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先秦諸子散文

關燈
歸之;不承認桀纣有天下,因為天下去之。

    所以說:"桀纣無天下,而湯武不弑君。

    "(見《正論篇》)全從人民的向背看問題,這提法也比孟子的議論進了一步。

    這些都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反映當時人民的要求。

    他的《天論》指出"天行有常"本是一種自然規律,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強調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義觀點,代表荀子思想最進步的一面。

     荀子學問博通,對過去學者多所批評,如《非十二子》、《解蔽》、《正名》等篇。

    他生于戰國縱橫之世,長于論辯,故其文多長篇大論,必發揮盡緻、暢所欲言而後已。

    大抵論點明确,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

    如《議兵篇》分析透辟,論斷精确,是一篇出色的軍事學論文。

    《勸學篇》比喻層出不窮,前半篇幾乎全用譬喻重疊構成,辭采缤紛,令人應接不暇,而且通篇用譬喻重疊構成,辭采缤紛,令人應接不暇,而且通篇用排偶句法,也是荀子散文的特點。

    又有《賦篇》,包括"禮"、"知"、"雲"、"蠶"、"箴"五首小賦。

    篇末附《佹詩》二首。

    《漢書?藝文志》載他的賦十篇,這五篇是否在内,不得而知。

    這些賦以四言韻語為主,亦雜有散文形式,很像謎語,乃戰國"隐書"一體。

    還有《成相》一篇,亦是韻文。

    以六句為一章,頭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五句四言,第六句三言。

    例如:"請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賢良。

    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侲侲!"這與《賦篇》都是采用民歌的形式。

     韓非(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諸公子,與李斯同學于荀卿。

    非見韓國削弱,屢谏不用,乃著書十馀萬言。

    秦王(秦始皇)見其書,恨不得與之同遊,因急攻韓。

    韓王遣非使秦,秦王留不用,後竟下獄死。

    《韓非子》有五十五篇,其中多有後人竄入的文章,不盡可信。

     韓非是戰國後期法家,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

    他堅決反對複古,主張因時制宜,認為當今之世還有贊美堯舜鲧禹湯武之道的,必為新聖所笑。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

    這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他攻擊儒墨不遺馀力,認為"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顯學》)。

    又謂堯君其臣,舜臣其君,湯武弑其主,乃"反君臣之義,亂後世之教"(《忠孝》)。

    與孟、荀之說相反。

    理由是因為堯舜禅讓,放棄君權,湯武征誅,破壞君權。

    法家為了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權,所以提倡君權神聖,連堯舜湯武一起反對。

    自秦以後,曆代封建專制主義極權統治的建立,韓非的學說是頗有影響的。

     韓非散文的特點是鋒芒銳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中要害。

    其篇幅長者如《五蠹》近七千言,這是先秦理論文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是分析能力最強,如《八奸》、《亡征》等篇,特别是《亡征》一篇,分析可亡之道至四十七條之多,實屬罕見。

    《難言》、《說難》二篇,無微不至地揣摩所說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趨避投合,周密細緻,無以複加。

    其次是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曆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以便說明問題,如《說林》上下、内外《儲儲說》等篇,尤為集中。

    《主道》、《揚權》二篇全部用韻,而後者多四言,頗似《道德經》和《易林》。

     第四節先秦諸子散文的影響 先秦諸子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首先是儒家學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學派的老莊思想。

    這兩派思想在過去學者文人的頭腦中,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經常起着不同的積極或消極作用。

    一般說,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積極的,但維護封建秩序的說教卻有不良的影響;道家對待現實的态度是消極的,但不肯同統治階級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曆史時期也有一些好影響。

    就詩家來看,接受前者影響的,其藝術風格多表現為現實主義;接受後者影響的,其藝術風格多表現為浪漫主義。

    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這兩種不同的影響和作風。

     先秦諸子散文對後世散文發展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漢初政論家賈誼、晁錯等的政論文都是從荀卿、韓非及戰國其他法家的議論文發展出來的。

    例如賈誼的《陳政事疏》、晁錯的《論貴粟》、《論募民徙塞下》等疏,分析問題,切中時弊。

    而賈誼的論事,指陳利害,激切鋒利,淋漓酣暢,風格尤近韓非。

    《論語》一書雖後人亦有摹仿,如揚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說》,但對文學則影響不大。

    魏晉以後,老莊之學大盛于世,影響于我國學術思想和文學方面更大,嵇康有《養生》、《聲無哀樂》、《難張遼叔自然好學》、《釋私》等論,阮籍有《通易》、《通老》、《達莊》三論及《大人先生傳》,縱談名理,大暢玄風。

    而《達莊論》、《大人先生傳》都用辭賦問答體裁,發揮老莊思想;語言形象,聲韻和諧,是我國理論散文的進一步發展。

    東晉時,玄言詩風獨盛,孫綽、許詢、桓玄、庾闡諸人之作"皆平典似《道德論》",固不必說,就是齊梁間的文論、書劄,理精語隽,為當時文壇樹立爽朗的新風格,形成南朝散文的特色,也未嘗不是受老莊思想及文風的影響。

     唐宋以來的古文家對先秦諸子散文的愛好和學習也是很多的。

    著名的古文家韓愈曾以"莊"、"騷"并稱,尤推崇孟子為"醇乎醇",荀子則"大醇而小疵"。

    他力排佛老,就是繼承孟子辟楊墨的戰鬥精神。

    其文如《原道》、《與孟尚書書》、《送王秀才(埙)序》等篇,精神面貌都接近《孟子》。

    《答李翊書》論為文以學養并提,實由孟子知言養氣之說而來。

    柳宗元論文,亦主張"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又謂"《左氏》、《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采取之"(《報袁君陳秀才書》)。

    而他的《三戒》等篇更是創造性地學習諸子寓言的成果。

    蘇洵生平尤好《孟子》,曾端坐讀之七八年,謂其"語約而意盡,不為巉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上歐陽内翰書》)。

    王安石解《孟子》,其文亦學《孟子》;譏荀卿,文亦學荀卿。

    而蘇轼之文,最得力于《莊子》,他說:"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

    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集中如《赤壁賦》及清風閣、淩虛台、墨寶堂、超然台諸記,其思想語言無不出于莊子;而其文章的暢達,所謂"如行雲流水","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者,亦與《莊子》的風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