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想象的:最初的時候,天地不知為什麼經過一度大破壞,洪水暴發了,火也焚燒起來了,人類和一切生物都毀滅了。
後來女娲這個女神想盡了方法,才把天地重新創造起來。
她撲滅了炎火,弄幹了洪水,樹立了四極,然後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類來,才有今天的世界。
所以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創造者,而且還是人類萬物的始祖。
但《淮南子》這一片段的記載不完全,必須參考其他文獻,上述意義才更明顯。
例如《風俗通義》引俗說,謂"天地開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黃土作人。
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纟恒于泥中,舉以為人。
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纟恒人也"(《太平禦覽》七十八引)。
又如《荊楚歲時記》及董勳《問禮俗》都說陰曆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
這些都是有關女娲創造人類萬物神話的部分殘馀。
不過上述"俗說"中的解釋部分滲入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它把被剝削階級的"貧賤凡庸"說成是先天注定的,同時為剝削階級的特殊地位找到了理由。
(二)後羿射日後羿射日的神話故事也是《淮南子》記得最詳細: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犭俞、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犭俞,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本經訓》 這大概是我國氏族社會後期的一個為民除害的英雄神話。
這個神話之所以産生,大概是由于遠古時代發生過一次或數次大旱,如古書所謂湯有七年的大旱災。
人民群衆度過這場災難之後,久而久之,幻想出一個善射的神弓手後羿曾經射去了九個太陽,隻留下一個。
從此以後,才減輕了旱災的威脅。
同時又射死了許多毒蛇猛獸,使大家能夠安心生産。
這裡含有歌頌勞動英雄的意義,也有贊揚優良的勞動工具和巧妙的勞動技術的意義。
看他能夠運用自己的武器同許多害人的東西作鬥争,替人民做了無數的好事,可見原始人是在塑造一個自己的英雄形象,描繪一個一切自然災難的戰勝者。
當然,這個神話通過後人的傳說,把反映氏族部落集體抗旱、除害的行動歸功于什麼堯天子,顯然是階級社會的意識。
(三)鲧、禹治洪水關于鲧、禹治洪水的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内經》有如下的記載: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概也是上古時代某一地區曾發生過大水災,由于人民群衆不斷努力,長期同洪水博鬥,終于達到勝利,恢複了正常生産,于是就産生了鲧、禹治水的神話。
鲧是為人民而犧牲的英雄形象。
但他的兒子禹終能繼父之志,戰勝洪水,所以也就成為人民擁戴的英雄的首領。
鲧、禹父子兩代治洪水,是我國古代流傳最廣、内容最豐富的神話,《山海經?海内經》這段記載實在過于簡單,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例如鲧、禹化熊等。
又同書《海外北經》、《北荒北經》都說禹殺共工臣相柳(繇),共工是水神,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訓》)。
祝融又是火神,殺鲧于羽郊。
不難想象,這個神話必包括豐富曲折、極為動人的鬥争内容。
不過這個神話,也摻雜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因為鲧之被殺,正是最高統治者同人民對立以及地上王權--奴隸主的權威日益提高的反映。
(四)黃帝擒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載: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據《龍魚河圖》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
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相傳蚩尤是古代黎族的首領,那時黎族很多,号稱九黎。
"九"可能是表示多數。
每族包括九個兄弟氏族,共有八十一個氏族。
可見蚩尤是古代一個強大的部族聯盟的代表。
黃帝擒殺蚩尤的神話故事是我國氏族社會部族之間相互鬥争的反映。
傳說中的蚩尤都好像妖怪,而黃帝就像一個降魔大将軍,所以把這場戰争
後來女娲這個女神想盡了方法,才把天地重新創造起來。
她撲滅了炎火,弄幹了洪水,樹立了四極,然後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類來,才有今天的世界。
所以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創造者,而且還是人類萬物的始祖。
但《淮南子》這一片段的記載不完全,必須參考其他文獻,上述意義才更明顯。
例如《風俗通義》引俗說,謂"天地開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黃土作人。
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纟恒于泥中,舉以為人。
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纟恒人也"(《太平禦覽》七十八引)。
又如《荊楚歲時記》及董勳《問禮俗》都說陰曆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
這些都是有關女娲創造人類萬物神話的部分殘馀。
不過上述"俗說"中的解釋部分滲入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它把被剝削階級的"貧賤凡庸"說成是先天注定的,同時為剝削階級的特殊地位找到了理由。
(二)後羿射日後羿射日的神話故事也是《淮南子》記得最詳細: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犭俞、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犭俞,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本經訓》 這大概是我國氏族社會後期的一個為民除害的英雄神話。
這個神話之所以産生,大概是由于遠古時代發生過一次或數次大旱,如古書所謂湯有七年的大旱災。
人民群衆度過這場災難之後,久而久之,幻想出一個善射的神弓手後羿曾經射去了九個太陽,隻留下一個。
從此以後,才減輕了旱災的威脅。
同時又射死了許多毒蛇猛獸,使大家能夠安心生産。
這裡含有歌頌勞動英雄的意義,也有贊揚優良的勞動工具和巧妙的勞動技術的意義。
看他能夠運用自己的武器同許多害人的東西作鬥争,替人民做了無數的好事,可見原始人是在塑造一個自己的英雄形象,描繪一個一切自然災難的戰勝者。
當然,這個神話通過後人的傳說,把反映氏族部落集體抗旱、除害的行動歸功于什麼堯天子,顯然是階級社會的意識。
(三)鲧、禹治洪水關于鲧、禹治洪水的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内經》有如下的記載: 洪水滔天,鲧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鲧于羽郊。
鲧複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概也是上古時代某一地區曾發生過大水災,由于人民群衆不斷努力,長期同洪水博鬥,終于達到勝利,恢複了正常生産,于是就産生了鲧、禹治水的神話。
鲧是為人民而犧牲的英雄形象。
但他的兒子禹終能繼父之志,戰勝洪水,所以也就成為人民擁戴的英雄的首領。
鲧、禹父子兩代治洪水,是我國古代流傳最廣、内容最豐富的神話,《山海經?海内經》這段記載實在過于簡單,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例如鲧、禹化熊等。
又同書《海外北經》、《北荒北經》都說禹殺共工臣相柳(繇),共工是水神,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經訓》)。
祝融又是火神,殺鲧于羽郊。
不難想象,這個神話必包括豐富曲折、極為動人的鬥争内容。
不過這個神話,也摻雜了階級社會的意識,因為鲧之被殺,正是最高統治者同人民對立以及地上王權--奴隸主的權威日益提高的反映。
(四)黃帝擒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載: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
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縱)大風雨。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據《龍魚河圖》說:"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
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相傳蚩尤是古代黎族的首領,那時黎族很多,号稱九黎。
"九"可能是表示多數。
每族包括九個兄弟氏族,共有八十一個氏族。
可見蚩尤是古代一個強大的部族聯盟的代表。
黃帝擒殺蚩尤的神話故事是我國氏族社會部族之間相互鬥争的反映。
傳說中的蚩尤都好像妖怪,而黃帝就像一個降魔大将軍,所以把這場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