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曆史散文

關燈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

     這寫齊軍以驕狂輕敵緻敗,晉軍以沉着頑強獲勝,是一段有聲有色的文章。

    原來卻克使齊,為婦女所笑,發誓說:"所不報此,無能涉河!"他是抱着憤激報複的心情來作戰的。

    所以血流到腳跟還不肯停止鼓聲,顯得那麼堅強。

    但他身受重傷,實在支持不住了。

    當此一發千鈞之際,由于張侯、鄭丘緩的鼓勵,特别是張侯的勇敢頑強,并辔助鼓,終于沖入敵陣,打敗了齊軍。

    一場驚心動魄、令人興奮緊張的戰鬥到此告一段落,以下便是齊軍敗退、晉軍追擊、逢醜父被俘幾個片段,中間穿插齊侯如何脫險逃走,韓厥故意放走齊侯等情節,都是細大不捐、曲折生動地描繪出來。

    《左傳》中大小戰役不計其數,這樣動人的描寫還是很多的。

     第三是行人辭令之美。

    辭令之美就是語言之美。

    不過辭令雖靠語言來表現,而更重要的是有充分的理由,出使專對才有說服力。

    例如燭之武對秦伯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僖三十年)用事勢必然之理來聳動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

    又如鄭子家以書告趙宣子說:"傳曰:'鹿死不擇音。

    '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

    铤而走險,急何能擇?"(文十七年)也是真情至理,委婉中含有巨大威力,使晉人不得不屈服。

    他如屈完對齊侯(僖四年),知罃對楚子(成三年),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前人說,這是當時國史成文,作者不過編次而已,這種情況可能會有,但未必盡然,而且加工剪裁更是必然的。

    至于尋常記言叙事,如叔時谏縣陳(宣十一年),子罕辭玉(襄十五年),以及"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闵二年)、"室如懸磬,野無青草"(僖二十六年)、"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

    三軍之士皆如挾纩"(宣十二年)、"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同上)、"鮑莊子之智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成十七年)等語,無不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緻,罕譬而喻,富于形象性。

    這在全書中更是随處可見。

     《國語》是一種國别史,分别記載周王朝及諸侯各國之事,而主要在記言,故名為《國語》。

    起于周穆王,終于魯悼公(前1000-前440)。

    司馬遷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從此一般都認為《國語》乃左丘明所作。

    後人以《左傳》、《國語》既同一作者,而《左傳》是傳《春秋》的書,故又稱《國語》為"春秋外傳"。

    其實《國語》記事雖亦終于智伯,而所起則遠自周初,顯然各自為書,與《春秋》不是一個系統,号為"春秋外傳"很不恰當。

    而且書中所記,多與《左傳》重複、抵觸,又彼此之間往往詳略互異,這都說明《國語》和《左傳》的編纂并非出于一手。

    但它的作者和《左傳》一樣,也是戰國初期一個熟悉曆史掌故的人則無問題。

     《國語》所反映的進步思想雖不如《左傳》鮮明,然如祭公谏穆王征犬戎說:"先王耀德不觀兵。

    "又說:"無勤民于遠。

    "邵公谏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都是很有意義的文章。

    從文學上的成就說,《國語》遠不如《左傳》。

    這從長勺之戰可以看出。

    兩書所記,意同而辭不同,一則簡練而恣态有神,一則平庸而枯搞乏味。

    試一比較,優劣自見。

    但《國語》記言之文亦有風趣絕佳者,如《晉語》記姜氏與子犯謀醉重耳一段,重耳和子犯二人對話,幽默生動,當時情景如在目前;而《左傳》于此過于求簡,反覺有所不足。

    此外《晉語》八記叔向谏晉平公事,滑稽諷刺有似《晏子春秋》;《越語》下載越王勾踐與範蠡的問答多用韻語,也各具特色。

     第三節戰國策 《戰國策》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

    其時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約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書名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

    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

    大概是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史料編纂而成。

    後來劉向重加整理,定名為《戰國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中出土大批帛書,其中一部分,經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萬行,一萬一千多字,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

    其中十一章内容見于《戰國策》和《史記》,文字大體相同。

    另十六章,是佚書。

    這部大約編成于秦漢之際,類似後來劉向重編許多縱橫家言為《戰國策》所根據的一種被埋沒的縱橫家言的輯本。

    其中佚書為司馬遷、劉向所未見,為戰國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 《戰國策》的基本内容是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縱橫捭阖的鬥争及其有關的謀議或辭說。

    它保存不少的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春秋以來,長期分裂戰亂,人民無不渴望解甲息兵,恢複和平統一生活。

    諸侯中的強大者,都想"并天下,淩萬乘"。

    所以戰國末年,秦齊二國皆各自稱帝。

    由于社會變革的影響,"地勢形便"的秦國後起變法以緻富強,打破六國均勢局面。

    從此以後,秦以新興力量向外擴張,企圖蠶食諸侯,統一海内,引起各國間的複雜矛盾和鬥争。

    在這種情況下,諸侯間的勝負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武力,但也決定于謀臣策士的勝算和縱橫勢力的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