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描寫得十分驚心動魄,富于藝術想象。
又據傳說,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涿鹿在今河北懷來縣,可見我國古代北方是有過這種族間的激烈鬥争的。
此外還有很多神話在今天看來極有意義。
例如《述異記》謂盤古死後"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等傳說,表現原始人的樸素唯物思想,這表明了他們從事物變化的初步認識中産生了簡單的進化觀念,那就是世界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由物質變化而來的。
又如《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刑天與帝争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表現了階級社會奴隸反抗奴隸主的叛逆精神。
它極其明顯地表明了勞動人民對于象征絕對權威的天帝的反抗,這是一種極為大膽的革命思想。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流傳的神話故事是豐富多采的。
原始人在強大的自然力支配下,有時不免會驚恐、贊歎,當鬥争失敗時,又不免懊惱、懷疑,甚至感到自己渺小和軟弱無力。
為了了解一些問題,例如對死後的推想及如何戰勝敵人等,他們把企圖克服一切自然力的要求變為類人的神道--上帝的形象,于是在創造神話的同時,也創造了原始宗教。
這本是使自己的經驗、情感和幻想化為形象,同樣屬于藝術的創造,沒有絲毫恐吓意義(參看高爾基《說文化》和《答複》,見《高爾基論文選集》)。
但階級社會産生以後,統治者就利用它麻醉人民,統治人民,把原始人所創造的"類人的神道"改變為一個抽象的上帝來主宰一切,這樣,宗教就為剝削階級服務,愈來愈帶有迷信的性質。
所以神話和後世的宗教迷信根本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因為神話是要同自然作鬥争的,要想戰勝自然的,而宗教迷信的神則是至高無上不可抗拒的人類萬物的主宰。
因此,後世宗教不但要求人們崇拜神,向神伸手乞求,而且對神屈服、投降,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神。
例如後羿敢于射日,而迷信者則拜太陽神,這就說明神話和宗教迷信的根本區别。
所以神話對世界采取積極态度,敢于反抗神的權威,富于革命性;宗教迷信總是消極的,它宣傳人對神的無力和無能,必須做神的犧牲品。
因此,神話是現實生活鬥争的反映,而宗教迷信則是脫離現實的純心理活動的表現。
由于年代久遠而逐漸失傳,由于古代文字繁難,書寫工具不便,史前神話完整流傳下來的較少。
但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曆史家和哲學家的曲解,以緻不少豐富美麗的神話故事逐漸變質,逐漸僵化。
例如"黃帝三百年"(見《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有四面"(見《屍子》)以及"夔一足"(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的傳說,《詩經?商頌》"玄鳥生商"的神話,春秋戰國時尚在口頭流傳,而或被歪曲,或被斥為齊東野人之語,極力設法改變它們的真相,加以所謂合理的解釋。
特别是古代的"五帝",秦漢以前,本是一個神話傳說的中心,而司馬遷認為那些百家之說,"其文不雅馴",删去許多材料,組成《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因而許多神話都被曆史化了。
這是很可惜的。
古代神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萌芽,它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一般說,神話的創作基礎是現實的,神話的創作方法是浪漫的。
而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那種新奇奔放的幻想,啟發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
例如屈原的楚辭,莊子的散文,阮籍、陶淵明、李白、李賀、蘇轼等的詩歌,特别是小說戲劇如《柳毅傳書》、《張生煮海》、《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魯迅的《故事新編》等,或采用其故事,或學習其作風,或改編其原作,因而創作出許多更完整、更美麗、更提高、更驚心動魄,富于藝術感染力的新作品來。
有的辭賦家、詩家、散文家往往把神話故事載入篇章,形諸歌詠,或用作典故,以充實作品的内容;或借為諷刺,以抒寫作者的情緒;或煉成詞藻,變為精粹的、形象的文學語言。
