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quot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又如《河圖玉版》也有一段記載: 古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
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發而舞。
由此可見,遠古時代的歌舞是互相結合的。
"投足"是一種舞的姿态。
三個人手裡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個人吹着竹筒,被發而舞,這正是歌舞和音樂相結合的最好的說明。
在這種最樸素的集體文藝活動中,并沒有某種單純的文學獨立存在着。
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本是一種生産行為的重演,或者說是勞動過程的回憶,也可以說是生産意識的延續和生活欲望的擴大。
因為其中顯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熱烈的願望。
因此,原始的詩歌韻語常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例如《吳越春秋》的《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指禽獸)。
從前有人認為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固然沒有根據,但從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無疑的這是一首比較原始的獵歌。
它回憶了幾乎全部的狩獵過程,反映了漁獵時代的社會生活。
不僅《彈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樂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為什麼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顯然因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時的人們所最珍貴的東西。
為了表示它和生産勞動有密切的關系以及對自己生活的需要,這種歌舞的表現形式在他們看來,自然是最恰當的。
可以聯想到,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點類似。
(普列漢諾夫《藝術論》第90頁,魯迅譯)。
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雖或于後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奮五谷"、"總禽獸"等名稱,也顯然符合古代勞動人民的狩獵、牧畜和耕種幾個階段的生活内容。
而所謂"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們對于生産有關的氣候和土壤的重視。
總之,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而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是和他們的集體生産勞動分不開的。
原始人不認識自然的客觀規律,認為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觀的意志随便改變。
他們相信自己語言的力量,企圖用它來"控制自發的害人的自然現象",甚至企圖用它去影響神,以達到某種願望;于是常常把詩歌當作"咒語"來使用。
目的是為了滿足對現實的要求,而方法則是把人們的能力加以理想化。
這是屬于藝術的創作。
例如相傳為伊耆氏的《蠟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禮記·郊特牲》 雖然是以祝詞的面貌出現,但本質上實具有"咒語"的作用。
因為從詞句上看,與其說是祈禱,不如說是命令。
這裡,作者在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
他如相傳為舜的《祠田辭》(《文心雕龍?祝盟》),以及淳于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記?滑稽列傳》)等,都是想通過詩歌形式的語言來達到某種幻想的目的,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所以說,詩歌的發展,又與原始宗教的"咒語"有密切關系。
散文的産生較晚于詩歌,它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而以文字為其必要的條件。
未有文字,早有詩歌,而散文則産生于既有文字之後。
由于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了散文的發展。
散文本來不用韻,但它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也要求簡短、精煉,便于記誦,所以往往有節奏、有韻調而富于詩的味道。
先秦散文中常雜有大量韻語,可能與這種情況有關。
例如: 無偏無頗(古本作"頗",今本作"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尚書·洪範》 又如: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辭傳》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
又如《河圖玉版》也有一段記載: 古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
截竹長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發而舞。
由此可見,遠古時代的歌舞是互相結合的。
"投足"是一種舞的姿态。
三個人手裡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個人吹着竹筒,被發而舞,這正是歌舞和音樂相結合的最好的說明。
在這種最樸素的集體文藝活動中,并沒有某種單純的文學獨立存在着。
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本是一種生産行為的重演,或者說是勞動過程的回憶,也可以說是生産意識的延續和生活欲望的擴大。
因為其中顯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熱烈的願望。
因此,原始的詩歌韻語常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例如《吳越春秋》的《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指禽獸)。
從前有人認為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固然沒有根據,但從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無疑的這是一首比較原始的獵歌。
它回憶了幾乎全部的狩獵過程,反映了漁獵時代的社會生活。
不僅《彈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樂也足以說明這一點。
為什麼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顯然因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時的人們所最珍貴的東西。
為了表示它和生産勞動有密切的關系以及對自己生活的需要,這種歌舞的表現形式在他們看來,自然是最恰當的。
可以聯想到,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點類似。
(普列漢諾夫《藝術論》第90頁,魯迅譯)。
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雖或于後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奮五谷"、"總禽獸"等名稱,也顯然符合古代勞動人民的狩獵、牧畜和耕種幾個階段的生活内容。
而所謂"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們對于生産有關的氣候和土壤的重視。
總之,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而原始人的文學藝術活動是和他們的集體生産勞動分不開的。
原始人不認識自然的客觀規律,認為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觀的意志随便改變。
他們相信自己語言的力量,企圖用它來"控制自發的害人的自然現象",甚至企圖用它去影響神,以達到某種願望;于是常常把詩歌當作"咒語"來使用。
目的是為了滿足對現實的要求,而方法則是把人們的能力加以理想化。
這是屬于藝術的創作。
例如相傳為伊耆氏的《蠟辭》: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禮記·郊特牲》 雖然是以祝詞的面貌出現,但本質上實具有"咒語"的作用。
因為從詞句上看,與其說是祈禱,不如說是命令。
這裡,作者在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
他如相傳為舜的《祠田辭》(《文心雕龍?祝盟》),以及淳于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記?滑稽列傳》)等,都是想通過詩歌形式的語言來達到某種幻想的目的,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所以說,詩歌的發展,又與原始宗教的"咒語"有密切關系。
散文的産生較晚于詩歌,它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而以文字為其必要的條件。
未有文字,早有詩歌,而散文則産生于既有文字之後。
由于社會生活的需要,促進了散文的發展。
散文本來不用韻,但它在發展的最初階段,由于物質條件的限制,也要求簡短、精煉,便于記誦,所以往往有節奏、有韻調而富于詩的味道。
先秦散文中常雜有大量韻語,可能與這種情況有關。
例如: 無偏無頗(古本作"頗",今本作"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尚書·洪範》 又如: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辭傳》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同心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