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曆史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長。
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并不完全決定于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于政治的巧妙運用。
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谲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
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争的反映。
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
陳轸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于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
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
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谖(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也有敢于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
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
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
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争和宮闱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
以上這些雖然隻作客觀叙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曆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确。
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并用(楚策二)。
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家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
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後頹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傥奇偉,慷慨慕義,"不诎于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轲,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
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慷慨羽聲。
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沖冠、沉毅勇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于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
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鹬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骥服鹽車說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
特别像鄒忌諷谏的方法更為巧妙。
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啟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
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借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别開生面。
第四節先秦曆史散文的影響 先秦的曆史散文對後世曆史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特别是叙事文的影響。
叙事散文在我國過去的曆史著作中占有極高的地位,但它的淵源則遠在先秦。
司馬遷作《史記》本是想要上繼《春秋》的,不僅采用《尚書》和大量地采用《左傳》、《戰國策》的史料,而且汲取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例如《趙世家》極似《左傳》,平原君、魏公子等列傳又極似《戰國策》。
《春秋》的褒貶是非以及《左傳》直書無隐的精神,一直為司馬遷以來的"良史"所繼承,成為過去史家撰著的原則。
從司馬遷起,史家之有論贊,也是受了《左傳》的啟示。
《左傳》的作者常常通過"君子"或他人的口來表示自己的觀點以及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評,這對過去統治階級來說,也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漢初政論家賈誼、晁錯之文尚有戰國縱橫馀習。
而唐宋以來著名的古文家和曆史家幾乎沒有不愛好并學習先秦的曆史散文的。
他們的叙事文和傳記文,無論在語言上、表現方法上,很我受了先秦曆史散文的影響。
例如韓愈的《平淮西碑》就是模仿《尚書》。
他雖然說左氏浮誇,而《董公行狀》的辭令則又和《左傳》的風格極為接近。
柳宗元在所謂"聖人之道"上是曾非難過《國語》的,但在文章上卻不得不承認它"深宏傑異",并且還說為文當"參之《國語》以博其趣"(《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又說稍采取《左氏》、《國語》之辭(《報袁君陳秀才書》)。
至于《戰國策》一書影響于蘇洵、蘇轼父子的議論文尤為顯著。
蘇洵的《權書》、《衡論》及其他史論,蘇轼的《策略》、《策别》、《策斷》、《志林》諸論及其他策論、上書,論人論事,都在學習《戰國策》中獲得豐富的有益的經驗。
所謂"橫成則秦帝,從成則楚王",那就是說,勝負的最後關鍵并不完全決定于軍事,而更重要的是決定于政治的巧妙運用。
這時候,春秋時代所講的禮法信義,不得不變為權謀谲詐;從容辭令的行人,不得不變為劇談雄辯的說士。
所以《戰國策》中所載一切攻守和戰之計,鈎心鬥角之事,正是這一時代政治鬥争的反映。
而其時許多謀臣策士的遊說和議論,也是春秋時代行人辭令的進一步發展。
《戰國策》所寫的人物是極其複雜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個人功名富貴的利己主義者,例如蘇秦起初本是以"連橫"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乃轉而以"合縱"說燕趙。
陳轸先仕秦而後仕楚,既仕楚而又貳于秦,朝秦暮楚,立場不定。
但也有排難解紛而無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魯仲連的義不帝秦。
也有意在收買人心、焚券"示義"的馮谖(齊策四),雖然他是為統治階級效勞,卻也替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也有敢于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
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顔斶的直叱"王前"(齊策四)。
而後者更反映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擡頭。
此外書中還從側面揭露統治階級女性固寵的鬥争和宮闱的醜行,如鄭袖的讒害魏美人(楚策四)、秦宣太後欲以魏醜夫殉葬(秦策二)表現了她們的陰險與無恥。
以上這些雖然隻作客觀叙述,但也反映了戰國時代各種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最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充分發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如蘇秦說趙王(趙策二),張儀說秦王,司馬錯論伐蜀(并秦策一),虞卿斥栲緩(趙策三)等,就曆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說,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且策士們估計形勢,分析利害,往往細緻準确。
如蘇秦勸薛公留楚太子,分析它有十個可能的結果(齊策三);齊索地于楚,而慎子告襄王三計并用(楚策二)。
雖然《戰國策》記述事件的後果不盡可靠,但作為縱橫家論事的本身來看,則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
其次是描寫人物的形象極為生動。
如蘇秦說秦不行及相趙歸家,前後頹喪和得意的情狀,以及庸俗的世态人情(秦策一),魯仲連的俶傥奇偉,慷慨慕義,"不诎于諸侯"的精神,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特别是燕策中用全力寫刺客荊轲,是一篇完整的俠義故事。
例如易水送别一段: 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慷慨羽聲。
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于是荊轲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在一種悲壯淋漓的氣氛中,把一個怒發沖冠、沉毅勇決的英雄形象十分鮮明生動地表現出來。
至于書中說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譬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強論者的說服力,甚至有時還可以節省文辭。
如江乙以狐假虎威對楚宣王(楚策一),蘇代以鹬蚌相持說趙惠王(燕策二),蘇秦以桃梗和土偶谏孟嘗君(齊策三),莊辛以蜻蛉、黃雀說楚襄王,汗明以骥服鹽車說春申君(并楚策四)等,入情入理,也是一個特點。
特别像鄒忌諷谏的方法更為巧妙。
他拿親自體驗的生活瑣事來啟發齊王,小中見大,步步進逼,使齊王感到四面八方被陷臣包圍的危險,不得不下令大開言路。
鄒忌的生活體驗可能是事實而非虛構,但借來作為一種增強說服力的手段,依然帶有寓言意味,可謂别開生面。
第四節先秦曆史散文的影響 先秦的曆史散文對後世曆史家和古文家的寫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特别是叙事文的影響。
叙事散文在我國過去的曆史著作中占有極高的地位,但它的淵源則遠在先秦。
司馬遷作《史記》本是想要上繼《春秋》的,不僅采用《尚書》和大量地采用《左傳》、《戰國策》的史料,而且汲取它們的寫作技巧和語言風格,例如《趙世家》極似《左傳》,平原君、魏公子等列傳又極似《戰國策》。
《春秋》的褒貶是非以及《左傳》直書無隐的精神,一直為司馬遷以來的"良史"所繼承,成為過去史家撰著的原則。
從司馬遷起,史家之有論贊,也是受了《左傳》的啟示。
《左傳》的作者常常通過"君子"或他人的口來表示自己的觀點以及對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評,這對過去統治階級來說,也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漢初政論家賈誼、晁錯之文尚有戰國縱橫馀習。
而唐宋以來著名的古文家和曆史家幾乎沒有不愛好并學習先秦的曆史散文的。
他們的叙事文和傳記文,無論在語言上、表現方法上,很我受了先秦曆史散文的影響。
例如韓愈的《平淮西碑》就是模仿《尚書》。
他雖然說左氏浮誇,而《董公行狀》的辭令則又和《左傳》的風格極為接近。
柳宗元在所謂"聖人之道"上是曾非難過《國語》的,但在文章上卻不得不承認它"深宏傑異",并且還說為文當"參之《國語》以博其趣"(《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又說稍采取《左氏》、《國語》之辭(《報袁君陳秀才書》)。
至于《戰國策》一書影響于蘇洵、蘇轼父子的議論文尤為顯著。
蘇洵的《權書》、《衡論》及其他史論,蘇轼的《策略》、《策别》、《策斷》、《志林》諸論及其他策論、上書,論人論事,都在學習《戰國策》中獲得豐富的有益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