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音樂

關燈
如此,《論語》編者究系何人,豈不亦不可考。

    《老子》作者,《中庸》《易傳》之作者,《莊子·外雜篇》之作者,究系何人,豈非同一不可考。

    此乃中國傳統中,人人必讀之幾部大書,而同無作者編者之姓名,則中國人又何嘗重視其私人之名。

     至論音樂,即在當時,歌唱聲吹奏聲散入空間,即不複聞。

    其時尚無留聲機收音機等之發明,而吹奏者歌唱者樂此不已,此所謂自得其樂,非有他念也。

    近代西方音樂則每曲調之誰為其創始人,必明白分别無誤,此亦中西雙方人心不同一明證。

    繼今而後,果其創造一新學說,作為一新詩文,或吹唱一新歌調,而先為自己一人之聲名計,則其内涵自必當遠異于本篇之所述,此誠不可不知。

    音不可傳,而辭可傳,故中國人重辭甚于重音。

    此乃指辭之内容傳世言,非指作者之傳名言。

    作辭者,志在傳其辭,非為傳其己之名。

    立德立功立言,其不朽皆在公,非在私。

    此又不可不辨。

     故中國人重實,又更重虛。

    如治平大道,最實又最虛。

    至于朝代興亡,為漢為唐,此起彼仆,則不足計。

    音樂亦最實,又最虛。

    小戴《禮記》有《樂記》篇,備論古人對樂之觀念。

    謂樂以象德,又謂樂通于政通于教,其義深矣。

    《樂記》曰:"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

    應感起物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是故志微噍殺之音作,而民思憂。

    啴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粗厲猛起奮末廣贲之音作,而民剛毅。

    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

    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

    "樂之感人心如此,斯其所以能通于政教也。

    夔之司樂,其為政之意義則更大。

    師曠教樂,與孔子之教又不同。

    中國人論學尚通,亦必知其别。

    惟不當過尚别而不求其通耳。

     平劇中有《三娘教子》,歌聲哀怨,聽者淚下。

    然豈得即以其歌為教。

    孟母斷機,即以教子,然必使其子出而從師。

    故謂音樂乃文化中一項目則可,即以音樂代表文化則大不可。

    把音樂一項目與其他項目盡作平等看,亦不可。

    即如書法繪畫,與音樂同屬藝術,然仍得分别看,不當作平等看。

    音樂屬聲,動而虛。

    書法繪畫見之形見之色,則比較靜而實。

    心則動而虛,物則靜而實。

    物不如心,故書法繪畫論其在文化深處亦不得與音樂相比。

    中國人合稱禮樂,而書法繪畫則不與焉。

    中國後代以書法繪畫名家而流傳後世者多矣,然樂師傳名則甚少,但豈得謂音樂之不如書法與繪畫。

    即如立德立功立言,功與言皆有實可見,德則不能與人以共見。

    孔子門下如子路子貢子遊子夏,皆有實可見,獨顔子無可見,而顔子最為孔門七十弟子之冠。

    知及此,則知中國文化大傳統之精義所在矣。

     今論書法與繪畫,亦皆有德可象。

    觀王羲之之書法,必隐約可見王羲之之為人。

    觀顔魯公之書法,必隐約可見顔魯公之為人。

    今人之學書,乃忽其德而習其術,則其于中國書法之真精神亦遠矣。

    畫又不如書。

    畫中有物,而書中無物,惟超乎象外,乃能得其環中。

    故中國畫亦貴能超。

    畫山水,非畫山水。

    畫鳥獸蟲魚花卉林木,非畫鳥獸蟲魚花卉林木。

    若僅求其形似,則繪畫不如攝影,今日發明了照相機,則繪畫一藝宜可廢矣。

    中國人畫山水,則畫山水之德。

    畫鳥獸,亦畫鳥獸之德。

    如畫中梅蘭菊竹,稱為四君子,可知乃畫其德,非畫其形。

    畫中之德,實即畫家之德。

    中國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則繪畫與文學亦相通,亦通在其德。

    詩無德,亦非詩之上品矣。

    德者,得也。

    韓昌黎謂"足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

    足于己無待于外,自安自樂,亦惟自知。

    音樂則在諸藝術中境界最高。

    故樂即樂也,外發之聲,即其内心之聲,故曰:"樂以象德。

    "而豈僅供人娛樂之謂乎。

     諸藝術中,惟音樂為最切于人生,以其與人心最能直接相通。

    故音樂不僅能表現其人之個性,而尤能表現時代,于是有治世之音與亂世之音之分别。

    平劇起于晚清,其為衰世亂世之音亦可知矣。

    斯人居衰亂世,其心不安不樂,一到劇院,觀聽之餘,斯心稍安稍樂,又能導此心一正路,此則平劇之可貴也。

    如改聽昆曲,似不如平劇之動人。

    實則昆曲亦為衰世亂世之音,而較平劇為稍愈。

    其音較平較淡,以笛聲較之二胡聲,其相異處亦較可見矣。

    然則又如何追複古樂為治世盛世之音乎?從來大儒注意及此者亦不少,而惜乎皆無以達其志而成其業。

