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音樂
關燈
小
中
大
如訴,餘音袅袅,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曹孟德周郎赤壁之戰,近千年前之曆史聲,亦可在此洞箫聲中依稀傳出。
與東坡同時,歐陽永叔作《秋聲賦》,亦以聲音象征人生,與東坡之以洞箫賦赤壁,用意亦相似。
上推之《詩經》三百,樂聲即人生,即史聲。
莊周《齊物論》,亦以風聲比拟人生。
一線相承,大意如此。
中國音樂中尤重餘音,長笛一聲人倚樓,餘音繞梁,非笛聲之不絕,乃吹笛者心聲之不絕。
中國詩必押韻,不僅賦體,其他如頌,如祭文,如箴,如銘文,皆押韻,皆以聲傳心。
惟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押韻,而哀傷之心亦傳達無遺。
此乃中國散文之精妙處。
故中國人常言文氣。
氣則以聲傳。
今日國人力戒言舊文學,僅知有文字,不知有聲音氣象,舊文學之精妙處,則盡失之矣。
即專論元劇昆曲,何一不主聲。
流為平劇則更顯。
餘嘗謂平劇乃人生之舞蹈化,圖繪化,音樂化。
實則更以音樂為主。
人物之賢奸高下,事情之哀傷喜樂,莫不寄于聲。
即全劇亦隻一片樂聲而止。
故謂中國人生乃一音樂人生,宜無不可。
而平劇歌唱之最着精神處,則尤在其餘音缭繞,往複不絕。
而中國古人所謂之流風餘韻,乃人生一至高境界,今國人亦複不加理會。
所謂音樂人生,換言之,實即藝術人生,亦唯心的人生。
西方則音樂歌唱戲劇各别分途。
戲劇不以歌唱表達,則情味不深厚。
歌唱不兼戲劇表演,則不落實不真切。
音樂離了歌唱戲劇,則僅得為人生中技巧表達之一項,絕不能使人生音樂化,或音樂人生化。
西方音樂尚器,亦可謂是唯物的,乃離于人心以自見其美妙,而西方人生則亦可謂是唯物的人生。
故西方人生又可謂之乃數理的人生,物則莫不可以數計也。
于是人物高低,事情大小,亦皆從數字分。
财富收入多,即見其人地位之高。
财富收入少,即見其人地位之低。
甚至一切人生大道,孰得孰失,孰是孰非,亦以舉手投票之多少數為定。
西方尚多數,而中國則尚少數。
曲高則和寡,陽春白雪之與下裡巴人,其多少數之所判亦可知矣。
又如西方各項運動比賽,優劣莫不以數字定。
兩人賽跑,所差不到一秒鐘,而勝負判。
試問人生優劣勝負豈果在此。
語言亦屬聲,聲有雅俗,即在其所通之廣狹,故語言必求雅,文字亦然。
如古詩三百首,今一小學生尚有能誦而通其意者,此之謂大雅。
今國人則必尚俗,不尚雅,是必令人唱下裡巴人,不許人唱陽春白雪也。
人群相處,自一家至一國,乃至一天下,莫不有公亦當兼有私,不能有公而無私。
數字計算客觀屬公,音聲欣賞主觀屬私,必令人尚公而無私,乃為近代國人提倡西化之主要點。
然吾中華民族積四五千年語言文字不變,而抟成一廣土衆民大一統的民族國家,此惟尚雅不尚俗之故。
而西方則語言屢變,文字各異,疆土分裂,以有今日,則為尚俗不尚雅之故。
今日國人對此雅字亦惟知厭惡,而不知其所解。
故今日國人亦惟倡時代化,不倡曆史化。
時代即是一俗,曆史乃成一雅。
聲音亦以雅化人生,此乃人生之最高藝術。
今日國人則并此而不知矣。
聲音亦發自物,目視耳聽主要仍在取于外物以為用,惟喉舌發聲,乃為其生命之自表現。
鳥獸耳目其功能有勝于人者,但其喉舌發聲不如人,斯為下矣。
馬克思論人生,主要僅在兩手,亦為其運用外物。
而不知口之為用,其于人生之意義價值為更大。
兩手仍偏在物,惟口始轉進到心。
西方人亦非不知心,其文學必高談男女戀愛。
然中國之詩則曰:"關關雎鸠,在河之洲",關關乃雎鸠和鳴之聲,則中國人言戀愛,亦首及聲。
又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中國人之夫婦人生,亦當如一音樂人生。
此則西力人所不言。
詩又有之曰:"呦呦鹿鳴",中國人言朋友,亦以鹿鳴為比。
