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關燈
小
中
大
t)表現了在河水渙渙的春天裡,青年男女群遊嬉戲的歡樂。
《靜女》("邶風")、《木瓜》("衛風")、《萚兮》("鄭風")等小詩則表現了愛情生活的和諧與喜悅。
從這裡,人們看到了勞動人民的純潔的内心和開朗的胸懷,即使那些表現愛情生活曲折的也是是如此,像《狡童》、《褰裳》("鄭風"),它們或表現内心的苦悶,或表現歡樂的嘲戲,也都顯得那麼直率大膽,而絕不忸怩作态。
而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中,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昏夜會見中,可以想見勞動人民愛情的真摯。
《出其東門》("鄭風")、《大車》("王風")更表現了他們對愛情的嚴肅态度,那"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謂予不信,有如曒日"的誓言,顯示了詩中主人公任何力量也摧毀不了的相愛的決心。
"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是諷刺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的,如《新台》("邶風")、《南山》("齊風")、《株林》("陳風")等都是。
人民在這些詩裡揭露了統治者的穢行,鞭撻了他們醜惡的靈魂,而且表示了極大的蔑視,像《相鼠》("鄘風")一詩就把統治者看成了連老鼠都不如的東西: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在這些咄咄逼人的語氣中,表現了人民的巨大憤慨和對統治階級清醒的認識。
同時也表現了人民的勝利、自豪的情緒,因為他們确信在精神品格上他們是高高淩駕在統治者的頭上的。
上面是對"國風"思想内容的分析,下面再談談它的藝術特點。
古代勞動人民雖然還處在生産力發展較低的曆史階段,但由于他們長期參加生産勞動和社會鬥争,就逐漸養成了敏銳的觀察力,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他們善于區别事物的善惡,發現事物的特征,并且通過口頭語言和歌舞場景表現出來。
因而在詩歌創作中,不僅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認識和愛憎,而且還表現了他們善于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面反映社會現實的才能。
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有較好的體現,并且成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給予後世詩歌創作以極大的影響。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寫農奴們一年緊張的勞動生活,像一幅幅風俗畫一樣,那麼真實、那麼生動地把他們被壓迫被剝削的處境呈現在讀者面前。
可是自漢以來的儒者都認為它是周公所作,連駁小序最力的朱熹也看作是"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艱難,故陳後稷公劉風化這所由,使瞽矇朝夕諷誦以教之"。
這都是封建學者為掩蓋它的真實面目所施放的煙幕彈。
其實,這首詩真正的意義就在于它是勞動人民自己的創作,以及它所表現的現實主義精神。
方玉潤說得好:"《七月》所言皆農桑稼穑之事,非躬親隴畝,久于其道,不能言之親切有味也如是。
周公生長世胄,位居冢宰,豈暇為此?"(《詩經原始》)"國風"中更多的詩篇則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突出生活的一個側面或人物特征來表現作者對社會的認識和批判。
像《黃鳥》("秦風")作者選擇了用活人殉葬的題材,通過人們對殉葬者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來抗議這種暴行。
《陟岵》("魏風")通過征夫想象中的親人對自己的囑咐來表現當時徭役、兵役帶給人民的痛苦。
《氓》("衛風")則通過女主人被遺棄的不幸遭遇、無限悔恨的傾訴和決絕的态度,使人們看出那個社會制度的罪惡,具有更深刻的批判力量。
而《将仲子》("鄭風")女主人公自述的矛盾心情,令人感到那黑暗現實令人窒息的空氣和階級社會加于女子的桎梏。
"國風"中那些揭露統治者醜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詛咒,都深刻地表達了人民對階級敵人的痛恨,也是對黑暗現實的有力沖擊。
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特色。
盡管"國風"中大都是抒情詩,但它們的作者仍能通過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傾訴,表現了他們的歡樂和悲哀,激起讀者的同情,而且也讓讀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動和他們性格的特征,以及他們的不同面貌。
《褰裳》("鄭風")是很短的一首詩,但那少女的聲音笑貌是如此生動地浮現出來。
《野有死麕》("召南")的末章是一個少女的獨白,它生動地表現了她在等待與愛人相會時内心的激動。
《谷風》("邶風")和《氓》都是描寫婦女被遺棄的詩,二詩的主人公都有相同的不幸遭遇,但在主人公的傾訴中卻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前者性格是柔婉而溫順的,她那如泣如訴的叙述和徘徊遲疑的行動,以及"不念昔者,伊餘來堲"的結尾,表現了她思想的軟弱和胡塗。
後者性格則是剛強而果斷的,她能比較冷靜地陳述事理,并嚴厲譴責了男子的負心,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結尾,更表現了她在訣别時的怨憤情緒和堅決态度。
"國風"中的景物描寫對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例如《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無饑渴? 詩人以家畜、家禽傍晚歸來的生動景象襯托了女主人公倚門伫望歸人的悲傷心情,寫得那麼樸素簡淨而又感人深至。
《蒹葭》("秦風")則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秋蕭瑟的景象,襯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見的空虛和怅惘。
有些詩的起興也同樣對人物形象起襯托作用,如《桃夭》("周南")以鮮豔盛開的桃花起興,它正好是行将出嫁的少女們光采煥發的姿容。
而《谷風》以"習習谷風,以陰以雨"起興,則暗示了将有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
"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并不拘泥,富于變化,許多詩常常沖破四言的定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但并不拗口,反而覺得錯落有緻,讀起來有自然的節奏。