     孔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

    "中國人惟重一人生共同大道。

    修齊治平乃己之德與仁,即立己立人之本,亦大道之本也。

    莊子言:"道術将為天下裂。

    "大道貴同不貴異,即莊老道家亦作如是觀。

    藝亦人生所不可無,然藝有六而道則一。

    孔子當時,樂即六藝之一,亦德亦仁,然亦僅為小道,僅可遊而止。

    大道之行,必由有大德大仁之賢人君子,為之領導而漸進。

    故必待治世盛世,乃有治世盛世之音。

    非可謂有治世盛世之音,乃可領導此世以達于治與盛。

    故中國人教人為學,亦不以樂為先。

    抑且人之哀怨則易有歌,人之和樂且安,若轉不易有歌。

    如聽平劇,哀怨深處,即歌唱之佳處。

    待到歡喜團圓,則歌聲亦息。

    鄭聲淫,斯見其世之衰。

    然則亦可謂音樂正盛于衰世亂世,乃能越乎禮而特盛。

    若治世盛世,則樂亦僅附随于禮,不能大有所發揚。

    故處三娘之境,乃有三娘之唱。

    若處境平安,又何來有此唱。

    然則以音樂而獨立言之,則自中國人觀念言,乃于撥亂反治處始見其功用耳。

    是則又為遊于樂之一藝者所不可不知也。

     今則音樂自成一專門之學,僅供人以娛樂,以暫忘其内心之苦悶。

    亦如運動會,世愈亂,則參加運動會音樂會者日多,然皆無意于導人一入德之門。

    則運動日繁,音樂日盛,而此世仍可以益亂益衰,此又不可不知矣。

     (四) 1 中國人非不具專門知識,如農田水利皆是,然其事皆屬公。

    更有屬于私者,乃更為大公之本,如修身齊家,乃各人各家之私,而為每人每家之大公。

    故修齊之道,其尊又在農田水利之上。

    治平之道,更見為公,然乃從修齊之道來,不從農田水利諸項專門知識來。

    中國人在此分知識之本末輕重。

    又如醫藥治病,亦屬專門知識,雖亦人人所需,而中國古人亦終以次等視之。

    算數星曆,農事所需,亦屬專門知識,中國古人亦仍以次等視之。

     又如法律,亦屬一種專門知識,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凡屬專門知識,隻須專精于此,較易及格。

    今人進大學修法律系,四年畢業,亦即為法律專家矣,即可任聽訟之職。

    但如何能使人無訟,則無此一項專門知識,而其意義與價值則實遠在法律專家之上。

    此為中國人觀念,大值發揚。

     今再明白言之,西方知識重在物,重向外求,故重分門别類之專家。

    中國知識重向内,向心求,故無門類可分。

    聽訟,專求之現行法律即可。

    使無訟,則屬人心問題。

    以己心識他心,此乃中國人所認為之第一大通識。

    故凡屬專家,實當屬于唯物論。

    通才通識,則必為一唯心論。

    柏拉圖之理想國,自幼童即為之分别,判定孰當治農,孰當從軍,孰當為他事,一一如機械,由人分配,此非視人如物乎。

    實則商人亦視對方如一物,隻求赢利,對方人心情則非所重。

    農人視田中五谷百蔬,亦如家人子弟般,時其寒暖,調其潤枯,晨夕無忽。

    雙方心理不同,斯其文化傳統之所由大異也。

     由于知識分别,乃連帶引生人品分别。

    樊遲問為農為圃,孔子曰:"小人哉,樊遲也。

    "樊遲所問乃一種農業專門知識,而孔子譏之為小人。

    孔子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

    "人分上中下三等,實亦以知識分。

    孔孟儒家言"士尚志","志于道",道則屬通識,非專門知識之比。

    後世經史子集皆必歸于道,亦即歸于通識。

    人而不通,何以為學。

    凡求通,皆須本乎心。

    通于人心斯謂之道義。

    專一求之物,則為功利,非道義。

    此乃中西文化大異之所在。

     西方一切專門之學,以物理學為主,而數學實為之基礎。

    中國一切通才之學,以心理學為主,而音樂實為之基礎。

    中國之傳統心理學,與西方近代心理學不同,不在此詳論。

    中國古人重禮樂,未有禮而無樂者。

    孔子之終日不舍其琴瑟,亦可謂之重樂矣。

    中國人言知心,亦言知音。

    中國後人或于音樂一項稍疏,未聞學人必通樂。

    然中國文言亦尚聲,中國之文學尤以音為重,如詩是矣。

    散文亦寓有音樂妙理,故讀其文玩其辭亦貴能賞其音。

    高聲朗誦,乃始得之。

    晚清曾國藩編《古文四象》一書,分文章為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又分純陽純陰,次陽次陰,共四象。

    何以識之,則貴能誦。

    中國古文,字句章節,長短曲折,亦皆存有音樂妙理,非精究熟玩者不能知。

    今人務求變文言為白話,但白話中亦有語氣,有音節,亦同寓音樂妙理,不可不知。

     杜詩吟成一個字,撚斷數根須。

    言吟則其重音可知。

    僧推月下門,推無聲,門内或不知。

    僧敲月下門,敲有聲,門内易知。

    推敲之辨,亦辨在聲。

    蘇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烏烏然,如怨如慕,如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