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詩歌總集--詩經
關燈
小
中
大
ot)最後一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人把抒情融化到景物的描繪中,把征夫久役将歸的又悲又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那麼生動真切。
再如《大東》("小雅")更把東方諸侯各國人民困于沉重賦役的滿腔憤怒借天上星宿的形象很好地抒發出來,詩人抱怨它們的有名無實,不僅無助于人民的生活,而且也好像在幫助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掠奪。
在西周後期的雅詩中,還有少數勞動人民的作品,如《苕之華》、《何草不黃》(均見"小雅"),它們揭露了統治階級奴役人民、剝削人民的罪惡,表達了人民的憤慨,都具有強烈的人民性,更值得重視。
第三節國風 "國風"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們在最後寫定時,雖可能有所潤色,有的甚至還被竄改,但依然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
這些周代民歌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同時也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
它們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晶瑩的珠寶。
"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鮮明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處境,表達了他們對剝削、壓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最早的現實主義詩篇。
像《七月》("豳風")在不很長的篇幅裡反映了當時奴隸充滿血淚的生活,是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的勞動人民無冬無夏地勞動,而仍舊過着衣食不得溫飽,房屋不能抵禦風寒的悲慘生活。
從"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描寫中,更使人想象到當時的勞動婦女不僅以自己緊張的勞動為奴隸主創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連身體也為奴隸主所占有,任憑他們踐踏和糟蹋。
《七月》的作者還有意識地對照勞動人民與奴隸主的生活,從而顯示了階級社會的不合理。
《代檀》("魏風")的作者更以鮮明的事實啟發了被剝削者的階級意識的覺醒,點燃了他們的階級仇恨的火焰: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沮且漣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貆?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是一群在河邊砍伐木材的奴隸唱的歌,他們向剝削者提出了正義的責問:為什麼那些整天都在勞動的人反而無依無食,而你們這些"不稼不穑"、"不狩不獵"的人,反而坐享别人的勞動成果?這種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以及對于壓迫和剝削的憤激情緒,不能不導緻人民的反抗。
雖然"國風"中沒有保存反映人民與統治階級直接鬥争的詩篇,但《碩鼠》("魏風")中描寫了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沉重的剝削而想到逃亡,這在當時社會裡是帶有反抗意義的。
詩中把剝削者比作"貪而畏人"的大老鼠,它表達了人民對他們的蔑視和仇視。
詩中所再三詠歎的沒有人為饑寒而悲号的樂土,盡管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但依然強烈地表達了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在它流傳過程中一直成為鼓舞勞動人民為反抗剝削和壓迫,争取美好生活而鬥争的精神力量。
"國風"中如《式微》、《擊鼓》(均見"邶風")、《陟岵》("魏風")、《揚之水》("王風")等詩篇,還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負擔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兵役和徭役不僅給被役者本身帶來重大的痛苦,還破壞了正常的生産和家庭生活,使他們的父母無人奉養,而陷于難以存活的境地。
《鸨羽》("唐風")為此提出了沉痛的控訴: 肅肅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國風"中還有一些思婦的詩,它們同樣反映了兵役、舶役帶給人民的痛苦,如《殷其雷》("召南")、《伯兮》("衛風")、《君子于役》("王風")等都是這一類的詩篇。
《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豪沐?誰适為容"一章,更十分形象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行人的懷念和對愛情的忠貞,其詞意頗為漢魏以後的思婦詩所汲取。
《東山》("豳風")寫行人久役将歸的心情,詩中主人公對家鄉、親人的懷念和向往,表達了在長期的服役中,人民要求過正常勞動生活的願望,是這類詩中最著名的一篇。
但應該指出,勞動人民并不貪圖苟安,當強敵壓境、外族入侵時,人民所表現的是"王于興師,修我戈予,與子同仇"("秦風"《無衣》),鬥志是昂揚的。
這種共同禦侮的要求和戰鬥的熱情,是人民争取和平生活和愛國精神的進一步表現。
以婚姻戀愛為主題的民歌在"國風"中占有較大的數量。
在階級社會中,婚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風"中這類詩歌對此有強烈的反映。
由于婦女的特定社會地位,不合理的婚姻帶給她們的痛苦更深,所以這類詩歌多從女子方面來抒與,《氓》("衛風")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棄婦詩。
詩中的女主人以純潔誠摯的心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她沒有得到,負心的男子騙取了她的财物,也騙取了她的愛情,結婚才隻三年,她就被遺棄了: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現實是這樣的殘酷,一個無辜的被遺棄的婦女竟在自己兄弟那裡都不能得到同情,因此,她對于自己的過去,不僅是悔,而且有着無比的恨。
在她那"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熱情呼喊中,包含着自己血淚的教訓。
反映婦女這種悲慘遭遇的還有《谷風》("邶風")、《中谷有蓷》("王風")、《遵大路》("鄭風")等。
《柏舟》("鄘風")更是具有強烈反抗意識的詩篇,詩中的女主人自己選擇了配偶,當父母逼迫她放棄時,她表示了至死不變的态度: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以矢靡它。
母也天隻!不諒人隻! 這種為追求幸福而頑強鬥争的精神在後來的許多婦女形象如劉蘭芝、祝英台、白娘子等身上得到更完善的發展。
"國風"中還有不少戀歌。
由于勞動人民的經濟地位和勞動生活,決定了這些戀歌的健康、樂觀的基調。
