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音樂

關燈
待美蘇之另辟新途矣。

    中國人知哀怨,則舊情常在,新境易辟。

    五千年文化傳統,綿延起複,其關鍵全在此。

    專就音樂論,衰世亂世,情多哀怨,盡宜閑居獨奏,而豈必滿堂歡樂,乃始為音樂之理想境界乎。

    平劇中如《四郎探母》之類,則尤其衰亂世為樂之出色當行者。

     前清末,餘中學同學劉天華,性喜音樂,在軍樂隊中任大鼓手,同學引以為笑。

    民國初年在滬習中國樂器。

    某冬之夜,同學兩三人,圍爐聽其彈琵琶《十面埋伏》,傳情傳勢,手法之妙,常在耳邊,積年不忘。

    及在北平奏二胡,創新把勢,一時轟動,全國慕效。

    然距今數十年,劉天華二胡已漸不聞人演奏。

    近代風氣必求登台,滿堂歡騰,始為時髦。

    中國古樂器如琴如琵琶,以至如二胡,閑居獨奏,乃以自怡悅,非以持贈人。

    亦如中國社會有隐君子,而時風變,衆宜異,所謂隐君子,至今則尠矣。

     抑且中國人每事重其意義,輕其技巧。

    如文以載道,乃以意義言。

    一為文人,即無足道,則僅以技巧言。

    如劉天華二胡奏空山鳥語,能使人如聞群鳥鳴聲,但非能使人如坐空山而覺山更幽之妙。

    蓋劉天華亦已近西樂之尚技巧矣。

    空山鳥語之境界與情味,豈能徒于二胡聲中奏出。

    西方人則僅尚技巧,一切小說故事,傳奇劇本,乃至音樂演奏,技巧精絕,斯為上乘,而境界情味有所不論。

    但技巧必曆時而變。

    隻此一技巧,曆時久,傳習多,則技巧不成技巧,故必求變求新。

    如境界情味則有高下大小深淺之别,其高者大者深者,可以曆久而不變,又何求新之有。

     其時有人在西方學小提琴,返國演奏,極受歡迎。

    因小提琴亦如古琴、琵琶、箫、笛、二胡之類,可以單獨演奏,可以羼入中國情味,宜其獲得大衆愛好。

    非如鋼琴與大合奏,與中國情味有如風馬牛不相及。

    然小提琴傳來中國似亦閑居獨奏為宜,必求登台出鋒頭,則自會與中國舊傳統之情味隔絕。

    孔子言學有為己為人之分,孟子言有獨樂樂與衆樂樂之别,而今則有博取人樂以為樂之一途,道不同不相為謀,斯則今日國人所當知也。

     然則欲求中國音樂之複興,不當在樂器上求,不當在技巧上求,主要在人心哀樂之情上求。

    有此情,斯生此音。

    故中國人論樂必先禮,而論禮又必先仁。

    即如上論四郎探母一劇,有夫婦、有母子、有兄弟、有家、有國,須有此情,乃有此禮,斯生此樂,斯亦可知中國禮樂仁義文化大體之所在矣。

    而豈拘拘于考古,乃以見禮樂,一意于哲學思維,乃以知仁義道德之真意乎。

    音樂亦當和合在文化全體中,則雖小道,亦必有可觀,不當分别專在此一節上求之。

     (二) 中國古代禮樂并重,而樂必附于禮。

    禮必見于兩人相會,樂則可資獨處。

    故禮主合,樂可分。

    西方尚個人主義,群聚則賴法,禮非所重。

    音樂乃見獨尊,有音樂家,亦如文學家,憑其技巧,供人娛樂。

    或人問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孟子曰:"不若與人。

    "此言與人樂,即禮樂之樂。

    為求與人樂,故必附合于禮,不當過分發展,自不當有其獨立地位,而必有其限制。

     孔子曰:"鄭聲淫",淫即言過分。

    人生當有娛樂,然不當超于禮之外。

    超禮則謂之淫。

    孔子又曰:"仁者樂山,知者樂水。

    "水可有淫,有橫流沖決堤防以為害。

    山則靜止,無此患。

    山有阻礙交通,山之南,山之北,可以老死不相往來。

    然山南山北同可得安居之樂。

    仁者可居大群而樂,亦可居小群而樂,亦可獨居以樂。

    孔子之曲肱而枕之,顔子之居陋巷是矣。

    不能安居獨處,必求大群相聚,交通既便,淫佚随之。

    讀鄭衛之風,較之二南之與豳,其異可見矣。

     西方古希臘人内感不足,遠出經商,購貨者對之無新和感,無尊敬感。

    獲利歸來,家居亦覺孤寂,乃外出尋娛樂,借以消遣,并得安慰。

    乃有劇場樂院之産生。

    經商惟求牟利,獲利以尋歡樂。

    歡樂之餘,再以牟利。

    人生分作兩截。

    郊外耕稼則為農奴,散居孤寂,交通不便,其人生更無足取。

    有奧林匹克運動會,亦希臘人一大樂事。

    若謂希臘人亦有禮,則必在劇院劇場,乃及運動會中始有之。

    其實亦即是法,乃以便于争,非以求得和。

    此一風氣,直至近代歐洲迄無變。

    西方人誠如智者之樂水,其常有洪水決堤之患亦宜矣。

     中國以農立國,農村為居,勤勞為生,往來交通不便,但有禮樂。

    曾點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不待有戲場劇院運動會之樂。

    下逮戰國時代,始有都市商業。

    然如臨淄邯鄲,大群密集,仍少群聚尋樂之所。

    馮煖客孟嘗君,取??而歌曰:"長??歸來乎!食無魚。

    "與之魚,又歌曰:"長??歸來乎!出無車。

    "中國古人以詩言志,馮煖之歌其詩,即自歌其志,非以歌唱取悅他人。

    孟嘗君門客三千人,雞鳴狗盜無不有,然不聞有娛樂大會之集合。

