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子部,藝術類,書畫之屬,禦定佩文齋書畫譜> 欽定四庫全書 禦定佩文齋書畫譜目録 第七卷 論書七【書學下】 宋高宗論書 宋姜夔續書譜 宋曹勳論書 宋範成大論書 宋朱熹論書 宋黃希先論學書 宋樓鑰論書 宋周必大論書 宋嶽珂論臨摹 宋趙希鹄論用墨 宋趙孟堅論書 宋周密論筆墨 翰林粹言 金趙秉文論草書 元趙孟頫論書 元郝經論書 元虞集書說 元虞集論書 元虞集論草書 元劉因論書 元韓性論書 元劉有定論書 元戴表元論書 元吾衍論寫篆 元杜本論書 元鄭枃論書 元盛熙明論書 明王賓叙字 明張紳論書 明方孝孺論書 明解缙書學詳說 明解缙學書法 明楊士奇論書 明曾棨論學書 明嶽正論書 明李東陽論臨書 明吳寛論書 明祝允明論書 明文徵明記李少卿論書 明楊愼論書 明焦竑學書法 明王世貞論書 明項穆論書 明屠隆論書 明周顯宗論書 明蕭子鵬論草書 明莫雲卿論書 明董其昌論書 明董其昌自論書 明李日華論書 明李日華渴筆頌 明婁堅論字畫 明李流芳論摹書 明黃道周論書 明趙宧光論書 欽定四庫全書 禦定佩文齋書畫譜卷七 論書七【書學下】 宋高宗論書 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正則端嚴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劒俨立廊廟草則騰蛟起鳳振迅筆力頴脫豪舉終不失真所以锺王輩皆以此榮名不可不務也 士人作字有真行草隸篆五體往往篆隸各成一家真行草自成一家者以筆意本不同每拘於點畫無放意自得之蹟故别為戶牖若通其變則五者皆在筆端了無閡塞惟在得其道而已非風神頴悟力學不倦至有筆冢研山者似未易語此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者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側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餘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間自然於二法臻極煥手妙體了無缺轶反是 則流於塵俗不入識者指目矣吾於次序得之因筆其梗概 草書之法昔人用以趣急速而務簡易删難省繁損複為單誠非倉史之蹟但習書之餘以精神之運識思超妙使點畫不失真為尚 昔人論草書謂張伯英以一筆書之行斷則再連續蟠屈拏攫飛動自然筋骨心手相應所以牽情運用略無留礙故譽者雲應指宣事如矢發機霆不暇擊電不及飛皆造極而言創始之意也後世或雲忙不及草者豈草之本旨哉正須翰動若馳落紙雲煙方佳耳【翰墨志】 宋姜夔續書譜 總論 真行草書之法其源出於蟲篆八分飛白章草等圓勁古澹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發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然而真草與行各有體制歐陽率更顔平原輩以真為草李邕西台輩以行為真亦以古人有專工正書者有專工草書者有專工行書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雲草書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不如真書一字意以為草至易而真至難豈真知書者哉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白雲先生歐陽率更書訣亦能言其梗概孫過庭論之又詳可參稽之 真書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锺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潇灑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顔魯公作幹祿字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顔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複魏晉飄逸之氣且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疎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疎萬字之密畫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參之耳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顔或者惟務勻圓專師虞永或謂體須稍扁則自然平正此又有徐會稽之病或雲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真書用筆自有八法吾嘗采古人之字列之以為圖今略言其指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體骨欲其堅正勻靜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丿【音瞥】乀【音拂】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乚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顔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滞滞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複縮謂之垂露故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絶異者以其用筆精妙故也大令以來用筆多尖一字之間長短相補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於成體之後至於今尤甚焉 用筆 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歐陽率更結體太拘而用筆特備衆美雖小楷而翰墨灑落追蹤锺王來者不能及也顔柳結體既異古人用筆複溺於一偏予評二家為書法之一變數百年間人争效之字畫剛勁高明固不為書法之無助而晉魏之風軌則掃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勁可喜更為奇妙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則俗濁不除不足觀故知與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草書 草書之體如人坐卧行立揖遜忿争乘舟躍馬歌舞擗踴一切變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右軍書羲之字當字得字慰字最多多至數十字無有同者而未嘗不同也可謂所欲不踰矩矣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體平正下筆有源然後仿王右軍申之以變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轉換随意用筆任筆賦形失悞颠錯反為新奇自大令以來已如此矣況今世哉然而襟韻不高記憶雖多莫湔塵俗若風神蕭散下筆便當過人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屬連累數十字而不斷号曰連緜遊絲此雖出於古人不足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苟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複變化多端而未嘗亂其法度張颠懷素規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謂得長沙三昧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矣流至於今不可複觀唐太宗雲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惡無骨也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字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鈎環盤纡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以捺代乀以發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則間用之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再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筆 用筆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此皆後人之論折钗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數樣一點者欲與畫相應兩點者欲自相應三點者必有一點起一點帶一點應四點者一起兩帶一應筆陣圖雲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便不是書如囗【音圍】當行草時尤宜泯其棱角以寛閑圓美為佳心正則筆正意在筆前字居心後皆名言也故不得中行與其工也甯拙與其弱也甯勁與其鈍也甯速然極須淘洗俗姿則妙處自見矣大抵要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又作字者亦須略考篆文須知點畫來曆先後如左右之不同刺刾之相異王之與玉示之與衣以至奉秦泰春形同體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為長短淺深使為縱橫牽掣轉為鈎環盤纡用為點畫向背豈苟然哉 用墨 凡作楷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滞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予嘗評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則緩來舍之則急往世俗謂之揭箭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謂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複挺之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弗長勁而不圓不如弗勁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 行書 嘗夷考魏晉行書自有一體與草書不同大率變真以便於揮運而已草出於章行出於真雖曰行書各有定體縱複晉代諸賢亦不相遠蘭亭記及右軍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顔柳蘇米亦後世之可觀者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悞亦可輝映所貴乎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姿态備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須博學可以兼通 臨摹 摹書最易唐太宗雲卧王蒙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亦可以嗤蕭子雲唯初學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谛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其次雙鈎蠟本須精意摹搨乃不失位置之美耳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豪髪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世所有蘭亭何啻數百本而定武為最佳然定武本有數樣今取諸本參之其位置長短大小無不一同而肥瘠剛柔工拙要妙之處如人之面無有同者以此知定武雖石刻又未必得真蹟之風神矣字書全以風神超邁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雙鈎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郭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雖然尤貴於瘦使工人刻之又從而刮治之則瘦者亦變為肥矣或雲雙鈎時須倒置之則亦無容私意於其間誠使下本明上紙薄倒鈎何害若下本晦上紙厚卻須能書者為之發其筆意可也夫鋒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雙鈎多失此又須朱其背時稍緻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