《溱洧》("鄭風&quo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人把抒情融化到景物的描繪中,把征夫久役将歸的又悲又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那麼生動真切。
再如《大東》("小雅")更把東方諸侯各國人民困于沉重賦役的滿腔憤怒借天上星宿的形象很好地抒發出來,詩人抱怨它們的有名無實,不僅無助于人民的生活,而且也好像在幫助統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掠奪。
在西周後期的雅詩中,還有少數勞動人民的作品,如《苕之華》、《何草不黃》(均見"小雅"),它們揭露了統治階級奴役人民、剝削人民的罪惡,表達了人民的憤慨,都具有強烈的人民性,更值得重視。
第三節國風 "國風"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它們在最後寫定時,雖可能有所潤色,有的甚至還被竄改,但依然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
這些周代民歌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同時也顯示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才能。
它們是《詩經》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晶瑩的珠寶。
"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鮮明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處境,表達了他們對剝削、壓迫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最早的現實主義詩篇。
像《七月》("豳風")在不很長的篇幅裡反映了當時奴隸充滿血淚的生活,是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
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的勞動人民無冬無夏地勞動,而仍舊過着衣食不得溫飽,房屋不能抵禦風寒的悲慘生活。
從"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描寫中,更使人想象到當時的勞動婦女不僅以自己緊張的勞動為奴隸主創造了大量的财富,而且連身體也為奴隸主所占有,任憑他們踐踏和糟蹋。
《七月》的作者還有意識地對照勞動人民與奴隸主的生活,從而顯示了階級社會的不合理。
《代檀》("魏風")的作者更以鮮明的事實啟發了被剝削者的階級意識的覺醒,點燃了他們的階級仇恨的火焰: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幹兮,河水沮且漣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貆?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這是一群在河邊砍伐木材的奴隸唱的歌,他們向剝削者提出了正義的責問:為什麼那些整天都在勞動的人反而無依無食,而你們這些"不稼不穑"、"不狩不獵"的人,反而坐享别人的勞動成果?這種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以及對于壓迫和剝削的憤激情緒,不能不導緻人民的反抗。
雖然"國風"中沒有保存反映人民與統治階級直接鬥争的詩篇,但《碩鼠》("魏風")中描寫了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沉重的剝削而想到逃亡,這在當時社會裡是帶有反抗意義的。
詩中把剝削者比作"貪而畏人"的大老鼠,它表達了人民對他們的蔑視和仇視。
詩中所再三詠歎的沒有人為饑寒而悲号的樂土,盡管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但依然強烈地表達了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在它流傳過程中一直成為鼓舞勞動人民為反抗剝削和壓迫,争取美好生活而鬥争的精神力量。
"國風"中如《式微》、《擊鼓》(均見"邶風")、《陟岵》("魏風")、《揚之水》("王風")等詩篇,還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沉重的徭役、兵役負擔下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兵役和徭役不僅給被役者本身帶來重大的痛苦,還破壞了正常的生産和家庭生活,使他們的父母無人奉養,而陷于難以存活的境地。
《鸨羽》("唐風")為此提出了沉痛的控訴: 肅肅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國風"中還有一些思婦的詩,它們同樣反映了兵役、舶役帶給人民的痛苦,如《殷其雷》("召南")、《伯兮》("衛風")、《君子于役》("王風")等都是這一類的詩篇。
《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豪沐?誰适為容"一章,更十分形象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行人的懷念和對愛情的忠貞,其詞意頗為漢魏以後的思婦詩所汲取。
《東山》("豳風")寫行人久役将歸的心情,詩中主人公對家鄉、親人的懷念和向往,表達了在長期的服役中,人民要求過正常勞動生活的願望,是這類詩中最著名的一篇。
但應該指出,勞動人民并不貪圖苟安,當強敵壓境、外族入侵時,人民所表現的是"王于興師,修我戈予,與子同仇"("秦風"《無衣》),鬥志是昂揚的。
這種共同禦侮的要求和戰鬥的熱情,是人民争取和平生活和愛國精神的進一步表現。
以婚姻戀愛為主題的民歌在"國風"中占有較大的數量。
在階級社會中,婚姻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國風"中這類詩歌對此有強烈的反映。
由于婦女的特定社會地位,不合理的婚姻帶給她們的痛苦更深,所以這類詩歌多從女子方面來抒與,《氓》("衛風")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棄婦詩。
詩中的女主人以純潔誠摯的心追求愛情和幸福,但她沒有得到,負心的男子騙取了她的财物,也騙取了她的愛情,結婚才隻三年,她就被遺棄了: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現實是這樣的殘酷,一個無辜的被遺棄的婦女竟在自己兄弟那裡都不能得到同情,因此,她對于自己的過去,不僅是悔,而且有着無比的恨。
在她那"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的熱情呼喊中,包含着自己血淚的教訓。
反映婦女這種悲慘遭遇的還有《谷風》("邶風")、《中谷有蓷》("王風")、《遵大路》("鄭風")等。
《柏舟》("鄘風")更是具有強烈反抗意識的詩篇,詩中的女主人自己選擇了配偶,當父母逼迫她放棄時,她表示了至死不變的态度: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以矢靡它。
母也天隻!不諒人隻! 這種為追求幸福而頑強鬥争的精神在後來的許多婦女形象如劉蘭芝、祝英台、白娘子等身上得到更完善的發展。
"國風"中還有不少戀歌。
由于勞動人民的經濟地位和勞動生活,決定了這些戀歌的健康、樂觀的基調。
《溱洧》("鄭風&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