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上古文學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文學藝術的起源
文學藝術起源于生産勞動。
它的産生一直要追溯到人類生活的最原始階段。
原始人在其勞動的過程中,由于筋力的張馳和工具運用的配合,自然地發出勞動的呼聲。
這種呼聲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間歇,在一定時間内,或者重複而無變化,或者變化而有規律,這樣就産生了節奏。
這種簡單的節奏就是音樂、舞蹈的節拍和詩歌韻律的起源。
從文獻來看,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的。
例如《淮南子?道應訓》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這幾句話是根據《呂氏春秋?淫辭篇》來的,"邪許"本作"輿謼"。
所謂"舉重勸力之歌",就是指人們集體勞動時,一倡一和,借以調整動作、減輕疲勞、加強工作效率的呼聲。
舉重時是這樣,舂碓時也是這樣。
《禮記》的《曲禮》和《檀弓》二篇都說:"鄰有喪,舂不相。
""相"是送杵聲,其作用與舉大木者的呼"邪許"正複相同。
再從現實生活來看,水手的搖橹和拉纖,建築工人的打夯,碼頭工人的搬運,都可以聽到集體的、個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聲,音調和諧而有節奏。
從這些地方我們極其明顯地看到勞動和文學藝術的密切關系,而且那種節奏是在勞動時的特殊條件下産生的、規定的。
這就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定論斷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聲,雖然隻是一種聲音,沒有任何歌詞,但那種自然而健康的韻律實際上就是詩歌的起源,也是文學創作的開始。
關于這,魯迅更說得很明白: 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
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
假如那時大家擡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
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
......倘若用什麼記号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但雖然如此,那種有聲無義的韻律究竟不是詩歌。
真正有意義的詩歌又是怎樣産生的呢?原來原始人在長期的勞動中,由于大腦和發音器官的發達,逐漸産生了思維和語言。
當然語言在最初也不過是簡單的呼喊,後來才逐漸發展為音節分明、以至于能夠作為人類的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的工具。
這時候如果在呼聲的間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語言,即使是最簡單的語言,如《候人歌》那樣:"候人兮猗!"(《呂氏春秋?音初篇》)隻是在"兮"、"猗"的呼聲上添了兩個詞。
然而這種表意的語言一旦同具有節奏性的呼聲或歎聲結合時,便成為有意義的詩歌。
當然,這僅僅是原始的詩歌形式。
後來還有不少民歌保存這種形式,句末常常帶有呼歎作用的聲符,如"兮"、"猗"之類。
但這個聲符的作用已經不如原始詩歌組成部分那麼重要。
社會生活日益複雜,語言日益發展,這種詩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為語助詞的呼歎詞,其作用幾乎降到可有可無的地位。
間有保留這種原始性的,有如梁鴻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個感歎詞--"噫"字,那是很少的。
這樣的結尾形式,如果我們不從原始詩歌的發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
它并不是一種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遺留,作者有意識地加強詩歌句尾的節奏性的呼歎作用而已。
《詩經》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屬于這一類型的。
不可想象,原始人剛剛學會說話,或者還沒有創造任何記錄語言的簡單符号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單純的文學作品。
因此歌舞和音樂融合在一起就成為原始人藝術活動的一般形式。
例如《呂氏春秋?古樂篇》的一段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
它的産生一直要追溯到人類生活的最原始階段。
原始人在其勞動的過程中,由于筋力的張馳和工具運用的配合,自然地發出勞動的呼聲。
這種呼聲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間歇,在一定時間内,或者重複而無變化,或者變化而有規律,這樣就産生了節奏。
這種簡單的節奏就是音樂、舞蹈的節拍和詩歌韻律的起源。
從文獻來看,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說明的。
例如《淮南子?道應訓》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這幾句話是根據《呂氏春秋?淫辭篇》來的,"邪許"本作"輿謼"。
所謂"舉重勸力之歌",就是指人們集體勞動時,一倡一和,借以調整動作、減輕疲勞、加強工作效率的呼聲。
舉重時是這樣,舂碓時也是這樣。
《禮記》的《曲禮》和《檀弓》二篇都說:"鄰有喪,舂不相。
""相"是送杵聲,其作用與舉大木者的呼"邪許"正複相同。
再從現實生活來看,水手的搖橹和拉纖,建築工人的打夯,碼頭工人的搬運,都可以聽到集體的、個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聲,音調和諧而有節奏。
從這些地方我們極其明顯地看到勞動和文學藝術的密切關系,而且那種節奏是在勞動時的特殊條件下産生的、規定的。
這就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定論斷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呼聲,雖然隻是一種聲音,沒有任何歌詞,但那種自然而健康的韻律實際上就是詩歌的起源,也是文學創作的開始。
關于這,魯迅更說得很明白: 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
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複雜的聲音來。
假如那時大家擡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
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
......倘若用什麼記号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但雖然如此,那種有聲無義的韻律究竟不是詩歌。
真正有意義的詩歌又是怎樣産生的呢?原來原始人在長期的勞動中,由于大腦和發音器官的發達,逐漸産生了思維和語言。
當然語言在最初也不過是簡單的呼喊,後來才逐漸發展為音節分明、以至于能夠作為人類的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的工具。
這時候如果在呼聲的間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語言,即使是最簡單的語言,如《候人歌》那樣:"候人兮猗!"(《呂氏春秋?音初篇》)隻是在"兮"、"猗"的呼聲上添了兩個詞。
然而這種表意的語言一旦同具有節奏性的呼聲或歎聲結合時,便成為有意義的詩歌。
當然,這僅僅是原始的詩歌形式。
後來還有不少民歌保存這種形式,句末常常帶有呼歎作用的聲符,如"兮"、"猗"之類。
但這個聲符的作用已經不如原始詩歌組成部分那麼重要。
社會生活日益複雜,語言日益發展,這種詩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為語助詞的呼歎詞,其作用幾乎降到可有可無的地位。
間有保留這種原始性的,有如梁鴻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個感歎詞--"噫"字,那是很少的。
這樣的結尾形式,如果我們不從原始詩歌的發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
它并不是一種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遺留,作者有意識地加強詩歌句尾的節奏性的呼歎作用而已。
《詩經》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屬于這一類型的。
不可想象,原始人剛剛學會說話,或者還沒有創造任何記錄語言的簡單符号的時候,會出現什麼單純的文學作品。
因此歌舞和音樂融合在一起就成為原始人藝術活動的一般形式。
例如《呂氏春秋?古樂篇》的一段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