蘇東坡又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亦謂千古英雄人物淘盡在大江之浪聲中。
若謂江浪可以淘盡千古人物,則為唯物觀念矣。
中國人生乃為一音樂之人生,故好言風聲風氣,又言聲氣。
近代西方社會學又甯及此一聲字氣字,于是中國人言風氣,遂亦為西方所不解。
中國言教化,亦譬之于音樂。
如天将以夫子為木铎是也。
僧寺中有暮鼓晨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又手敲木魚,木魚聲亦即佛法所在。
唱聲南無阿彌陀佛亦即佛法所在。
是宗教信仰亦重在聲,故有觀世音菩薩之稱号。
今人則僅知觀物,不知觀音矣。
要之,生命在音樂中透露。
宇宙乃一大生命,亦即一大音樂場。
人生亦宇宙之化聲。
大聖大賢,即天地之知音。
于何悟人,則古詩三百首以下騷賦文辭詩詞劇曲亦其選矣。
王維之詩有曰:"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枯坐荒山草廬中,雨中果落,燈下蟲鳴,聲聲入耳,乃使我心與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
誦中國詩此十字,亦如讀西方一部哲學書,又兼及自然科學,生物學。
着語不多,而會心自在深微處。
此為音樂人生與數理人生物質人生之境界不同,亦即雙方文化不同之所在也。
餘在對日抗戰期中,曾返蘇州,侍奉老母,居耦園中。
有一小樓,兩面環河,名聽栌樓。
一人獨卧其中,枕上夢中,聽河中栌聲,亦與聽雨中山果燈下草蟲情緻無殊。
乃知人生中有一音的世界,超乎物的世界之上,而别有其一境。
餘又自幼習靜坐,不僅求目無見,亦求耳無聞,聲屬動而靜,色則靜而動,無聲無色,又焉得謂此心之真靜。
佛法言涅槃,乃人生之寂滅,非人生之靜。
中國人理想所寄,在靜不在滅。
故中國禅宗必重"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生則聲自生,故中國佛法終至于禅淨合一。
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亦不得不謂中國文化人生中一心聲矣。
但中國文化人生尚有其最高第一層心聲,讀者幸就本文再審思之。
2 中國人重聲,乃亦重名。
名亦聲。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倫,皆重名。
舜父頑母嚚弟傲,皆以殺舜為快,而舜終以成其大孝之德。
後世有百孝圖,父母各異,子女各異,而其孝行則一。
故孝乃為抽象名詞,有其共通性,而具體事實則各不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是異必出于同,同則無可名,而有其常。
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西方人于萬物之上求太極,則為其宗教信仰之上帝。
然非無極。
又于物物之上求太極,如哲學研求真理。
上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中有康德黑格爾,下迄近代以哲學名家者數十百人,各持一說,然真理究屬何等樣,則無定論。
如科學研究自然,發明家更多,然亦各有發明,自然究屬何等樣,亦仍無定論。
則知有太極,不知有無極。
孔子為中國之至聖先師,顔子孟子為亞聖,後儒為一世師者何限。
孔子以前亦有聖,亦可師。
堯舜以前曾讀何書來,此則無極而太極也。
當知有具體世,有抽象世。
西方人謂由具體生抽象,中國人則謂由抽象生具體,此大不同。
天最抽象,一切物則皆由天生。
性最抽象,一切德則皆由性立。
名最抽象,一切實則皆由名成。
即虛生實,無生有。
故人生當由虛無中,引生出種種事态。