尤其重要的是神話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以及對現實的積極态度,強烈要求改變現實、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鼓舞人們的革命精神,對作家進步世界觀的形成和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起重要作用。
又據傳說,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涿鹿在今河北懷來縣,可見我國古代北方是有過這種族間的激烈鬥争的。
此外還有很多神話在今天看來極有意義。
例如《述異記》謂盤古死後"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等傳說,表現原始人的樸素唯物思想,這表明了他們從事物變化的初步認識中産生了簡單的進化觀念,那就是世界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由物質變化而來的。
又如《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刑天與帝争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表現了階級社會奴隸反抗奴隸主的叛逆精神。
它極其明顯地表明了勞動人民對于象征絕對權威的天帝的反抗,這是一種極為大膽的革命思想。
由此可見,我國古代流傳的神話故事是豐富多采的。
原始人在強大的自然力支配下,有時不免會驚恐、贊歎,當鬥争失敗時,又不免懊惱、懷疑,甚至感到自己渺小和軟弱無力。
為了了解一些問題,例如對死後的推想及如何戰勝敵人等,他們把企圖克服一切自然力的要求變為類人的神道--上帝的形象,于是在創造神話的同時,也創造了原始宗教。
這本是使自己的經驗、情感和幻想化為形象,同樣屬于藝術的創造,沒有絲毫恐吓意義(參看高爾基《說文化》和《答複》,見《高爾基論文選集》)。
但階級社會産生以後,統治者就利用它麻醉人民,統治人民,把原始人所創造的"類人的神道"改變為一個抽象的上帝來主宰一切,這樣,宗教就為剝削階級服務,愈來愈帶有迷信的性質。
所以神話和後世的宗教迷信根本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因為神話是要同自然作鬥争的,要想戰勝自然的,而宗教迷信的神則是至高無上不可抗拒的人類萬物的主宰。
因此,後世宗教不但要求人們崇拜神,向神伸手乞求,而且對神屈服、投降,把自己的命運完全交給神。
例如後羿敢于射日,而迷信者則拜太陽神,這就說明神話和宗教迷信的根本區别。
所以神話對世界采取積極态度,敢于反抗神的權威,富于革命性;宗教迷信總是消極的,它宣傳人對神的無力和無能,必須做神的犧牲品。
因此,神話是現實生活鬥争的反映,而宗教迷信則是脫離現實的純心理活動的表現。
由于年代久遠而逐漸失傳,由于古代文字繁難,書寫工具不便,史前神話完整流傳下來的較少。
但更主要的原因則是曆史家和哲學家的曲解,以緻不少豐富美麗的神話故事逐漸變質,逐漸僵化。
例如"黃帝三百年"(見《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有四面"(見《屍子》)以及"夔一足"(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的傳說,《詩經?商頌》"玄鳥生商"的神話,春秋戰國時尚在口頭流傳,而或被歪曲,或被斥為齊東野人之語,極力設法改變它們的真相,加以所謂合理的解釋。
特别是古代的"五帝",秦漢以前,本是一個神話傳說的中心,而司馬遷認為那些百家之說,"其文不雅馴",删去許多材料,組成《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因而許多神話都被曆史化了。
這是很可惜的。
古代神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萌芽,它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一般說,神話的創作基礎是現實的,神話的創作方法是浪漫的。
而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那種新奇奔放的幻想,啟發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豐富的文學題材和藝術形象。
例如屈原的楚辭,莊子的散文,阮籍、陶淵明、李白、李賀、蘇轼等的詩歌,特别是小說戲劇如《柳毅傳書》、《張生煮海》、《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魯迅的《故事新編》等,或采用其故事,或學習其作風,或改編其原作,因而創作出許多更完整、更美麗、更提高、更驚心動魄,富于藝術感染力的新作品來。
有的辭賦家、詩家、散文家往往把神話故事載入篇章,形諸歌詠,或用作典故,以充實作品的内容;或借為諷刺,以抒寫作者的情緒;或煉成詞藻,變為精粹的、形象的文學語言。
尤其重要的是神話的樂觀主義、英雄主義以及對現實的積極态度,強烈要求改變現實、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鼓舞人們的革命精神,對作家進步世界觀的形成和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