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史記?屈原列傳》)可見辭與賦本來是有區别的。
由于漢賦是直接受"楚辭"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文體,在習慣上漢代人多以辭賦并稱,把屈、宋之辭與牧乘、司馬相如的賦等同起來。
于是辭與賦的概念混淆了,從此以後,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辭都稱之為賦了。
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不應混為一談。
至于後人以《離騷》代表《楚辭》而稱之為"騷",如《文心雕龍》有《辨騷》篇,《文選》有"騷"類等。
這和後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實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區别開來。
"楚辭"的産生有其複雜的因素,決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楚國地方文化。
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等都有自己的特點。
與此同時,楚國又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吸收了中原文化,也發展了它固有的文化。
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傳統就是"楚辭"産生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遠在周初,江漢汝水間的民歌如《詩經》中的《漢廣》、《江有汜》等篇都産生在楚國境内。
其他文獻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國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見《說苑》中《至公》、《正谏》、《善說》三篇。
)等都是楚國較早的民間文學,有的歌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個語助詞,如"兮"、"思"之類。
後來便成為《楚辭》的主要形式。
更重要的還是楚國民間的巫歌。
楚國巫風盛行,民間祭祀之時,必使巫觋"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
《楚辭》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當時楚國各地包括沅湘一帶的民間祭神的歌曲,祭壇上女巫裝扮諸神,衣服鮮麗,佩飾莊嚴,配合音樂的節奏載歌載舞,很像戲劇場面。
這就是那時巫風的具體表現。
這種原始宗教的巫風對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響。
《離騷》的巫鹹降神,《招魂》的巫陽下招,以及《楚辭》中凡詩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貴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長佩,荷衣蕙纕,乃至豐富的神話故事的運用等,都是最好的說明。
所以《呂氏春秋?侈樂篇》說:"楚之衰也,作為巫音。
""楚辭"就是這種帶有巫音色彩的詩歌。
還有楚國的地方音樂對"楚辭"也有一定的影響。
春秋時,樂歌已有"南風"、"北風"之稱。
鐘儀在晉鼓琴而"操南音",被譽為"樂操土風,不忘舊也"(師曠曰:"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
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
"見襄公十八年《左傳》。
鐘儀事見成公九年《左傳》)。
從此以後,楚歌、楚聲和楚舞一直為楚人所喜愛,見于文獻記載者不少。
這是很自然的。
戰國時楚國地方音樂極為發達,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勞商》、《薤露》、《陽春》、《白雪》等,"楚辭"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辭"雖非樂章,未必可歌(《九歌》經屈原改寫後,是否用原來樂調歌唱,不能知道。
)。
但它的許多詩篇中都有"亂"辭,有的還有"倡"和"少歌",這些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
《楚辭》中保存這些樂曲的形式,就說明它同音樂的關系非常接近。
當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們所接受的音樂的影響也多半是屬于楚國地方的。
同時,與此有關而影響于"楚辭"的那就是楚國的方言。
楚國的方言有特殊的意義,也有特殊的音調。
《楚辭》中的方言極多,如"扈"、"汩"、"憑"、"羌"、"侘傺"、"婵媛"之類,參考古注及其他文獻還可以理解。
至于當時音調的讀者早已失傳。
漢宣帝時,九江(今安徽壽縣,楚最後國都)被公能誦讀《楚辭》,至隋代,還有釋道骞也善讀《楚辭》,"能為楚聲,音韻清切"(《漢書?王褒傳》及《隋書?經籍志》)。
後來唐人還繼承他的讀法。
可見懂得《楚辭》中楚聲的人隋唐間還有。
不過這對《楚辭》的影響是次要的,主要還是民間文學和地方音樂的關系。
總之,楚國本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後來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響,二者融合為一,彙為文化的巨流,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學藝術的素材,為文學創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條件。
就在這個優越的文化基礎上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産生了《楚辭》這樣光輝燦爛、千古不朽的詩篇。
第二節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國一個沒落的貴族。
"博B聞W強Q記",熟悉政治情況,善于外交辭令。
為楚懷王左徒,對内同楚王商議國事,發布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對諸侯。
懷王起初很信任他。
但那時楚國内外都有尖銳的鬥争:在内政上保守派與改革派的鬥争,也表現為外交上親秦與親齊兩派的鬥争。
前者以懷王稚子子蘭等楚國的貴族集團為代表,後者以屈原為代表。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正在起草之際,上官大夫為了探聽憲令内容,就想奪過去看,屈原不與,上官大夫反誣蔑屈原洩漏機密,恃才矜功。
懷王不察,遂疏屈原。
秦惠王見有隙可乘,就派張儀至楚,進行陰謀詭計。
張儀許懷王商于之地六百裡,使絕齊交。
懷王既絕齊,又不得地,大怒,發兵攻秦,先後皆大敗,喪師失地。
齊既不來救,韓魏複出兵攻楚,懷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齊,恢複邦交。
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詩人洞察形勢,認為非聯齊不能抗秦。
在政治上與腐朽的舊貴族集團相對立,堅決同他們作鬥争。
而懷王昏庸懦怯,為群小所包圍,終于走親秦道路,放逐了屈原。
這時楚國内政腐敗,外交失策,又連年為秦所戰敗,懷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
頃襄王繼位,以弟子蘭為令尹,對秦完全采取妥協投降政策。
詩人痛恨子蘭勸懷王入秦,子蘭複谮毀屈原,襄王怒而遷之于江南。
詩人在長期流放中憂心國事,沒有一刻忘了回去。
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抒發憂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違法亂紀、壅君誤國之罪,乃自投汨羅江而死。
詩人有高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