如歌與哭,乃為情感哀樂之最真實者。
同一歌,可歌出種種樂。
同一哭,可哭出種種哀。
即如同一孝,可演出種種行。
其同處則謂之本,謂之源。
孔子曰:"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莊子曰:"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中亦一名,非具體,乃抽象。
乃虛無,非實有。
中國人乃以己之一心為宇宙萬狀之中。
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心與心同,此一中乃即在正反彼此之兩端一圓之四環而為中。
故一歌一哭,乃可窮人生之萬态,而無不盡。
《中庸》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歌一哭,而中和可緻。
故曰"通天人,合内外","人皆可以為堯舜"。
此即人生之最高藝術。
故歌與哭,乃人生之太極。
歌哭何由來,則人生之無極。
人能善體此無極,此非最高藝術而何。
今再論平劇,劇情角色臉譜道具唱腔道白,乃至鑼鼓管弦,誰為之一一作規定,今多不可考。
然登台者如譚鑫培,如梅蘭芳,生旦淨醜,各各擅名于一世,傳譽于無窮,此亦一無極而太極也。
西方如莎士比亞,數百年演劇者莫能比,此亦有太極無無極。
實有則人所争,虛無則衆所忽。
中國人言太平大同,人各一太極,實亦一無極,則又何由而得臻此。
即如運動,人争冠亞軍。
故求富,必為一資本家。
求強,必為一帝國。
馬克思主唯物史觀。
凡西方之藝術,必外見于物而心為之奴。
一歌一哭,亦盡從外面環境特殊遭遇來。
中國歌哭則從心來,從天來,從極尋常處來,此之謂中庸。
極高明而道中庸,此亦無極而太極也。
最中庸處乃是最藝術處,一觀中國平劇,斯可得其趣旨矣。
一聽平劇中之歌哭,斯可得其玄妙矣。
反之己心而自得,則斯可見其真實矣。
觀西方劇,可使其心常在劇。
觀中國劇,可使其劇常在心。
又如戀愛,西方人把心放在所戀愛之對象身上,中國人則将所愛存之己心。
此心一放一存,此亦中西人生藝術一不同。
"曹孟德周郎赤壁之戰,近千年前之曆史聲,亦可在此洞箫聲中依稀傳出。
與東坡同時,歐陽永叔作《秋聲賦》,亦以聲音象征人生,與東坡之以洞箫賦赤壁,用意亦相似。
上推之《詩經》三百,樂聲即人生,即史聲。
莊周《齊物論》,亦以風聲比拟人生。
一線相承,大意如此。
中國音樂中尤重餘音,長笛一聲人倚樓,餘音繞梁,非笛聲之不絕,乃吹笛者心聲之不絕。
中國詩必押韻,不僅賦體,其他如頌,如祭文,如箴,如銘文,皆押韻,皆以聲傳心。
惟韓退之《祭十二郎文》不押韻,而哀傷之心亦傳達無遺。
此乃中國散文之精妙處。
故中國人常言文氣。
氣則以聲傳。
今日國人力戒言舊文學,僅知有文字,不知有聲音氣象,舊文學之精妙處,則盡失之矣。
即專論元劇昆曲,何一不主聲。
流為平劇則更顯。
餘嘗謂平劇乃人生之舞蹈化,圖繪化,音樂化。
實則更以音樂為主。
人物之賢奸高下,事情之哀傷喜樂,莫不寄于聲。
即全劇亦隻一片樂聲而止。
故謂中國人生乃一音樂人生,宜無不可。
而平劇歌唱之最着精神處,則尤在其餘音缭繞,往複不絕。
而中國古人所謂之流風餘韻,乃人生一至高境界,今國人亦複不加理會。
所謂音樂人生,換言之,實即藝術人生,亦唯心的人生。
西方則音樂歌唱戲劇各别分途。
戲劇不以歌唱表達,則情味不深厚。
歌唱不兼戲劇表演,則不落實不真切。
音樂離了歌唱戲劇,則僅得為人生中技巧表達之一項,絕不能使人生音樂化,或音樂人生化。
西方音樂尚器,亦可謂是唯物的,乃離于人心以自見其美妙,而西方人生則亦可謂是唯物的人生。
故西方人生又可謂之乃數理的人生,物則莫不可以數計也。
于是人物高低,事情大小,亦皆從數字分。
财富收入多,即見其人地位之高。
财富收入少,即見其人地位之低。
甚至一切人生大道,孰得孰失,孰是孰非,亦以舉手投票之多少數為定。