    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門下皆然。

    五口之家,百畝之田,上承祖父,下傳子孫,安其居,樂其業,安其土,樂其俗,自給自足,無憂無慮。

    人各自尊,而相親相合,即勤勞,即歡樂,人生本身即是一樂,更無在人生中需另求快樂一想法。

     故商業社會,志相同而業不同,其所尊在各自之業。

    農業社會業相同而可志不同,故所尊在各自之志。

    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人,而馮煖志不同,乃以其歌自尊自樂。

    荊轲去秦,送者有風蕭蕭兮易水寒之歌,乃以抒其敬愛哀悼之情。

    楚霸王圍于垓下,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歌。

    漢高祖還下沛,有焉得壯士守四方之歌。

    凡其歌,皆以見其當時之情志。

    伯牙鼓琴,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惟鐘子期知之。

    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複鼓琴。

    伯牙之鼓琴,本非供人以娛樂,人之知與不知,亦與伯牙無關。

    但鐘子期死,伯牙每操琴必念及死友,徒增悲傷,故不複鼓耳。

    十五國風中無楚,楚俗亦有沿途歌唱者,乃有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之别。

    屈原為離騷,則亦自述己志,自抒憂情,而楚辭乃成為中國傳統文學一大宗。

    宋玉不如屈原,不在辭,乃在志。

    而樂器則更非所重矣。

    故莊周妻死,鼓盆而歌。

    莊周情不能已,鼓盆鼓瑟則何論焉。

     王昭君出塞,馬上彈琵琶。

    蔡文姬歸漢,而有《胡笳十八拍》。

    王昭君蔡文姬之情志可尊,歌聲樂器則其次矣。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肉指歌唱,絲如琴瑟,彈琴鼓瑟,須有技巧。

    竹如箫笛,吹奏技巧,差于琴瑟。

    人生不能為尋求快樂而浪耗精力,多費功夫,故音樂在中國不成一項專門學問,亦不成一專家。

    如絲綢陶瓷,皆關日用,精進不已,惟樂器則不求精進,但求普及,則如箫笛之代替琴瑟是矣。

    而歌辭則惟求普及于能聽,難求普及于能作。

    中國人生知有種種品級之分乃如此。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方其八十三萬大軍南征荊吳,豈不震爍一世。

    然而曹孟德之詩,則離鄉遠出,凄涼惶惑,乃古今一尋常人心情。

    曹孟德之事業為後世人鄙棄,而曹孟德之此詩,則依然為後世所傳誦。

    中國文化深度,當從此等處衡之。

    今世核武器出現,群磋以為科學進步,乃不知舉世人亦将有無枝可依之厄乎。

     唐詩宋詞普遍流布中國全社會,一詩一詞,初出手,或盛傳,或遺棄,此亦當時社會群情衆志之一種共同表現,而成為一時風氣與教化之本源之一,豈徒供一時之娛樂而已。

    唐代有三大名詩人,一夕同登酒樓,三女伎陪坐侍飲。

    三詩人各命其侍伎唱一詩,乃三伎所唱,即各是其三人之作。

    此三詩人乃大歡若狂。

    然此三伎初不識此三客。

    此一故事,何等動人。

    酒樓歌伎,皆由官設。

    但此等伎,亦皆有修養,其所唱皆當世負盛名之作,正見一時群情之所歸。

    但當時實無文學批評一名目,亦無開大會頒獎之事,亦無群輿為名歌星之事。

    風氣之異,亦可證中國文化傳統有其深處,為近代國人競慕西化之所難想像者。

     宋代秦少遊貶官,途中宿長沙驿館,歌伎伺飲,命唱。

    所唱即少遊詞。

    心喜,命續唱。

    仍唱少遊詞。

    又命唱,又然。

    問所唱三詞皆一人作,汝知之否。

    曰知。

    問識其人否。

    答,我乃驿館一歌伎,焉能識京師名宦。

    少遊因問何以獨唱其詞。

    答,生平所好惟此。

    少遊曰,予即其人也。

    今因貶官南來,明晨即行。

    逐相約再遇而别。

    及少遊卒于藤,伎忽夢見少遊,即送其喪于途,歸而自缢。

    如此伎,欣賞文學,深情獨鐘,又豈尋常可及。

     元代始有劇曲,登台表演,而劇場乃為群衆集合求樂之所。

    近代國人提倡新文學,乃認此為迹近西化,競相推崇,奉為中國新文學開始之一端。

    然此風至明初,即告衰歇。

    昆曲繼之,則改于家庭堂屋中紅氈毯上演出。

    清代繼起,劇場又興,平劇尤風行。

    倘無元清兩代之劇場,則中國一部文學史,又少一項可與西方相比拟處,豈不更增國人之羞慚。

    然同為一中國人,生于三代及漢唐宋明之盛世者,平居自安自樂,不煩再求群衆集合求樂之場所。

    蒙古滿洲入主,人心不安不樂,乃有此等出門離家群集求樂之事,乃得與西方人相比,亦誠其意外之榮矣。

     惟劇場演出,終亦以情事唱辭為重,歌聲樂器為副。

    樂器更無創新。

    昆曲以一笛為主,平劇以一京胡為主,樂器既非精制,亦不需高深技巧,而鑼鼓則更屬簡陋,豈能與