章節的複疊是"國風"在形式上的另一特點。
這當與"國風"全部都可以歌唱有關,但它同時也增加了詩歌的音樂性
《靜女》("邶風")、《木瓜》("衛風")、《萚兮》("鄭風")等小詩則表現了愛情生活的和諧與喜悅。
從這裡,人們看到了勞動人民的純潔的内心和開朗的胸懷,即使那些表現愛情生活曲折的也是是如此,像《狡童》、《褰裳》("鄭風"),它們或表現内心的苦悶,或表現歡樂的嘲戲,也都顯得那麼直率大膽,而絕不忸怩作态。
而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相思中,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昏夜會見中,可以想見勞動人民愛情的真摯。
《出其東門》("鄭風")、《大車》("王風")更表現了他們對愛情的嚴肅态度,那"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謂予不信,有如曒日"的誓言,顯示了詩中主人公任何力量也摧毀不了的相愛的決心。
"國風"中還有不少民歌是諷刺統治階級的荒淫無恥的,如《新台》("邶風")、《南山》("齊風")、《株林》("陳風")等都是。
人民在這些詩裡揭露了統治者的穢行,鞭撻了他們醜惡的靈魂,而且表示了極大的蔑視,像《相鼠》("鄘風")一詩就把統治者看成了連老鼠都不如的東西: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在這些咄咄逼人的語氣中,表現了人民的巨大憤慨和對統治階級清醒的認識。
同時也表現了人民的勝利、自豪的情緒,因為他們确信在精神品格上他們是高高淩駕在統治者的頭上的。
上面是對"國風"思想内容的分析,下面再談談它的藝術特點。
古代勞動人民雖然還處在生産力發展較低的曆史階段,但由于他們長期參加生産勞動和社會鬥争,就逐漸養成了敏銳的觀察力,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他們善于區别事物的善惡,發現事物的特征,并且通過口頭語言和歌舞場景表現出來。
因而在詩歌創作中,不僅表現了他們對現實的認識和愛憎,而且還表現了他們善于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面反映社會現實的才能。
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國風"中有較好的體現,并且成為它顯著的藝術特點,給予後世詩歌創作以極大的影響。
《七月》以素描的手法寫農奴們一年緊張的勞動生活,像一幅幅風俗畫一樣,那麼真實、那麼生動地把他們被壓迫被剝削的處境呈現在讀者面前。
可是自漢以來的儒者都認為它是周公所作,連駁小序最力的朱熹也看作是"周公以成王未知稼穑之艱難,故陳後稷公劉風化這所由,使瞽矇朝夕諷誦以教之"。
這都是封建學者為掩蓋它的真實面目所施放的煙幕彈。
其實,這首詩真正的意義就在于它是勞動人民自己的創作,以及它所表現的現實主義精神。
方玉潤說得好:"《七月》所言皆農桑稼穑之事,非躬親隴畝,久于其道,不能言之親切有味也如是。
周公生長世胄,位居冢宰,豈暇為此?"(《詩經原始》)"國風"中更多的詩篇則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寫,突出生活的一個側面或人物特征來表現作者對社會的認識和批判。
像《黃鳥》("秦風")作者選擇了用活人殉葬的題材,通過人們對殉葬者深切的同情和惋惜來抗議這種暴行。
《陟岵》("魏風")通過征夫想象中的親人對自己的囑咐來表現當時徭役、兵役帶給人民的痛苦。
《氓》("衛風")則通過女主人被遺棄的不幸遭遇、無限悔恨的傾訴和決絕的态度,使人們看出那個社會制度的罪惡,具有更深刻的批判力量。
而《将仲子》("鄭風")女主人公自述的矛盾心情,令人感到那黑暗現實令人窒息的空氣和階級社會加于女子的桎梏。
"國風"中那些揭露統治者醜行的民歌,或再三指斥,或辛辣嘲笑,或狠狠詛咒,都深刻地表達了人民對階級敵人的痛恨,也是對黑暗現實的有力沖擊。
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表現了現實主義藝術的特色。
盡管"國風"中大都是抒情詩,但它們的作者仍能通過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傾訴,表現了他們的歡樂和悲哀,激起讀者的同情,而且也讓讀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動和他們性格的特征,以及他們的不同面貌。
《褰裳》("鄭風")是很短的一首詩,但那少女的聲音笑貌是如此生動地浮現出來。
《野有死麕》("召南")的末章是一個少女的獨白,它生動地表現了她在等待與愛人相會時内心的激動。
《谷風》("邶風")和《氓》都是描寫婦女被遺棄的詩,二詩的主人公都有相同的不幸遭遇,但在主人公的傾訴中卻表現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前者性格是柔婉而溫順的,她那如泣如訴的叙述和徘徊遲疑的行動,以及"不念昔者,伊餘來堲"的結尾,表現了她思想的軟弱和胡塗。
後者性格則是剛強而果斷的,她能比較冷靜地陳述事理,并嚴厲譴責了男子的負心,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結尾,更表現了她在訣别時的怨憤情緒和堅決态度。
"國風"中的景物描寫對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例如《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雞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雞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無饑渴? 詩人以家畜、家禽傍晚歸來的生動景象襯托了女主人公倚門伫望歸人的悲傷心情,寫得那麼樸素簡淨而又感人深至。
《蒹葭》("秦風")則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清秋蕭瑟的景象,襯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見的空虛和怅惘。
有些詩的起興也同樣對人物形象起襯托作用,如《桃夭》("周南")以鮮豔盛開的桃花起興,它正好是行将出嫁的少女們光采煥發的姿容。
而《谷風》以"習習谷風,以陰以雨"起興,則暗示了将有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
"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并不拘泥,富于變化,許多詩常常沖破四言的定格,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但并不拗口,反而覺得錯落有緻,讀起來有自然的節奏。
章節的複疊是"國風"在形式上的另一特點。
這當與"國風"全部都可以歌唱有關,但它同時也增加了詩歌的音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