西方尚多數,而中國則尚少數。
曲高則和寡,陽春白雪之與下裡巴人,其多少數之所判亦可知矣。
又如西方各項運動比賽,優劣莫不以數字定。
兩人賽跑,所差不到一秒鐘,而勝負判。
試問人生優劣勝負豈果在此。
語言亦屬聲,聲有雅俗,即在其所通之廣狹,故語言必求雅,文字亦然。
如古詩三百首,今一小學生尚有能誦而通其意者,此之謂大雅。
今國人則必尚俗,不尚雅,是必令人唱下裡巴人,不許人唱陽春白雪也。
人群相處,自一家至一國,乃至一天下,莫不有公亦當兼有私,不能有公而無私。
數字計算客觀屬公,音聲欣賞主觀屬私,必令人尚公而無私,乃為近代國人提倡西化之主要點。
然吾中華民族積四五千年語言文字不變,而抟成一廣土衆民大一統的民族國家,此惟尚雅不尚俗之故。
而西方則語言屢變,文字各異,疆土分裂,以有今日,則為尚俗不尚雅之故。
今日國人對此雅字亦惟知厭惡,而不知其所解。
故今日國人亦惟倡時代化,不倡曆史化。
時代即是一俗,曆史乃成一雅。
聲音亦以雅化人生,此乃人生之最高藝術。
今日國人則并此而不知矣。
聲音亦發自物,目視耳聽主要仍在取于外物以為用,惟喉舌發聲,乃為其生命之自表現。
鳥獸耳目其功能有勝于人者,但其喉舌發聲不如人,斯為下矣。
馬克思論人生,主要僅在兩手,亦為其運用外物。
而不知口之為用,其于人生之意義價值為更大。
兩手仍偏在物,惟口始轉進到心。
西方人亦非不知心,其文學必高談男女戀愛。
然中國之詩則曰:"關關雎鸠,在河之洲",關關乃雎鸠和鳴之聲,則中國人言戀愛,亦首及聲。
又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中國人之夫婦人生,亦當如一音樂人生。
此則西力人所不言。
詩又有之曰:"呦呦鹿鳴",中國人言朋友,亦以鹿鳴為比。
蘇東坡又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亦謂千古英雄人物淘盡在大江之浪聲中。
若謂江浪可以淘盡千古人物,則為唯物觀念矣。
中國人生乃為一音樂之人生,故好言風聲風氣,又言聲氣。
近代西方社會學又甯及此一聲字氣字,于是中國人言風氣,遂亦為西方所不解。
中國言教化,亦譬之于音樂。
如天将以夫子為木铎是也。
僧寺中有暮鼓晨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又手敲木魚,木魚聲亦即佛法所在。
唱聲南無阿彌陀佛亦即佛法所在。
是宗教信仰亦重在聲,故有觀世音菩薩之稱号。
今人則僅知觀物,不知觀音矣。
要之,生命在音樂中透露。
宇宙乃一大生命,亦即一大音樂場。
人生亦宇宙之化聲。
大聖大賢,即天地之知音。
于何悟人,則古詩三百首以下騷賦文辭詩詞劇曲亦其選矣。
王維之詩有曰:"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枯坐荒山草廬中,雨中果落,燈下蟲鳴,聲聲入耳,乃使我心與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
誦中國詩此十字,亦如讀西方一部哲學書,又兼及自然科學,生物學。
着語不多,而會心自在深微處。
此為音樂人生與數理人生物質人生之境界不同,亦即雙方文化不同之所在也。
餘在對日抗戰期中,曾返蘇州,侍奉老母,居耦園中。
有一小樓,兩面環河,名聽栌樓。
一人獨卧其中,枕上夢中,聽河中栌聲,亦與聽雨中山果燈下草蟲情緻無殊。
乃知人生中有一音的世界,超乎物的世界之上,而别有其一境。
餘又自幼習靜坐,不僅求目無見,亦求耳無聞,聲屬動而靜,色則靜而動,無聲無色,又焉得謂此心之真靜。
佛法言涅槃,乃人生之寂滅,非人生之靜。
中國人理想所寄,在靜不在滅。
故中國禅宗必重"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生則聲自生,故中國佛法終至于禅淨合一。
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亦不得不謂中國文化人生中一心聲矣。
但中國文化人生尚有其最高第一層心聲,讀者幸就本文再審思之。
2 中國人重聲,乃亦重名。
名亦聲。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倫,皆重名。
舜父頑母嚚弟傲,皆以殺舜為快,而舜終以成其大孝之德。
後世有百孝圖,父母各異,子女各異,而其孝行則一。
故孝乃為抽象名詞,有其共通性,而具體事實則各不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是異必出于同,同則無可名,而有其常。
周濂溪《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西方人于萬物之上求太極,則為其宗教信仰之上帝。
然非無極。
又于物物之上求太極,如哲學研求真理。
上起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斯多德,中有康德黑格爾,下迄近代以哲學名家者數十百人,各持一說,然真理究屬何等樣,則無定論。
如科學研究自然,發明家更多,然亦各有發明,自然究屬何等樣,亦仍無定論。
則知有太極,不知有無極。
孔子為中國之至聖先師,顔子孟子為亞聖,後儒為一世師者何限。
孔子以前亦有聖,亦可師。
堯舜以前曾讀何書來,此則無極而太極也。
當知有具體世,有抽象世。
西方人謂由具體生抽象,中國人則謂由抽象生具體,此大不同。
天最抽象,一切物則皆由天生。
性最抽象,一切德則皆由性立。
名最抽象,一切實則皆由名成。
即虛生實,無生有。
故人生當由虛無中,引生出種種事态。
如歌與哭,乃為情感哀樂之最真實者。
同一歌,可歌出種種樂。
同一哭,可哭出種種哀。
即如同一孝,可演出種種行。
其同處則謂之本,謂之源。
孔子曰:"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莊子曰:"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中亦一名,非具體,乃抽象。
乃虛無,非實有。
中國人乃以己之一心為宇宙萬狀之中。
聖人先得吾心之同然,心與心同,此一中乃即在正反彼此之兩端一圓之四環而為中。
故一歌一哭,乃可窮人生之萬态,而無不盡。
《中庸》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歌一哭,而中和可緻。
故曰"通天人,合内外","人皆可以為堯舜"。
此即人生之最高藝術。
故歌與哭,乃人生之太極。
歌哭何由來,則人生之無極。
人能善體此無極,此非最高藝術而何。
今再論平劇,劇情角色臉譜道具唱腔道白,乃至鑼鼓管弦,誰為之一一作規定,今多不可考。
然登台者如譚鑫培,如梅蘭芳,生旦淨醜,各各擅名于一世,傳譽于無窮,此亦一無極而太極也。
西方如莎士比亞,數百年演劇者莫能比,此亦有太極無無極。
實有則人所争,虛無則衆所忽。
中國人言太平大同,人各一太極,實亦一無極,則又何由而得臻此。
即如運動,人争冠亞軍。
故求富,必為一資本家。
求強,必為一帝國。
馬克思主唯物史觀。
凡西方之藝術,必外見于物而心為之奴。
一歌一哭,亦盡從外面環境特殊遭遇來。
中國歌哭則從心來,從天來,從極尋常處來,此之謂中庸。
極高明而道中庸,此亦無極而太極也。
最中庸處乃是最藝術處,一觀中國平劇,斯可得其趣旨矣。
一聽平劇中之歌哭,斯可得其玄妙矣。
反之己心而自得,則斯可見其真實矣。
觀西方劇,可使其心常在劇。
觀中國劇,可使其劇常在心。
又如戀愛,西方人把心放在所戀愛之對象身上,中國人則将所愛存之己心。
此心一放一存,此亦中西人生藝術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